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都有双镜头了,为什么相机还是单镜头_风闻
晨枫-军事撰稿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018-12-26 02:12
经常有人问起:为什么手机有双镜头,而相机只有单镜头?答案很简单:相机只需要单镜头。手机由于天然局限,单镜头做不到相机能做到的,所以用双镜头“作假”。没错,手机的双镜头是作假用的。当然,作假效果不错,使得很多人都满意了。只是假的毕竟是假的。
镜头是成像用的,但成像不一定需要镜头。针孔相机就没有镜头,用细小的针孔成像。针孔相机不需要对焦,因此具有无穷大的景深,也不存在光学畸变、色差、色散等问题。但针孔在理论上要求无穷小,边缘无穷圆整光滑。这已经很难做到了。针孔相机最大的问题是成像非常暗淡。只有那么小一个洞透过光来,怎么可能不暗淡呢?既然如此,那就扩大针孔,让更多的光进来不行吗?行的,但结果是图像越来越模糊,最后根本不成像了。想想也是,打开窗户,房间里很亮了,但墙上有图像吗?肯定没有,只有一大片光亮。
针孔相机形成的图像,景深无穷大,但曝光时间也是巨长
四周有暗角也是针孔相机的特征
要扩大针孔,就需要镜片,一般是玻璃的,也可以用光学塑料或者其他透明物体。中学物理里用水滴形成透镜,这是一样的道理。镜片就有聚焦问题,还有光学畸变、色差、色散等问题,但毕竟可以在“正常”条件下获得足够的亮度,能够成像了。自然,镜片越大,透光越多,画面越明亮,或者说,可以在越暗的条件下依然正常成像。
在胶卷时代,胶片的感光度有限,镜头是低光条件下正常成像的主要手段,f2.8都不算大,f1.4、f1.0才真是大。在数码时代,调高ISO很容易。胶卷时代ISO 100是标准速度,400就是“快片”了,2400是不可思议的快片,好像没有更快的了。在数码时代,尤其是数码单反,6400都是10年前的水平了,现在动辄5000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扩充到256000。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丝光亮,就能拍出大体可用的图像来。
但低光时推高ISO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噪点。用大光圈,可以降低对高ISO的要求,降低噪点。说到大光圈,手机相机的镜头光圈是不可调的。换句话说,永远是最大光圈,也没有这个空间安装机械光圈。一般说来,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手机镜头动辄f1.8、f2.2,数码单反要是永远用这样的光圈,那就经常会出现鼻子清楚了、耳朵就模糊了的事情。但手机相机没有这样的问题。相反,手机相机常见的问题是不管拍什么,统统是前景后景都清楚。对于到此一游或者自拍照来说,这很好。但要想有一点表现力,突出主题,尤其是后景适当模糊,这就纠结了。这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景深不仅取决于光圈,还取决于成像大小。以全幅数码单反为基准,在同样的光圈下,1.6倍APS-C(对角线长度为全幅的1/1.6)的景深增加1.6倍。高档数码卡片机用一英寸成像芯片就算大的了,那就是2.7倍等效;更常见的1/2.5英寸成像芯片的低档卡片机则是6倍等效。三星S7也是1/2.5英寸,iPhone 6S是1/3英寸,索尼Xperia Z5是1/2.3英寸,都大体在低档卡片机等级。
换句话说,手机相机的景深天然就很长,大约是全幅相机的6倍,要那种背景糊化的效果就难了。当当当,第一种双镜头应用出现。主镜头还是拍照用的,辅助镜头不拍照,但用于测距和标定主要对象,并用大幅度脱焦的第二张照片与原照片合成,用脱焦模仿大光圈效果。问题是大光圈的景深效果是渐进的,可以由近而远逐步增加模糊度;而脱焦的效果是跳跃的,中间无法过渡。如果画面没有中间距离的东西,这作假可以以假乱真;但要是有中间距离的东西,就容易穿帮,看着假。
