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37)_风闻
史学研究-史学研究官方账号-2018-12-27 13:31
01
唐代社会与性别文化
作者: [美] 姚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8-10定价: 58.00元
《唐代的社会与性别文化》 是姚平教授关于唐代社会与性别关系史研究的一系列论文的合集。姚平教授在唐代妇女史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本书十分重视利用唐代墓志,特别是出土的女性墓志,在妇女史研究领域之外,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理论,试图开拓出更多的课题,并作出了有益尝试。
姚平 美国伊利诺大学文化人类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California State LIniversity Los Angeles)历史系终身教授,兼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出版著作有《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宗教史卷》等。
02
大元气象
作者: 杨德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副标题: 元代皇权意识下的书画活动及其政治意涵出版年: 2018-8页数: 349定价: 39.00元
本书以元代皇室成员参与及委托绘画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为考察、研究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入解读,分析了元朝宫廷相关书画活动与皇权意识之间的密切关联。全书分别从元代帝王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待书画艺术的态度、元代皇室成员参与的书画鉴藏与御赐宸翰活动、元代的御容绘祀与大汗出猎图的绘制、元代的龙舟图、汉式宫苑图与农桑图的兴起,以及职贡图与祥瑞图的绘制等几个方面,对元代皇权意识下的几类书画活动进行了研究和探析,进而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多个方面的政治意涵,让我们对中国历史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更深刻的认知。
杨德忠,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200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及山水画创作。
03
两周丧礼研究
作者: 何丹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8-8定价: 68.00元
本书是介绍两周丧礼的一本专著,主要涉及仪式与思想两方面内容。本着循序渐进的方式,本书先谈仪式,后论思想;先讲西周,后述东周。全书分为四章,*章按照时间顺序,对西周丧葬过程中涉及的重要丧礼仪式进行介绍;第二章分析西周丧礼仪式所蕴含的社会思想;第三章探讨东周丧礼仪式的因革情况;第四章总结影响东周丧礼的思想因素和哲学思考。本书力求较为简明、客观地回答丧礼过程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与事情为何这样做,以及两周丧礼的关系等问题,期望引发学界对包括周礼在内的礼文化的更多关注,进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文化自信。
04
1931年前郑孝胥
作者:李君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
时间:2018年10月页数: 406定价: 56.00元
郑孝胥在近代历史上,对政治、文学、艺术(书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参与伪满洲国而沦为汉奸,长期以来,论者多以政治标准评判其人,反使学界对他的研究不能深入,整体评价显得简单和概念化。这部书稿从实际出发,通过考辨史料,把郑孝胥1931年以前的生平与经历,放在所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分析,在客观评价前人研究和合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理性思考,提出己见,形成了对郑氏比较全面的、清晰客观的认识,切实推进了郑氏研究。书稿在述论郑孝胥生平经历的同时,特别注意考察郑氏“这一个”人物形成的原因、契机,在清末民国的作为、交往,以及其对于历史的影响及意义,不仅呈现了郑氏的个体状貌,并且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近代中国的认知。
李君,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女,1969年7月生,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发表的相关论文有《丁未政潮之际的郑孝胥》(史学月刊,2009年第5期)、《郑孝胥与张之洞关系考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郑孝胥与张謇交往考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郑孝胥在上海的遗老生活及其社会交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等。此外,曾出版《独立寒塘柳——柳如是传》(合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
05
晚清幕府
作者: 李志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副标题: 变动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出版年: 2018-7页数: 248定价: 80.00元
任何一种制度的出现并非刻意为之,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积之以渐,逐步形成完善的。晚清幕府制度就是如此。它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变局之际,从地方大员幕府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制度创新。
先是陶澍创立晚清幕府这种形式,经左宗棠再建构和诠释幕僚这个古已有之的角色,为之注入新的内容,再由曾国藩集大成予以呈现确立,而后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不断发扬光大,使之臻于完善。从制度沿革来说,晚清幕府上滥觞于明清幕府,下流播至民国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的离异与回归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枢纽作用,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就制度的运行而言,晚清幕府在危难逼来、清朝中央政府失能时显示出其灵活机动、富有弹性的一面,汇聚人才,“条综众务”,充当了应急机制,担负起本该由国家承担的社会管理、安全保障和对外交往职能。
由此发端,事务越来越多,权限越来越大,俨然地方权力中枢,既插手军政事务,又总揽洋务新政,不仅使清代地方官僚政治的骨架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其所经办的于古无征事业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气象、新局面,对晚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李志茗 福建省仙游县人,博士,研究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讲师职称;供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获副编审职称。2006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后转评为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晚清史研究,出版《晚清四大幕府》《湘军——成就书生勋业的“民兵”》《大变局下的晚清政治》《幕僚与世变——<赵凤昌藏札>整理研究初编》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
