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超市(一):曹操积极开垦“北大荒”及论三国时期粮食的重要性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4662-2018-12-28 17:41
《后汉书·献帝纪》中提到过“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没有了粮食,光凭精神信仰不足以支撑人民的生活。关于粮草的重要性,自古以来,不言而喻。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在正式战争还没有开始的初期阶段,就得把粮草补给准备好,否则很容易军心涣散、一败涂地。正常情况下,作为一线作战单位来说,只要有一顿吃不上,就开始有意见了,如果是一天没吃饭,战斗力减半,两天吃不上,基本就丧失了战斗力。
东汉末年,烽火狼烟四起,群雄逐鹿于中原大地,各路军阀展开兼并与反兼并的世纪混战,很多壮劳力都被抓去当了兵,致使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急剧下降,不要说普通百姓能否吃上一顿饱饭,就连军队的士兵也都食不果腹。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市场均衡被打破、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之后,会出现两个现象:一个就是价格提高,第二个就是供给量增加。
价格提高,购买量就会下降到供给量能够维持的势态;供给量增加,就可以维持购买力不动摇和避免市场恐慌。前者是市场行为,后者是国家行为。
还有第三种现象:囤积居奇、待价而沽。当然,这就不是经济学范畴了,而是奸商。
三国时,军阀袁术计划攻打刘备,便怂恿军阀吕布联手出兵,并许诺送给吕布五万斛粮食。按照当时的粮价,每斛五十贯,这就是价值二百五十万贯大宗商品交易。
当时吕布正在为缺粮而发愁呢,本来他未必想打刘备,但是扛不住粮食的诱惑,于是便答应了。可是当吕布出兵之后,袁术却又不想给了,弄得吕布非常恼火。但没办法,人家兵多粮足,实力雄厚,这个哑巴亏只能认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袁术又邀请吕布出兵攻打刘备,他知道上次忽悠了吕布,就算吕布再傻,这次也不会白白帮忙了。所以袁术这次非常有诚意先把粮食送给吕布,然后再商量出兵事宜。
吕布望着袁术真诚恳切的眼神,收了粮食之后就拒绝了,这就是**“辕门射戟”**的前传。
“辕门射戟”
**自此以后,吕布和袁术的关系就变得十分复杂,**来来回回结了好几次儿女亲家,但都是无疾而终。
还有一次,曹操攻打袁术久不能下,别的没什么,军粮却耗费巨大,不管打不打仗,这饭总是要吃的。眼见着库存越来越少,便从腆着脸从孙策处借的十万斛麦子救急。粮食官过来说,还是兵多粮少,不够吃啊。曹操表示,可以用小碗盛饭,权且救一时之急。粮食官表示,如果士兵有怨气怎么办?曹操又表示,你尽管按照我说的做,山人自有妙计。
结果是士兵真的有怨气了,粮食官急忙过来禀报:天啊,士兵要哗变了!
曹操笑着说,我向你借一个物品,可以平息士兵的怨愤。粮食官表示是什么东西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呢?曹操微笑说,是老哥你的人头。
粮食官大惊说,我没罪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没罪,但是不这么做不行,你死之后,你老母我来孝敬,你媳妇我来伺候,你儿子我来抚养。
待曹操把粮食官砍了头并把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之后,士兵的怒气果然平息了。高人就是高人。
这几个故事都说明粮食的重要性。
有了粮食,就可以在群雄争霸中占有一席之地,没了粮食,连三天都撑不住。可如果就是没有粮食,然后还想干大事儿怎么办,那就只好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早在三国时期,粮食的种类就十分丰富了:小麦、稻米、豆类、桑葚...《三国志邓艾传》中有记载:“祁山熟麦千顷”;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迁献帝于许县,在长安和洛阳之外设立许都,并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的曹操兵多将广,又有皇帝在手心里握着,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但仍然有粮食缺口。几十万大军上百万百姓,每天都要吃饭,粮食的消耗量极大。
《三国志》记载: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三国志》
于是曹操便实行谋士毛玠的战略建议:修耕植以蓄军资。在许都周围利用士兵和农民开垦荒田,耕种粮食,士兵们一手拿武器,一手拿锄头,积极开展承包责任制。许下屯田第一年,即获得收谷百万斛的好收成。于是各州郡也都按规定设置田官,一时间出现了处处农耕的人群,掀起了农业生产的大高潮,从而解决了粮食短缺的困境。
《夏侯惇传》记载:“惇乃断太寿水做坡,身自负土,率将士劝做稻,民赖其利。”
这就是著名的“许下屯田”。
许下屯田的发生地在许县(许都),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许昌市地区。属东汉十三州之豫州的颍川郡。
许县古称“许”,是源于尧时名士许由在颍水之滨洗耳而得名,成语“洗耳恭听”便由来于此。
魏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其故城遗址在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
