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在城市规划上曾出现过重大失误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4024-2018-12-27 15:03
京都曾经叫做“平安京”,也是日本“平安时代”直到明治维新之前的首都,放在中国,大约就是晚唐(794)——晚清(1868)这样的一个区间,这么一看,确实是一个千年古都。
不过根据这个时间我们也会发现,我们中国人本身大多意味的,和唐朝处于同一时代的日本都城,其实并非是京都,而是到处都是鹿的奈良,这奈良本叫“平城京”,现在也早就不复古都荣光,只有我每次去还都会看一下的唐招提寺、法隆寺,成为了我心里一直的美好外,大多数地方都是大农村一样的存在了。
那么当时日本是怎么从建设的很好的奈良(平城京),迁都到了北边的京都呢?其实日本所谓的天皇“万世一系”,没有什么改朝换代的他们,皇室内部的贵族宗亲就会极其之多,日本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事件叫做“大化改新”,这一场大汉化运动就是日本著名天皇,名字超兄贵的“中大兄皇子”同小伙伴“藤原鎌足”所开创的,这位中大兄皇子就是后来的“天智天皇”,而这天智天皇又把一起革命的弟弟“大海人皇子”立为皇太弟,这就是后来的“天武天皇”。
为啥要说这个呢?因为到了相当于晚唐的时候,日本的天皇叫做**“桓武天皇”**,它就是中大兄——天智天皇——的后代,而在朝廷里,天武天皇的后代也一直都是大贵族,所以作为天智系的桓武天皇一直在和天武系的贵族争风吃醋,而且日本作为一个佛教势力极大的国家,这群人和奈良那些大和尚搞在一起,天皇根本就没能力对抗信仰的力量,所以一想,干脆迁都吧。
就这样,主要为了逃避天武系的佛教势力,桓武天皇经长冈京迁都到了现在的平安京,他发现这奈良北边还有这么好的一个背山靠水的风水宝地,就这么定都到了这里。
当然,日本这个时候还是中国天然的好学生,我放一个图大家就更清楚了,桓武天皇就是按照长安的模样,建造了这么一个都城——
图 平安京的规划
在历史上,平安京确实是按照长安的样子,或者说是按照山寨长安的平城京(现奈良)的样子来规划的,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京都被朱雀大路分为东边的左京和西边的右京,而这区划的名字起得更是奢华,左京被称作洛阳,右京被称作长安,中间最北的大内里是天皇的皇宫。
而我开头那位说的最扯的一点就是,京都的寺院都在郊区并非仅仅因为是什么古建筑拆毁,而是可以追溯到京都建城的时候,还记得前面么,桓武天皇就是因为佛教势力才迁都这里的,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招人烦的和尚,京都最一开始的规划只有南边的“东寺”和“西寺”,西寺现在已经毁掉,这个东寺现在也叫做“教王护国寺”也是日本很不错的一个密宗景点。
其实中国的长安,本身的规划那也是存在问题的,更别说日本这个有样学样的“长安”了。桓武天皇显然不太懂地质学,也没咋实际调查,过于信任了风水学,我们先来看一下京都的地形——
京都是一个三面环山的神奇地区,而主要拥有桂川以及支流鸭川作为母亲河,然而这西边桂川流域的地区,土地状况非常不好,这里是一片小型的冲积平原,拥有着大量泛滥的沼泽地,根本就不适合盖房子以及种地,所以从建设开始,西边的“长安”就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在在京都的博物馆拍摄的古京都模型——
图 可以注意下西边的右京——“长安”。
我们可以发现,在那片桂川流过的地方,不仅仅房屋无法搭建,因为人口并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地盘,整个右京基本都成了农田,首都又一个围在大城墙里的大农村,这也就日本京都能搞成这个样子。
我们暂时跳到现在的京都,如今京都市中心大路的名字,我们称之为乌丸通,这条路可以说是京都最重要的枢纽,也是京都南北方向地铁“乌丸线”所通过的地方,我们看下地图——
图 京都市区地图,其中那条竖的黑线就是乌丸线,京都的京都站和京都塔也在这条线上。
然而如果我们把古今两个图合在一起,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图 平安京和现在京都的合并图,东边的那条河就是著名的鸭川。
实际上现在的乌丸大路只不过是原来平安京东边边缘一条叫做“乌丸小路”的南北通行的路,而最东边的东京极大路其实就是现在京都另一条繁华街“河源町”,也就是说现在京都的重心其实是处在原来平安京的东边城墙的,包括现在的天皇御所也是在原来平安京的东北角的(上图的京都御所,绿色)。
