一个中国记者的韩媒印象_风闻
今天敲钟人不来-2018-12-25 15:12
2015年,身为中国人的我成为了一家韩国媒体的记者。将近4年的时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闪逝。短短几个寒暑,我却亲身经历并在一线报道了半岛翻天覆地的巨变。萨德矛盾下的中韩关系急转直下,朴槿惠“闺蜜门”震惊世界,国民集会的荧荧之光点燃通天之亮,总统大选改朝换代,朝鲜频繁发射导弹、进行核试验,半岛形势山重水复、触底反弹,朝美峰会举世瞩目……
期间,“韩媒”这个群体时常见诸中国报端,有时还不免被讽刺揶揄一下。而我竟然已经不知不觉在这个群体里工作了1000多个日夜。
▲大浪淘沙
“实习记者的生活不是学习,而是忍受”。
走出校门的第二周,我就在韩国媒体中开始了实习记者的日子。没多久,满腔的豪情就碎成了一地的失望。一周上班五天半,每天早七晚七,下班后还要抄写新闻。韩语一篇,中文一篇,每篇十遍,机械地抄,常常忙到深夜,阖眼几个小时,再继续上班。冬天时,日未出已作,日已落未息。工作内容只是翻译,灵活性比较低,重大报道很难参与进去,还时常要到活动现场“打杂”。偶尔还要遭到韩国老前辈的刻意打击,甚至是无理取闹的刁难。这和自己想象中的景象实在差距太大。看不到意义,倒像是在平白折腾身体。
当时,和我同期的实习中文记者中,有一个韩国女孩。她更了解韩国公司的文化,却也有忍不住抱怨生活的时候。有一次,她说自己更想写韩语稿子,韩国人写中文怎么都是别扭。我问:“你当初为什么没有考韩语记者呢?”
她冲我狡黠一笑,说:“韩国人考记者是非常难的,要经过很多道考核,而且实习也是非常可怕的,我走了个捷径而已。”
彼时,我仅仅是感到身体的疲累和工作内容的落差而已。真正韩国记者的实习生活究竟是如何可怕的呢?很快,我得到了答案。
几个月后,我有幸和韩国知名报社的众多实习记者们一起参加了韩国舆论财团的新人培训课程。第一天上课,一个韩国女记者披头散发地冲进来,面如土色,不带半点红妆。我感到惊讶,要知道韩国女孩不修边幅地出现在公共场合是一件多么难以现象的事情,即使是记者这个特殊的行业。休息时间与她聊天,才知道她昨夜在警察局“蹲守”到深夜,又被要求和前辈们一起去喝酒,直至凌晨。清晨还要先到社里报到,然后又匆匆赶来上课。
“可怕”的是,这样的日子并非偶尔,而是常态。
除了我所经历的长时间上班、抄新闻等等,韩国实习记者们下班后还要去警察局和一些事故现场蹲守挖料,有时直到后半夜。如果遇见苛刻的前辈,甚至要每隔一小时汇报一次工作,挨骂也是寻常。这还不算完,如果有聚餐,新人必须参加,喝酒也不能含糊,睡眠和休息时间已经被严重压榨。韩国记者的实习期通常为6个月,我想,这确实有点可怕。
韩国新闻社的组织结构较为陈旧,还带着军队的特点。对于新人来说,前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而偏偏韩国的老媒体人还带有一种观点,对于实习记者必须“严格”教育。此处的“严格”一词很有讲究,实际操作起来也会带着一些“欺负”、“压榨”的意味。
至于实际学到的技能,可能和所付出的艰辛并不成正比。
一个韩国前辈跟我说:“实习记者的生活不是学习,而是忍受。”
我问:“那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受折磨呢?”