06
中国革命1911
作者: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副标题: 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译者: 季我努学社 出版年: 2018-10-1定价: 49.8
在《中国革命1911: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中,布朗博士运用了整体史的理论和方法,对辛亥革命发展的政治生态做了广角度的审视,深度考察了推动辛亥革命的潜在的社会力量。在书中,他也写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他认为中国人替人顶罪、为报复诅咒别人自杀、爱面子、见死不救、迷信等被西方诟病的问题,是由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社会风俗决定的,而且西方也有很多在中国人看来奇怪的习惯,诸如野外徒步、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男女同桌等。另外,他也对于清朝人人敌视外国人予以理解:哪个国家受到如此欺负,不会仇视反抗侵略者呢?摒弃了西方学者傲慢的观点。
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他是美国长老会的牧师,曾游历多国,并与多国皇室政要有密切往来,著有多部有关远东问题的作品。
07
恐惧本身
作者: [美]艾拉·卡茨尼尔森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副标题: 罗斯福新政与当今世界格局的起源译者: 彭海涛 出版年: 2018-9-1定价: 158.00元
1933年,当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伊塔洛·巴尔博率领飞行队抵达芝加哥时,这位黑衫党的成员、墨索里尼的下属,竟然受到了美国本土民众与官方*热情的欢迎:芝加哥用其名命名了一条大街以示纪念;为了欢迎这位意大利人,芝加哥民众甚至全体起立示以纳粹举手礼。
纽约民众(尤其是许多意大利裔移民)继而在市中心集会欢迎他的到来,就连富兰克林·罗斯福也请他共进午餐。 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暴力在全国各地变得稀松平常、集权势力威胁自由民主、政治局势充满了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反犹主义重新抬头、民众情绪极易被煽动蛊惑…… 本书中,艾拉·卡茨尼尔森试图全面地理解罗斯福“新政”时期及其后至今的美国历史,多个层面的“恐惧”在本书中交叠出现:美国国会的政客们深惧 所倚重的南方利益格局被破坏,故全力维持种族隔离政策,不容许任何挑战黑白种族等级的举措,并将他们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带到华盛顿的政治舞台上。
黑人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感到深深的恐惧,私刑被到处滥用,而为了获取政策的支持,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向这些保守的政治势力妥协而牺牲有色人种的权利。进入冷战后,为了遏制核战的爆发,美国反而制造了大批核武器,因怕机密泄露,很多核武器专家被跟踪监听…
艾拉·卡茨尼尔森(Ira Katznelso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和历史学“拉格尔斯”教授、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曾任剑桥大学历史与经济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现任美国政治学研究会会长。
08
帝国的角落
作者: 刘本森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 英国租占威海卫研究(1898-1930)出版年: 2018-9定价: 138.00元
甲午战后,英国租占威海卫,以制衡俄国。随着世纪之交远东局势的平静,威海卫的军事价值锐减,沦为“大英帝国的灰姑娘”,直至1930年归还。英国人在威海卫所做的是一个近代化的起步,然而作为一个殖民政府,其所有举措都是为了维护殖民统治。要而言之,英国租占威海卫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列强在华竞争时代来临、英国在远东政策调整、英国殖民史这一系列更大视野中的一个局部。
刘本森,男,山东蒙阴人,1985年5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师从郭大松教授),201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茅海建教授)。博士在读期间,2013年9月—2014年8月,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师从方德万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抗日战争史(侧重红色文化与抗战精神)、山东区域史(城市史)的研究。
09
行者诡道
作者: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标题: 一个16世纪文人的双重世界译者: 周兵 出版年: 2018-11-1页数: 440定价: 86
1518年,葡萄牙海盗在地中海上抓捕了一位北非外交官,他叫哈桑·瓦桑,来自菲斯,正奉苏丹之命出使土耳其。这是海盗们头一次抓到身份如此显赫的穆斯林,如获至宝,将他敬献给教皇利奥十世。哈桑·瓦桑被关押在罗马圣天使堡。
一年多后,他表示愿意改变自幼抱持的信仰,皈依基督教。教皇亲自施洗,并为他改名约安尼斯·利奥。改变信仰大概只是哈桑/利奥为获自由的权宜之计。在意大利生活九年之后,他销声匿迹,很可能伺机回到了他成长和热爱的北非伊斯兰世界。
滞留意大利期间,哈桑/利奥以基督教世界的欧洲读者为对象,撰写了一部《非洲寰宇地理志》,回忆和记录自己早年出使埃及、土耳其、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各地的见闻经历。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一部非洲地理志,出版后风靡一时,甚至塑造了此后数百年间欧洲人对非洲和伊斯兰世界的认识。
在本书中,著名新文化史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利用手抄本、档案和同时代人物的著述等种种资料,对哈桑/利奥这一身处16世纪两大对立思想世界的夹缝之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1928年生),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荣休Henry Charles Lea历史学教授,兼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学与中世纪研究教授、比较文学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近代早期法国的社会与文化》《马丁·盖尔归来》《档案中的虚构》《银幕上的奴隶》《边缘女人》《16世纪法国的礼物》等书。
10
古巴比伦时期动产交易活动研究
作者: 李海峰 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年: 2018-7-1页数: 331定价: 68
李海峰著的《古巴比伦时期动产交易活动研究》 对古巴比伦时期动产交易活动进行了详细研究,相对 于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研究,动产的研究 加复杂 ,研究的对象 加广泛,契约类型也 加多样。
作者 用实证的方法分析有关古巴比伦时期动产交易的楔形 文字泥板契约,并进而归纳出一些有关古巴比伦社会 性质的大结论。这一结论是否经得起数据的检验可以 见仁见智,但作者的研究达到了亚述学的专业水准可 以确认。本书稿是我国亚述学、埃及学和古典学正在 走向 前沿的又一个例证。
