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是如何走向成熟的?_风闻
观哥早餐-一个室内设计行业的观察团伙2018-12-26 16:07
作者:申鹏
现在很多年轻人读书越来越多,就越来越崇拜毛主席,我有个年轻的朋友说:
【“第一次读《毛选》的时候,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还有个朋友读得比较深,越读越佩服,感慨道:“世界上怎么有人思想深邃到这个地步呢?”拿他的话讲,读毛主席的文章,就像司马懿见到了已经去世的诸葛亮留下的营垒,只能感叹:“此天下奇才也!”
我们读他的传记,也会发现,他这一生,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大的困难,似乎到了他面前,也能在弹指间迎刃而解,你把他一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发现,他的方法论,简直是神兵利器,所向披靡。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中写道:“流行歌手以轻松的方式把他的话写进歌词,出租车司机把他的肖像或者纪念章挂在方向盘上方,农民把他的画像挂在中堂,就像以前挂着观音菩萨的像一样”。在许多人心中,他就像神一样。
其实,毛主席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不是一开始就明白如此深刻的道理,他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全知全能,就能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是逐渐走向成熟的,只不过,他成长的速度,确实很惊人。
1、崇拜英雄的少年
少年的毛泽东,是一个拥有朴素正义感,追求自由、平等,同情弱者,他甚至会把父亲让他卖猪的钱送给乞丐,他父亲贩卖粮食的时候被饥荒的灾民抢了粮食,他甚至会感到开心。
但在那个时候,他只是一个读过《水浒传》,向往草莽英雄侠义精神的淳朴乡间少年,他虽然同情那些“吃大户”的灾民,打心眼里支持他们为了生存而反抗,但却不大赞同他们使用暴力的手段去“造反”。他认为单纯的暴力,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后来他进入东山高小读书,读到了《盛世危言》、《世界英雄豪杰传》、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从报》,了解到了韶山冲以外的世界,了解到了他所在的国家处于危难之中,而世界各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知道了美国的华盛顿、俄国的彼得大帝,法国的拿破仑…..他开始开眼看世界,同时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国家。他成了一个热血而单纯的爱国者,他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富强,从危亡的深渊中走出来,那时候,他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但他又从华盛顿的传记中读到一句话:
【“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经过了八年的艰苦斗争,美利坚才迎来了独立!”】“斗争”这个词,打动了他,美国需要一场艰苦的革命战争才能赢得独立,那么中国呢?少年毛泽东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他读过很多古代帝王的历史传记,因此很崇拜历史上的英雄和为人,他知道秦始皇用强权统一了国家,他知道汉武帝和唐太宗用强权解决了国家的威胁,在那个时候,他也希望中国能够有一个英雄和伟人站出来,拯救这个山河破碎的国家。
那时候他还突发奇想,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展望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在他的理想中,应当由孙中山先生来做总统,康有为来做总理,而他的偶像梁启超来做外交部长。你看,少年毛泽东其实和我们很多的热血、纯真的少年一样,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辉,充满对英雄的崇拜,充满对未来的向往。
2、半壁见海日
东山高小毕业后的毛泽东,其实很迷茫,充满改变世界的热情,却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他当过半年兵,因为辛亥革命胜利,他觉得任务已经完成,所以退伍,这个18岁的年轻人不知道该做什么好,所以参加各种考试,考法律、考商业管理、甚至考肥皂制造,为什么要考肥皂制造?因为他看到招生广告上说——清洁卫生,可以救中国。他觉得有道理,就去考了,考完之后,又觉得不是那么有道理了,所以都没去。
后来他以第一的分数考进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然而一进去就觉得苛刻、枯燥、无聊,于是呆了6个月就跑了。这六个月期间,他没有好好上学,而是把自己关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中,读自己喜欢的书,在这段时间内,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西方现代地理、历史,以及亚当-斯密、斯宾塞、穆勒、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大学者的著作,这是他真正地开眼看世界,懂得了什么是政治、经济和哲学。
毛泽东后来最念念不忘的是,他第一次踏进湖南省图书馆的时候,被大厅中的一张世界地图惊呆了,他作为一个湖南人,本能地在地图上寻找——中国在哪里?湖南在哪里?长沙在哪里?湘潭在哪里?韶山冲在哪里?长沙只是一个点,韶山冲根本不在那张图中。那时候他在想什么?我猜测,他一定想起了庄子的文章:“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18岁的毛泽东,并不比18岁的我们更见多识广,更思想深刻,他只是一个刚刚开始了解世界的孩子。
后来,他终于下定决心,考了长沙第一师范,并不是因为“教育可以救中国”,而是因为他看到了招考广告上写着:“考上师范不用交学费…..”23年后的毛泽东还开玩笑说:“从那以后,我抵御住了一切广告的诱惑。”
在师范中,他也不是最好的学生,他的文章写得极好,哲学、文史的素养很高,但他的美术、自然科学都很糟糕,他的一切热情都在社会科学上,以至于对待很多其他科目非常随意,有一次画画考试,他就画了一条横线,然后再画了个半圆,在旁边写道“半壁见海日”!