答曰:“实习期时极端的辛苦,高度的重压,会让记者习惯媒体的工作节奏,之后能迸发出更大的积极性。”
我想了想,这大概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期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效果吧。
在韩国社会中,记者是一个很受认可的职业,象征着“智慧”与“力量”。韩媒记者本身也有着很高的“特权”。这几年中,我也遇到过采访对象不配合的情况,每每此时总会被老前辈教育说:“采访他还需要得到他的允许吗!不管是总统、总理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你是记者,就可以冲上前去抓着他问。我当年曾经闯进XX总理的办公室……”
是的,韩国记者就是这么“霸道”,习惯了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有的国家是由精英带领前行,有的国家是由国民推动发展。韩国属于后者。
这样的环境中,媒体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披露黑幕,寻找问题,甚至“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当年,朴槿惠亲信干政案闹得整个韩国风雨飘摇。最先掌握崔顺实干政实锤的就是JTBC电视台的记者。从崔顺实废弃的办公室里,在她助理丢弃的箱子翻出崔用过的平板电脑,发现里面有200多篇机密文件,其中44篇竟是朴槿惠的演讲稿,内容不仅涉及朝鲜半岛危机等国家机密,甚至还有崔的批阅修改纪录。其他媒体也纷纷挖出大料,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后,才有了官方的正式调查。
最终的结局众所周知,朴槿惠黯然下台,文在寅走马上任。
▲垃圾“垃记”
但总像螃蟹一样横着走,有时还理所当然地去夹别人的脚,就不免会惹人反感。韩国舆论环境虽然很发达,但问题也不少。韩语就中有一个新造语,由“记者”和“垃圾”两个单词组成而成,暂且称为“垃记”。有韩国网友总结了“垃圾记者”的几种类型,包括假新闻、吸眼球标题党、图文极度不相符、所有的错都是总统的错等。
我认为,这最后一条可以归结为“胡乱甩锅”。比如有记者看见一家店不景气,回头就写稿说这都怪文在寅政府的52小时工作制。典型地归因不当。
之前,中韩萨德矛盾达到顶峰时,韩国媒体风声鹤唳,任何一点小迹象都能被解读为“中国开始对我们实施报复了”,甚至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患上了“被害妄想症”。不管和萨德有没有关系,先猜一下再说。这是当时韩媒给我最直接的感受。
还有的记者为了赶热点,自己设想了一个结论,再去拼命凑证据。
当时,有一位韩国记者打电话给我,要就中国留学生和萨德问几个问题。我欣然同意,但之后却越听越不对劲。
-“你身边有没有留学生因为萨德矛盾,退学回中国?”
-“没有,没听说过。”
-“那你觉得有这个可能性吗?”
-“应该不会吧,没到那个程度,不至于。”
-“那以后你们政府会不会不让留学生来韩国?”
-“这我也没听说。”
-“我就是问你,你觉得会不会?”
-“这个……应该不会吧……”
他很烦躁,“就是……有没有这个可能性?”
-“没有吧。”
他不再追问,挂电话前自语了一句,刚好被我听到,“问什么都说没有,让我稿子怎么写啊!”
后来我打听到,他就是想把留学生和萨德联系到一起,已经想好了结论,但没想到我这么“不配合”。
再比如,在雾霾问题上,韩媒一直死死咬住中国不放,认为韩国雾霾严重都是中国的错,反而选择地忽略了本国的一些原因。
前几天,有朋友发信息问我:“韩国经济是不是要崩溃了?”
我反问:“这话从何说起?”
他发给我几个新闻链接,我一看,全是引用韩媒的报道,说韩国经济危机四伏。
韩国经济是存在问题,但还不至于“崩溃”,虽然新闻有时确实给人这样“天快塌了”的感觉。在韩媒中工作久了,很容易发现韩国新闻中满满的忧虑。一到春天,韩国经济类新闻中都一定会提到一句话——“春来不似春”,最近三四年间,年年如此。比喻经济冷得不像春天。有时经济指标有上升,韩媒也会泼盆冷水,再列举一些一直存在的常规风险,提醒政府仍然任重道远。这体现在各个领域的新闻中。
韩媒高度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在门户网站NAVER上还专门为中国开通了一个频道。
不少韩媒也很喜欢与中国进行产业上的比较,经常能看到此类内容的新闻——
“在XX领域中国快要追上我们了!”、“中国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政府怎么还不追?”、“糟糕了!中国的XX技术和我们只有几年的差距了!”
中韩经济关系发展好,韩媒要担心对中国市场过度依存。
中韩经济关系不好,韩媒也要担心错失发展机会。
这些问题都存在,但韩媒却是时时刻刻在耳提面命。有时韩媒还要操心一下百年之后子孙的生活,把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中韩两国互为近邻。邻居换不了,好好相处才是“道”。媒体在两国交流特别是打造民意基础上,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双方都应积极发挥正面影响,多理解,少“互呛”,处个好邻居。
(亚洲日报 高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