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界政界大佬称谓知多少?_风闻
仗剑读史大司马-北京天畅宏声广告有限公司媒介总监 历史博主2018-12-27 09:59
从1911年清帝逊位,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整个民国时代分为两个阶段,1912年-1929年为北洋政府时期,又称“民国政府”,1929年底,张学良宣布易帜,北洋政府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1929-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时期,又称“国民政府”。
北洋时代
北洋政府时期,政界高层多为清末封疆大吏,各省督抚或旧军人,还是上一个时代的人物,且上下级关系分明,互相之间称呼以及信件往来称谓基本上延续清末惯例:以旧官职、字、籍贯相称:如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一些往日清廷平辈相交的人物,如徐世昌、张謇等人依旧以“慰亭”相称,而往往书信中第三人称中,又多以“项城”指代,袁世凯在清廷被赐“太子少保”衔,即使在他就任民国大总统之后,一些北洋嫡系旧部,还多以“宫保”称呼,以显亲热,据说“宫保”也是袁世凯最喜欢的称呼之一。而北洋系另外的大佬徐世昌也是如此,徐世昌字菊人,又号东海,在清末宣统年间被授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系清代文臣的最高官职,所以在民国年间,除少数如袁世凯的资格以“菊人”相称,大名数北洋旧部多以“东海相公”相称。而北洋系二代人物,如北洋三杰,张勋等人,除以政府官职如总统总理总长相称之外,多为平辈论交,互相以字称兄。而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等人,虽然并非北洋嫡系,但总体来说也属北洋一脉,而且相比北洋元老,这一代北洋系的称呼上多了一些新元素,基本上是以姓+字的其中一字,如张作霖字雨亭,称之为张雨帅,吴佩孚字子玉,称之为吴玉帅,阎锡山字百川,称之为阎百帅。
段祺瑞字芝泉-晚年人称“段芝老”
张作霖字雨亭 “雨帅”为其雅称
而在1929年12月,张学良易帜后的中华民国,进入国民政府时代,北洋元老或已作古,或以下野。江山代有人才出,在国民政府时期,党政军高层大致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以清末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北洋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的军人和民国初期的各省总督长青树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蒋介石、李宗仁、程潜、李济深、蒋方震、阎锡山等。这一代军人,大都是辛亥时期就已崭露头角,横跨于北洋时期、北伐和国民政府时代仍,堪称元老。
第二代人物是以出身保定军校毕业,或为一代元老嫡系旧部其代表人物有顾祝同、张治中、陈诚、白崇禧、薛岳、傅作义等人,这一代军人,在国民政府后期,基本上也身兼中将上将之职,将星璀璨,一直到解放战争,一直是中国军事舞台上的主角。第三代便以黄埔系为主。代表人物耳熟能详,也不用多多赘述了,如胡宗南、郑洞国、杜聿明、张灵甫等。
第三代军政人物中,杂牌军能崭露头角的就少之又少了。且互相之间,如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除校长外,也有不少教育长、教官、科长之类,且黄埔之中教官多有毕业于保定陆大,所以国民政府时代,党政一二三代人物,不光等级森严,且多有师生之谊。
所以总结一下,国民政府时代,有师生之谊的,当然必成“学生”,其余没有师生关系的。第一代领袖人物,由于身份地位,即使平辈,互相之间以字称公,如蒋中正字介石,称之为介公,李宗仁字德临,称之为德公,李济深字任潮,称之为任公。其余平辈之间,不论年纪,互相以字称兄,以示尊敬,比如平辈长辈也可向晚辈称兄,但多见也信中,以示谦虚,更多的是直接称呼字,如张治中,白崇禧,可互称文白兄、建生兄。而晚辈与长辈之间,也必须称公,以示尊敬,如杜聿明称呼白崇禧,就要称之为“健公”,胡宗南称呼傅作义,虽然职位差不多,但辈分摆在那儿,就要称呼“宜公”。这在颇多旧时代气息和注重论资排辈的国军中,是丝毫也不能乱的。
国军四位陆军上将何应钦、白崇禧、孙立人、陈诚
在1949年之后的大陆,统统称之以同志,首长,元帅之中或称之为“总”,或称之为“帅”。其余再无例外。只有在台湾,才偶有耳闻。如国军长寿将军张群字岳军,张学良字汉卿,二人晚年在台湾相交莫逆,互相以汉公、岳公称呼,对外人时称对方为张汉公、张岳公。张学良在晚年的自述中,也对蒋介石以“介公”相称。
此一辈旧军人故去之后,这种等级森严、又甚为雅致的称呼,从此绝矣。
(@仗剑读史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