3、与天地人奋斗,其乐无穷
做学生的时候,他还是个自由主义的拥护者,写着《心之力》这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他的老师杨昌济开始把德国的理想主义介绍给他,并且让他阅读《新青年》这样激进的杂志。
毛泽东开始走向最初的一次思想跃迁,他结交好友,畅谈天下大势,洗冷水澡,锻炼身体,喊出了“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口号。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一句我们都念念不忘的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他发誓要和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就拯救这个危亡中的老大中国,他在做学生的时候,就给长沙的工人创办了一所夜校,要给工人们扫盲。他说:“都是个人,岂能如木石一样?”他发誓要让工人们明白:“国家怎么运作,电灯为什么会亮,火车为什么会跑,轮船为什么能走”。虽然他自然科学学得不好,但他靠着一腔热情也要努力去做。
他在第一师范和“新民学会”中,都是名人,杨昌济认为他是最出色的三个学生之一,他的同学都觉得他很有思想。
但是直到毛泽东到了北京求学,遇到李大钊,进入少年中国会,在图书馆博览群书,接触到社会主义学说,并且认同社会主义的时候,他的思想依旧没有定型。
4、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诞生
那个时候,哪怕十月革命的烈火已经让全球震惊,但是在北京的毛泽东,依旧是个温和派的进步青年。
他更赞同无政府主义大师克鲁泡特金的主张,认为资本家和军阀可以被教化,可以通过对话让他们放弃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那时候,他还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和列宁的正确性,他不赞成暴力革命。他在自己创办的《湘江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叫做《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号召各阶层的人民联合起来,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阀压迫而呐喊,但在那时候毛泽东的心目中,农民、工人、学生、军人、资本家,都是可以联合的“民众”,还没有阶级之分。
但是这篇文章激起了极大的反响,真的促成了“湖南各界联合会”的成立,人们在他的号召下,发传单、喊口号,自发组织学习,发表反日爱国言论,然后,湖南军阀张敬尧就用武力查封了毛泽东的《湘江评论》。1919年12月,张敬尧甚至开始派军警用刺刀和枪托驱散、殴打广场上聚集的群众。毛泽东,也因为写过驱逐亲日派封建屠夫张敬尧的文章,而被通缉追捕。毛泽东率领“驱逐张敬尧”的代表团去北京请愿,但没有人支持他的想法。他推崇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和平对话”、“教化军阀和资本家”,换来的却是枪杆子的镇压。
从那以后,一个温和派、推崇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的年轻人开始消失了,这个时候,布尔什维克的声音也越来也响。1919年,赴京请愿的毛泽东住在故宫护城河边的北长街的福佑寺中,在这个破庙里,他伏在香案上一字一句读完了《共产党宣言》,他的眼睛逐渐明亮起来,一盏全新的火炬,在黑暗的荒原上为他点燃。
那一年,曾有一位女性朋友和他探讨无产阶级革命,那位女士担忧地说道:“搞共产,好是好,可是要有好多人会掉脑壳……”,毛泽东回答道:“砍脑壳?当然,当然,但是你要晓得共产主义有多么好!那时候你们妇女自由了,婚姻问题也不再拖累你们了!”
