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为什么一直不发布民众工资中位数?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39226-2018-12-26 10:12
这是因为统计局在统计工资时有两套口径,但是两套口径都不适合公布中位数工资。
其中一套口径是企业的信息直报,每个企业报告自己的在岗职工人数和工资总数给统计局,统计局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平均工资。但是由于企业不会报告精确到每个人的工资情况,统计局自然无法用这套数据计算中位数。不仅如此,这套数字还有着偏高的问题。来看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这张表格:
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51483元
再看这张表格:
201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是18929.8元。这个人均工资的分母包括没工作的人,因此再用这个收入除以城镇居民的劳动参与率52.1%,得到城镇就业人员的人均工资为36333元。
首先的问题是:同一个统计年鉴算出来的两个几乎意义相同的指标,后者仅为前者的70%。这是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统计局直报工资的企业严重偏少。比如这张表格显示:
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为93064.3亿元。工资总额9.3万多亿除以平均工资5.1万元,可以算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为1.808亿人。
再看这张表格
也就是说,算出5万多元平均工资的1.8亿城镇职工人数,比起同一本年鉴里3.8亿城镇就业人员一比,少了整整2.2亿人。就算把3.8亿里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全部去掉,仍然补不上缺口。
这是因为,在统计工资总额时,统计局采取了企业直报数据,而在计算从业人员总数时,统计局又采用了每年劳动力调查的数字,这两个数字的覆盖面完全不同,后者是家庭抽样调查,比较准确,而前者却严重偏向于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而对其他类型的私营企业、小微企业等覆盖面非常差。
换句话说,算出这51483元的平均工资的数据来源,不仅在数据结构上无法得出中位数,更加缺少了一大批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因此会算出一个偏高的数字。
那么,使用那个偏低的数据,也就是在第二个指标下算出的36333元的数据,是否可以得到中位数?
答案是可以,但是统计局不会这么做。这里就要说到36333元和51483元产生大约30%差距的第二个原因了。
第二套口径,来自中国的城市调查总队数据。这个数据在各国都有,在题目中提到的香港情况政府统计人员在每年的某个月约抽样一万家单位,进而得出这个报告。
其实就是一项类似的入户调查,美国的各行业工资情况也是来自类似的调查,例如雇主调查(OES),现有人口调查(CPS)等,他们都属于抽样调查,和前文的企业直报数据有本质不同。
在中国的城镇地区,这个抽样调查产生的数据被称之为城调队数据,使用城调队数据,统计局可以算出每个家庭的人口情况、收入情况、消费情况等重要信息。
那么,既然有每个人的收入情况,构成了计算工资中位数的数据基础,为何统计局仍然不公布中位数呢?
因为偏低到很难让人相信……
用总量来看,根据这张表格,上海市2012年GDP中劳动者报酬份额有8389亿元,除以944万的总职工人数,每个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报酬应当有8.8万元左右。但若是使用上海市2012年的城调队数据,则对那些有工资收入的人口来说,平均收入仅为57636元,比起用GDP反推的数字低了36%左右。
如此大的偏低,首先体现的是一些非工资的福利占据了一定份额,其次则体现出了城调队数据的漏报和低报。根据2012年上海城调队数据,如果你在上海工作,且2012年时你的年收入超过4.2万,那么你已经比一半的人要富裕了;**年收入超过11万,你可以进入前10%;年收入超过27万,你可以进入前1%;**年收入超过55万,你已经比上海市99.9%的人工资更高了。
这可能吗?要知道整个美国在2013年工资最高的前百分之一门槛可是50万美元,前千分之一的门槛更是高达121万美元,上海好歹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好歹人均GDP也已经达到1.5万美元,达到了美国的30%,竟然4万美元年收入就可进入前1%,不到10万美元的年收入进入前千分之一,实在是偏低到不可能了。
综上所述,统计局的两套工资口径,要么没有覆盖到许多低收入劳动人口,且数据结构无法计算中位数;要么就虽然覆盖了大部分人口能计算中位数,却同时存在严重的低报和漏报。于是两者都不适合公布中位数,他们算出的平均数也都有问题。
我们可以大致猜测一下,考虑到两套口径一个偏高而另一个偏低,因此中国2013年的城镇工资平均数应该是之前算出的36333和51483之间的某个数字,到底某在哪里我也不清楚。至于工资中位数,用2014年统计年鉴可以大致估算出一个2.8万元左右的数字(中位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8元乘以工资性收入占比0.6再除以劳动参与率0.52),但我们除了偏低的城调队数据之外没有任何数字可以参考和修正,所以,其真实值也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