李海峰,山东费县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学者”,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亚述学和世界上古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1
守候黎明
作者: [美] 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 出版社: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 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原作名: The Dawn Watch: Joseph Conrad in a Global World译者: 金国 出版年: 2018-10-30页数: 516定价: 78
《守候黎明》让读者身临其境到了约瑟夫•康拉德的人生航行中,揭示了当下的全球化世界早在一个世纪前已然成形。这更是一本融合了生动的游记叙事、学术传记和敏锐的历史观察的奇迹之作。每一位正在探索康拉德和我们所处时代的读者,都应阅读这本书,和马娅•亚桑诺夫一起出发。
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是哈佛大学柯立芝历史学教授。她的第一部作品《帝国边缘》(2005),获得了2005年的达夫•库珀奖,被《经济学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第二部作品《自由的流亡者》(2011),获得了国家图书评论非虚构小说奖和乔治•华盛顿图书奖,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现在被称为巴美列捷福奖)。作为2013年古根海姆研究员,亚桑诺夫获得了2017年温德姆-坎贝尔非虚构图书奖。她经常在《纽约时报》、《卫报》和《纽约书评》等出版物上发表论文和评论。
12
GMO China
作者: Cong Cao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副标题: How Global Debates Transformed China’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Policies出版年: 2018-10-23页数: 288定价: GBP 81.00
In China, as elsewhere, the debate over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has become polarized into anti- and pro-GMO camps. Given the size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market, much is at stake in conflicts over regulation for domestic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actors. In this book, Cong Cao provides an even-handed analysis that illuminates the tensions that have shaped China’s policy toward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Cao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ow China’s policy toward research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has shifted that explains how China’s changing GMO stances reflect its evolving position on the world stage. While China’s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set the agenda, it has encountered resistance rooted in concerns over food safety and consumers’ rights as well as issu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ood sovereignty. Although Chinese leaders at first sought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biotech revolution by promoting GMO crop consumption, Cao demonstrates that policy has since become precautionary, as seen in new laws and regulations grounded in concerns over safety and the deferral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GM rice.
He presents China’s policies in light of changing global attitudes toward GM crops: As shifts in China have closely followed global trends, so has domestic activism. Drawing on government and scientific documents as well as interviews with scientists, officials, policy analysts, activists, and journalists, GMO China is an important book for China stud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policy analysts, and professionals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biotechnology market.
Cong Cao is professor of innovatio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He is the author of China’s Scientific Elite (2004) and, with Denis Fred Simon, of China’s Emerging Technological Edge: Assessing the Role of High-End Talent (2009).
13
金道瓷行——商周时期北方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研究
作者:黎海超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期:2018年8月
定价:78.00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是区别于普通陶器的两类特殊器物,在商周时期南北方均有出土,而以南方地区居于主体。然而作者对以往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仍可发现在若干方面尚有较大缺憾,故从“资源与社会”、“中心与周边”、“贸易与互换”三个概念对北方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流通进行深化讨论,将对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黎海超,内蒙古赤峰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教师,四川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文物分析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科技考古,目前主要研究课题为综合传统考古学分析和科技方法复原铜器等器物的生产、流通体系,探究资源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