1920年的春天,他去了上海,和他心中偶像陈独秀先生有一番长谈,终于搞明白了什么是马克思口中的“无产者”,什么是苏俄的“布尔什维克”。
所以,他不是一夜之间成为共产主义者的,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切,需要理论和实践联手促成。从此之后,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钢铁一样的斗争派就此诞生了。
5、激烈争鸣的青年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聪明,敏捷,才华横溢,看问题别具一格,见过他的人,就会对他印象深刻。
但有个问题,有个年轻人都有的问题,年轻的毛泽东和我们一样,是很骄傲的,这种骄傲,可能自己意识不到,但是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却可能成为事业的障碍。
一个太有主见的年轻人,往往会迫不及待去叙述自己的观点、讲解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甚至特立独行,自己去实践自己的理论。在中国一大的时候,与会的创始人中就有人吐槽毛泽东:
【“他太喜欢辩论了,喜欢把对手拉进自己的逻辑陷阱,然后得意地笑起来。”】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也有这样的例子,单位、公司开会讨论问题的是,一群人纸上谈兵,互相扯皮,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是不是也有这种冲动——一拍桌子站起来:
【“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下面听我的…..”】开个玩笑,其实当年革命早期的毛泽东,是有一点这样的脾气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共集体加入国民党之后,他和导师陈独秀的关系就闹得很僵,他要到农村去,搞农民运动调查,而陈独秀反对发动农民。这是违背共产国际指示的,搞土地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会过分刺激本就脆弱的国共关系。在国民党看来——改造国民党使工农分子大批参加进去,这就是篡党;把农民协会变成为乡村的政权,这就是篡政;组织七万军队,其中要包括二万共产党员,这就是篡军。在大革命中,毛泽东基于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十分重视农民运动,认为农民运动“好得很”。而陈独秀对中国国情相对比较隔膜,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过火”。毛泽东写的《社会各阶层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陈独秀拒绝在党刊上发表。当时的李立三和刘少奇,也觉得毛泽东对农村过于着迷。
国民党中的人士也指责他把农民“赤化‘了,他反击道:”这一点子赤化都没有?还搞个什么国民革命?“毛泽东还写文章嘲讽道:
【“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陈独秀对日益咄咄逼人的国民党右派,是持妥协态度的,但是毛泽东不喜欢这样,他认为一退再退,只会让右派更加猖狂。毛泽东言辞激烈,乃至于和陈独秀公开争吵,被赶出会场。毛泽东气得骂自己的偶像:“恶霸作风”、“独裁者”。
后来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汪精卫分共,毛泽东受命去发动秋收起义,中央的命令是进攻长沙,配合城市工人暴动,毛泽东认为根本不可行,和湖南省委讨论的时候,急得拍桌子。到最后,他毅然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带着人马向农村边区去,向井冈山去。这些“公然抗命”,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边区特委甚至派人来“开除他的党籍”,批评他走右倾保守主义、土匪山大王道路。
后来他开辟出革命根据地,打造了十万红军,建立起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位高权重,一言九鼎,他曾经被三次开除中委,八次受到严重警告,1929年的时候,他从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上被选了下来,在闽西的一个农村里养病。9月,红四军开第八次代表大会,他疟疾发作,都走不了路了,向大会请假。大家却觉得他是在闹情绪,发函让他务必参会,否则就要给处分。最后被担架抬到会场里去,大家才相信他是真的病重。更别提后来王明、博古等人掌权时,直接剥夺了他的军政指挥权,让他靠边站了。
在他和中央、和其他领导人之间出现分歧的时候,他的态度太过直接、激烈,甚至有点简单粗暴,他甚至说过:”中央过去七个月全部都错了“这样的话。更早的”古田会议“的时候,他和朱德激烈争论,讨论”党指挥枪“的问题,虽然日后证明他是正确的,但在当时,他的态度导致了在党内得不到更多的支持,甚至得罪了本来支持他的人,落选了前委书记。当时的毛委员,在根据地老百姓和基层官兵中,很有亲和力,但在中央,却并不是都能得到支持的。但好在我党的领导人,都光明磊落,从来没有私心,毛泽东的主张和路线,虽然屡遭挫折,但终究还是被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性。
电视剧《秋收起义》中,其实有个很有趣的片段,当他在和同志们激烈争吵、拍桌子的时候,杨开慧埋怨道:”润之你怎么回事?“毛泽东气道:”他们听不进道理啊!“杨开慧说:”你有道理,但也要好好说啊!“——虽然是戏说,其实也能还原某些历史细节。
长征之前的毛泽东,已经是一位经验极为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了,他的能力和成就,也是大家所公认的。但他在政治上,还没有完全成为一名完全成熟的领袖。