也就是因为平安京最后只剩下了洛阳这部分,所以日本古代一般说进京这个词为——“上洛”。在政治上,平安时代前期还一直是这个当年挑起来大化改新的藤原家被称为“公家”一手遮天,而天皇权利不大,皇族太多还只能被下放,这群下放的皇族逐渐就成了后来著名的“源”“平”两氏的“武家”,当然他们一开始也就类似保安大队的角色。
不过也正是因为武家的权利越来越大,随着平清盛以及后来的源赖朝的权势熏天,日本终于开启了“幕府时代”,然而正是这一段时间的战乱,京都又一次毁了一堆建筑。
当然了,也是这一年京都建立了真言宗的大型寺院“千本释迦堂”,这个建筑其实并不是多么出彩的一个寺院建筑,也不是总本山级别的寺院,但是它特殊就特殊在,这是京都市区仅有的没有在后面要说的应仁之乱毁掉的寺院了,也是现在京都市区最早的寺院,属于镰仓时代,我们看下图。
图 千本释迦堂,这个是京都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但是从建筑样式你看到的是满满的岛国风,斗拱极其之小,举折极其之陡,用的桧皮当屋顶,空间布局属于典型的日本和样建筑,下面还是干栏结构架起来的,我只想说,看到这个建筑咋还能联想到长安。
所以说木造建筑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战乱、火灾都会导致建筑的彻底毁坏,就比如后白河法皇令平清盛建造的著名的“莲华王院(三十三间堂)”,这个天台宗的大型寺院就在镰仓时代一把火毁掉了,所以现在看到的也是后来重建的,日本也好中国也好这样的情况太多了,不过话说回来日本有一种“修旧如新”的思维,这个可能来源于他们对神社的“迁宮”,也就是你可以完全重新建一个一样的新的建筑然后让人家大神们“搬家”,但是号称初建年代还是最开始那个时候。而客观讲,日本对于建筑的保护和修复还是有着独特的理论,也是费了极大的心血的,这也导致了我们现在还是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古建的遗存,但是讲真这些建筑很多地方已经和初建时候差别很大了。
当时奈良春日大社的迁宫,每20年一次,所以最近那边正在搞盛大的祭典来让神去搬家。
图 春日大社迁宫。
日本进入到室町幕府时期之后,一个以继承人为导火索引起的全国战争——应仁之乱,对于京都城来说就是个浩劫,京都城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被破坏的不成样子,整个都城就等于被废掉了,非常类似西周末期因为继承权问题导致的诸侯争斗,幕府将军因为这场混战变得彻底有名无实,大量守护大名开始衰落,而一些新兴势力趁机崛起,最著名的就是大家熟知的织田氏、武田氏、毛利氏等等新兴武家开始崛起,日本轰轰烈烈的“战国时代”开始了,当然无论“南北朝”还是“战国”,这俩名字都是日本根据中国的历史时代起的名字。
所以应仁之乱这么一搞,京都毁的成了这样子了——
图 被毁的京都。
在整个作为“战国时代”中,一个平民出身的人物——丰臣秀吉——最终统一了日本,他对于京都的建设是非常之大的,他开始收拾千疮百孔的日本,他在上图的鸭川东部大力规划,而这个区域就是现在新的“左京区”,而大量的寺院被迁到京都市内方便管理,最后他把原来方方正正的街道给分成了更小的长方形来节省空间,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京都全是一个个长条以及密集建筑,如果是像长安那种“里坊”制度,那本来就不大的京都就更是不能住人了。
图 丰臣秀吉增加了一个町,这个规划也就是所谓的“天正地割”。(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所以说到这里,你就会发现,现在的京都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规划,都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而面目全非的产物,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岛国文明或者偏远地区文明,在文明传播过程中的相对滞后,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对于文明的流变而言,各个地区都会向着属于自己特色的方向发展。所以就算是对于日本、韩国等中国周边国家,我们说出一些类似“他们保留了一些我们文化的早期特征”这样的话,是没什么大错的,但是要是说什么“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韩国”这样的无稽之谈,那可就可能被笑话了,而且还会被一些想出名疯了的兄弟当成靶子打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