魏文帝 曹丕
张潘镇的名字由来也是有讲究的,汉献帝有两个妃子,一个姓张,一个潘,亡故后均葬于此,故名张潘镇。2001年,被评为“中州名镇”。
作为历史名镇,张潘自然有许多文化古迹,例如汉魏故城遗址、毓秀、张公庙、徐晃墓、邓艾庙、关羽辞曹归刘碑等。
**汉魏故城遗址位于许昌市建安区的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
汉魏故城
**毓秀台在张潘镇汉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是曹操为汉献帝祭天所筑。**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来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要早建千余年。
而汉张公庙则供奉着蜀汉名将张飞的牌位,传说,刘、关、张觐见汉献帝时曾在此处休息,庙内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重修汉司马张公祠》碑,碑文盛赞张飞的智勇节义。清代又塑包公像于殿内,故又称包公寨。庙前有一棵柏树最为神奇,据说这棵树上居然结长着三种不同的枝叶,相传是由于当年刘关张三人栓马的缘故,树有神灵,故此幻化为三种不同的枝叶以纪念三兄弟。所以这课柏树又叫“三姓柏”。
另外,在许昌建安区的苏桥乡,著名医生华佗的墓地就在此处。墓上的野草花随风轻摆,似乎在对某人说:你脑子有病。
曹丞相府景区位于许昌市老城中心的繁华地带,是国内第一个全方位展示东汉末年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也是许昌市重点旅游项目。
**射鹿台位于建安区许田村西。相传为汉献帝与曹操、刘备等狩猎射鹿处。**由于射鹿台四周田野多为盐碱地,茫茫苍苍,似瑞雪初降之状,故被后世称为“许田积雪”,为许昌十景之一。
射鹿台
还有很多三国时期冠绝一时的人物,其老家都在许昌,例如徐庶、郭嘉、钟飖、水镜先生、荀彧等人。
许昌作为千年古城,既有曹操曹丕这样的政治家在此奋斗,又是徐庶、郭嘉、钟飖、荀彧这种顶级谋士的老家,可见它的确是山河秀丽,水清土沃,这样的地方想必也会有许多特产吧。
**要说许昌特产,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里的一定是四大名瓷之一的“钧瓷”,钧瓷产于许昌市禹州,**以“窑变”而著称天下,瓷身红里有紫,紫中有兰,兰中泛清,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其瑰丽妖异的色彩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如地心之火汹汹而至,让人赞叹不已。
“钧瓷”
要说美,**许昌的鄢陵蜡梅也不遑多让,“梅开腊月一杯酒,鄢陵蜡梅冠天下”,清代诗人王士祯的这句诗充分地表明了鄢陵蜡梅江湖地位。**在古代,鄢陵蜡梅因美丽名贵,被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室贵族,成为“天下第一花”,与牡丹的国色天香一时瑜亮。
鄢陵蜡梅
这是欣赏把玩的,吃的就更数不胜数了。像许昌腐竹、长葛蜂胶、陈化店矿泉水、长葛枣花蜜、鄢陵蟠桃、等都是当地著名的特产。
当然,这些无论是吃的还是玩的,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人人有粮吃”,粮食在今天的科技中,依然是属于不能独立产出的物种,也就是说无法人工合成。只能靠产量来调解粮食需求,这几年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世纪大战也是缘于此故。笔者不知道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到底孰是孰非,但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够研发出既能提高产量品质、又不伤害身体的粮食种植技术,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人人好粮食吃,仅此而已。
回到我们的文章本身,粮食的重要性想必大家已经体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没有道理的。战火纷飞时,人民自然穷困潦倒,能填饱肚子实属不易;
**《后汉书·献帝纪》中提到过“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人吃人都是很常见的事,甚至在太平盛世,发生灾荒时,人吃人也时有发生;汉末三国,天灾人祸,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要小看一棵苗一粒米,沧海成桑田,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从小就知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佳肴美酒,没有哪个季节的蔬菜是过季就吃不到的,浪费粮食的现象也就经常出现了。我们应该珍惜现下的美好生活,杜绝铺张浪费,为后辈人延续这份福气,居安思危,忆苦思甜绝对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和套话。
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吧。(版权所有,请勿抄袭)
****@影史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历史、科技、影视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