6、雄关漫道真如铁
如果他的一生,是一部长篇小说,那么我们的主角,就在长征途中,迎来了真正的成熟。
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叫做《遵义会议》,在长征开始的初期,李德博古为了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组成了“三人团”,把毛泽东排除在中央决策核心之外,不仅如此,他们还打散了朱毛时代的红军组织,重新分配队伍,将军事将领也重新分配。
后来在强渡湘江之前,张闻天找到毛泽东,告诉他红军要强渡湘江的计划,毛泽东一听就很着急,这是要往蒋介石的口袋阵里硬钻,国民党四道防线共四十万人集结于湘江潇水,这是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事情。没有办法,毛泽东不顾自己已经失去了话语权,他赶紧去找三人团反映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一次毛泽东不再急躁,不再发脾气,也没有直接推翻博古的决定,而是建议能不能集中兵力打湘南的敌军,等到敌军阵脚乱了之后,再决定渡江……
但是博古听了他一席话之后,说:“好了,中央知道你的意见了,你回去吧”。
这一次,博古也不是完全没有听他的意见,在周恩来的强烈建议下,他们听取了毛泽东的一部分建议,成立了一个200人的“湘南团”,先行进攻,然后在主力渡江…..但还是和毛泽东的战略相左了,毛泽东的意思是先集中力量进攻,再看情况渡江,而博古的决策是,200人去试探进攻….主力强渡。
结果可想而知,湘江一战,从11月27日到12月1日,由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平均每天减员近1万人。中央纵队过江了,但一部分掩护断后的部队,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血战湘江之后,毛泽东反复建议中央,开一次会,彻底讨论红军的下一步战略方针,在这个过程中,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多,周恩来、王稼祥、朱德、张闻天,都赞同他的意见。在强渡乌江之后,遵义会议终于召开了。
这一幕,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都有记载,但是很有趣的是——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不再是那个言辞最犀利、态度最激烈的人了,他变得平和、客观、理性。猛烈批评博古、李德的是张闻天,他直接说博古等人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而毛泽东的发言,却完全是就事论事,他没有拍桌子,也没有说:“在座的的各位都是XX”。而是强调“会议应当首先解决军事问题”,然后他以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身份,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开始娓娓道来,从战略到战术,从宏观到细节,具体到每一次战斗的的胜负得失,他没有提政治上的问题,他只是从战略战术角度讲清楚了“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在党和革命千钧一发的时候,就事论事,就是最大的政治智慧。我们的领袖,就是在这一刻达到了完全的政治成熟。
他这一次发言,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他像一个耐心的老师一样,把问题剖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将给大家听,所有人都听得很入神。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聂荣臻、彭德怀、李富春、朱总司令,每一个人都支持他的看法,要求由他来领导革命和军队。
激烈反对毛泽东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始终站在博古那边的凯丰,也就是说出著名的“毛泽东懂什么军事?就靠《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的那位。但无论如何,这一次,成熟的毛泽东赢了。
他进入中央领导核心,成为最核心的领导人之一,重新负责军事指挥,中国军事史上最神奇的操作——“四渡赤水”开始了。
后来,就像历史书上所写的——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了。
历史书上还有很多话,比如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说的都很对,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一切并不是一夜之间,一场会议之中发生的。
无论是毛泽东、还是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革命,都不是一夜之间走向成熟的,我们是毛主席的学生,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者讲究实事求是,我们不相信“有盖世英雄踏着五彩祥云来拯救世界”,我们只相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尊重客观事实,也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方法对了,终有一天,量变会引发质变,奇迹就会发生。
在遵义会议之后,在娄山关上,毛泽东写了一首词,下阙是: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