真正的大光圈下的景深效果
手机(这里是新的谷歌手机)的模仿效果
但这样缺乏中景的场面就不大容易看出差别了
但卡片机的最大光圈在f4.5-5.6级,远远大于手机的f1.8-2.2级。卡片机镜头的直径更是显然远远大于手机。这是由于焦距的差别。三星S7的焦距为4.2毫米(35毫米等效为26毫米),这在过去就是超广角了。f1.7意味着镜头有效直径约2.5毫米。广角镜头是扫街利器,35毫米和28毫米是最常见的扫街焦距,所以市面上固定焦距的高级数码卡片机(如富士X100系列、理光GR系列)大多是35或者28毫米固定镜头。这也是自拍最有用的焦距/视角。问题是,人们也喜欢拍特写,这就需要长焦了。从适合拍人像的75-85毫米的小长焦,但万金油100-200的中长焦,到打鸟、狗仔专用的300毫米以上超长焦,不一而足。
过去长焦就是另一个镜头,现在可以用变焦,一镜走天下。但手机镜头连机械光圈都没有地方,变焦镜组就免谈了。怎么办?用数码剪裁。把图像的中间部分抠出来,不就等效于长焦的视角了吗?没错,但代价是画质。手机相机像素再多,也经不起这么抠。三倍是对光学质量要求特别高的变焦的极限,像人们津津乐道的“大三元”(16-35毫米/f2.8、24-70毫米/f2.8、70-200毫米/f2.8),基本上没有画质损失,或者说画质在任何焦距都与同等焦距的定焦镜头相当。但业余级的要求没有那么高,10倍、15倍也时有所见,像18-300的“通用变焦”。一般认为,10倍变焦的画质不好,但从广角图像里抠的数码变焦就可怕了。3倍变焦相当于只用中央10%的芯片面积,10倍就相当于只用中央1%的面积了。也就是说,22MP变成0.2MP了,就等着看马赛克吧。再糟糕的光学变焦也比这强一万倍。
长焦距在成像上的效果可以等效为窄视角
用中心剪裁也可以得到相当于变焦的效果,问题是周围的像素就丢失了,放大到同样尺寸,必然损失画质
这是10倍变焦的剪裁等效,看看只有多少原画面还剩下了
10毫米到300毫米的不同视角效果
光学变焦(中)与数码变焦(右)的差别,左为原图
另一个问题是透视。走上前、退后可以得到同样的物象大小,但前景与后景的相对关系就变了,尤其是长焦的“景深压缩”效果就没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广角变形”,对于一样大小的人头像,用广角镜头拍,容易出现变形,好像脸被打肿了一样,鼻子尤其大;而长焦拍出来的图像更加悦目。所以日本有人专用300毫米的超长焦拍人像,这当然是有点变态了,超过70-85毫米以后改善效果就不明显了。比较也能看出,长焦也容易得出更加悦目的“脱焦背景”,为了可比,光圈都设在f5.6
景深压缩也是长焦的窄视角的效果
长焦的景深压缩也是人们经常追求的效果
广角本来是挺适合拍风光的
但取景时不水平的话,也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透视变形”,房子向中间倒
广角对这个人人自拍的时代也很重要,不广角把脸装进去都不容易,但广角变形也是不可避免的,看这鼻子
当当当,第二种双镜头上场:一个广角,另一个长焦。广角和常规手机一样,在28毫米级,长焦由于光学限制,其实也没多长,也就70-80毫米级,再长,就只有回到数码变焦了。在这两个焦距之间,则用数字内插来作假,实现等效变焦。画质嘛,能觉得数码变焦管用的,自然不会太在乎。以为手机像素足够,不怕造,那是想多了。
说到手机的像素,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手机的成像芯片尺寸不超过低档卡片机,同样像素的话,每个像素的尺寸就要成倍小于数码单反。集成电路可以做得集成度越来越高,但光学规律不跟着摩尔定律走。每一个像素实际上有一个微镜头,这是Bayer滤色镜,把自然图像分解成三原色,三个像素各自对三原色敏感,然后三个像素的信息合成起来还原成一个彩色的“实际像素”。在给定芯片尺寸的条件下,为了提高像素数,只有缩小像素,缩小Bayer滤色镜。但光学透镜的缩小是有限制的,过小的透镜导致衍射,可以理解为棱镜把白光分解成七色光。不仅颜色上分解了,光束也散开了,导致聚焦失效。所以手机像素的提高已经差不多到物理极限了。另一方面,越小的透镜透光量越小,需要像素本身的感光度提高,增加了噪点,低光画面尤其明显。良好光线画面放大到大尺寸后也会明显。
这是小芯片的天然局限。Hasselblad HD5“只有”50MP,比典型手机只多一倍,但画质是不能相比的。Hassy的图像放大到橱窗广告尺寸一点压力都没有,甚至可以放大到马路和高楼广告牌的尺寸。手机图像就只能嘿嘿了,放大到11x14英寸也已经很乐观了。像素多总是好的,但像素和像素也是绝对不一样的。有一句话:“最新手机的画质已经超过了几年前的数码单反”。我有一张放大到48x32英寸的桑托里尼旅游风光照,这是当年我用佳能40D拍的。40D是2007年8月推出的,只有10MP,在当时都不是顶级数码相机。放大到这样的尺度,画面的分辨力当然不足以数头发,但依然没有看得出来的马赛克。还没有见到过任何手机能做到这一点。
为了弥补手机相机低光噪点的问题,第三种双镜头隆重登场。主镜头还是原来的,辅助镜头只产生黑白图像。芯片只能感受灰度,而不能感受色彩。所以彩色画面被分解为三原色,当作黑白一样感受灰度,然后三个通道合成还原为彩色图像。但落到每一个色彩通道上,灰度都要打折扣。另外弄一个独立的黑白通道的话,没有这些损失,建立灰度底调,图像就“立”起来了。灰度丰富、干净,主观清晰度也提高了。光线充足、色彩丰富的话,差别不大;低光条件下,本来色彩就缺乏,灰度显不出来,这样通过黑白通道建立基调就特别重要。彩色实际上好像在黑白的灰度上染色一样,本来低光时色彩就不丰富。这是富士胶卷和东芝彩电当年也用过的花招,另加一层黑白层。
第四种双镜头是用两个镜头拍3D图像,但看3D图像需要特殊装置,现在越来越少用,3D电视、3D蓝光这些都在淡出市场了。
但手机“裸露”的简单镜头现在还看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抑制眩光。这对逆光拍照很重要。
这是眩光控制失败的例子
这是眩光控制成功的例子
再加两张眩光控制成功的例子,这些都是手机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这张其实眩光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焦点是问题,用手机的话,就看双镜头是否能有效隔离主体、锁定主体,但前景、后景的渐变过渡还是没有办法解决
有了双镜头,可以弥补一些定焦超广角的光学局限,画质肯定可以满足到此一游和家庭团聚之类的要求。加上美图什么的,而且看图多数是在手机上的微信里,反正只有比证件照大不了多少的图,手机照片对于很多人的一般使用确实是“足够好”了。加上方便,再好的照片也要相机在手才有可能。出门不一定带相机,但谁出门都带着手机,这就是一个大优点。但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攀比。都依赖自动化的话,拍出来照片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看上去样样正确,但就是平淡。在这个连肥皂都要追求手工的时代,同质化是炫耀的大敌,那什么样的照片才能“镇住”朋友圈里的人呢?
坏天气、特异光线
高调
低调
这些照片是用各种相机拍出来的,但只要掌握正确技巧,在正确的时候抓住正确的画面,任何最入门级的数码单反都能拍出这样的照片,而不需要顶级相机。而这是手机相机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但手机能拍出好照片吗?绝对的。这些是iPhone拍出来的。
这些都是iPhone拍出来的,不乏历年得奖作品。必须承认,这些都是佳作。但他们的照片之所以好,不是因为iPhone相机好,而是对画面的感觉和拍照的技术好。要是那时手头上正好有“正规”相机,拍出的照片更好,应该是没有悬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