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育与线下师生共同缔造的奇迹_风闻
娄昆-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通信工程师2018-12-28 11:34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原创】
近日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再次席卷饱受教育焦虑折磨的家长群体,为那些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地域的学生家长们带来了曙光。248所贫困地区的学校,历时3年,培养出了88个清华北大的学生。几个简单的数字,足以震撼被现行教育体系压榨到无比脆弱的每一个人。
诸多媒体进行宣传的时候都提及,在线教育或成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那么笔者今天就以此为起点,与大家分享个人观点。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资源可大体分为两种,主观资源和客观资源。引起舆论争议的部分,大多可归纳为客观资源,即师资、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等。此类资源多依赖于国家、地方建设,且具有优质资源集中的特质,所以客观教育资源不均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不仅如此,各地因其经济发达程度,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定义也有所不同,欠发达地区有一所示范性学校就已经可以锣鼓喧天了,而一线城市的名校不仅要有优质的教师、优雅的校园,还需兼备课余兴趣爱好、出国留学等多渠道的资源。由此可见教育资源不均某种程度上,可以定义为经济发展不均带来的附属问题,所以多年来无论在教学领域怎样变革,都收效甚微——因为问题的根源没有得到解决。并且在当前教育为家庭头等大事的国情下,家长们对优质资源的追逐和定义是没有上限的:村里要去县里上学,县里要去城里上学,城里要去重点上学,重点里要在实验班才好。面对这种现状,希望民众就教育资源平均达成共识,是极其不现实的。
然后再谈何为主观资源,个人认为主观资源不仅包括家庭财富、房产这种可见的物质资源,还包括父母认知、孩子智力甚至是性格等无法量化的部分。
父母能否对孩子做出客观的判断、孩子是否具有学习所必备的自律性、同样的知识是否能够快速吸收并进行转化、能否做到课上触类旁通课下举一反三,这些与客观资源关系不大的要素,同样在制约着学习这一逆惰性的行为,甚至比重还要超过客观资源。笔者认为教学很难线上化的原因就在于此:对于大部分缺乏自律的学生,教学周期内的强制性约束是必不可少的;且每个学生个体不同的差异,在线下课堂上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能够敏锐察觉到的,这一点在线上却很难实现。
两类资源解释完,笔者阐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的核心在于客观资源与主观资源的适配。**与传统的因材施教概念不同,笔者认为教育本身是一个双方共同磨合的过程,从任何一方单独解决问题都是很困难的。
其实有过教育经历的人都会多少感受到,有一些学生的成绩优秀似乎与教师关系不大,而同样的班级里也会有一些学生无论怎样都不开窍,完全不能匹配其优秀的过往。有些家长和老师就会归咎于学生不刻苦、懒惰才走了下坡路,却忽略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性有千千万,他们的解读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新学校管理更为宽松引起惰性、周围同学关系不良影响学习心情、学习环境平均智力超过自身造成的学习压力,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导致逆惰性的学习进程受阻,单纯的归咎于学生产生惰性其实是很不负责的。
反观此次激励人心的88名从贫困地区走向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求知若渴的他们早已克服了惰性,只是需要一个成功的契机而已。而成都七中远端提供的优质课程则成为了他们曾经绝望的求学生涯中出现的一丝希望。令所有人都欣慰的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把握住了这个机遇,开始改写人生的第一步。
禄劝一中的学生在上直播课
不得不说,有魄力将在线课程推广普及的人居功至伟,但是靠目前在线教育的方式想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考生的成功源于自身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优质课程资源的适配。这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学识起点一定远远落后于成都七中的本校学生,在面临成绩差距大、课程进度快等诸多问题时,学生不仅需要克服惰性,更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去直面挫折,通过加倍的努力去找回差距。具备此类素养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如原文所说,每次与成都七中同考同试后,总有学生痛哭流涕甚至开始质疑自己。
而线下课堂里的教师们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对课程进行再学习、消化吸收后给班级学生进行答疑,完成额定教学任务;还要带班级的学生们开拓视野,给他们看到未来、看到希望,消除学生的焦虑、打碎学生的惰性,而这一切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和影像资料完成。
在食不果腹的背景下重塑孩子们的心智、为学生们树立长远目标可谓难于登天,也正是这样一群老师咬紧牙关,完成了这项任务。
或许,同样的课程,换了一批老师和学生,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奇迹了。
在线教育的概念自21世纪初诞生,直至2016年资本进入群雄逐鹿始终雷声大、雨点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只是解决了客观教育资源的不对等,在主观教育资源的改善方面收效甚微。
原文中有两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老师记得,她曾在班上直播了云南山区一位女生的作业。后来听说,那个班所有学生当场激动到哭,接下来一个月全在拼命学。这个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主观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这份功劳是这名优秀教师的,还是在线课程的,大家心中都有杆秤。即便没有在线课程,一名能够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的好老师,也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去鼓励每一名学生,去激发学生自行克服惰性的动力。
如同前文所言,教学这件事需要双方的磨合,既要有客观资源的丰富,也要有主观资源上的匹配。在线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难度进行分类,达到学识储备的匹配,却很难跟踪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即便在线课程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上的起课,却未必能让每一名学生都上的好课。
在这片地区的成功推广得益于这是一次纯粹的教学行为,而非普遍意义上的商业行为。
**2016年某课程交易平台大火,教师月薪20万的爆料也引得不少人转行投身教育,后被曝光向平台教师收取推广费,**将学生引流给缴费会员老师等内幕逐步淡出公众视野,这种将老师和课程当作商品售卖、将教学平台当成天猫一样的运营方式是反教学本质的。短期内这种商业模式看似可行,却因为与教学本质违背注定不被认可。
在线教育早就盯准了三四线城市及贫困地区,资本市场也是看准了我国广大的潜在群体和可期收益才纷纷投身,然而这也注定是一波挣快钱的节奏,部分企业甚至是个人,利用热度圈了钱后就销声匿迹了,课程更新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跟踪学员等服务了。
网校位于成都七中的导播室
此次文章中报道的则截然不同,无论是成都七中还是禄劝一中,在线教育单纯的作为教学手段应用在课堂中,是纯粹的教学行为,与前文所说的网络课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在这个课堂里,它的成本和商品属性为学校和政府所承担,与教师和学生无关,单纯的作为知识传递的通道,成都七中具备奉献精神的共享师生及课堂资源,另一端的学生们在班级教师的带领下努力去提升自己以适配课程,三者共同合力,创造了这次奇迹。
无论怎样,在线教育为贫困地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却不能被盲目推广,更不能被扩大到网络课程这一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早日培养出更多负责任的教师,让每一名身在教学公务要职的人员,像原文提及的教育局局长一样有作为、敢担当,才会有更多先机科技、理念被应用进来,改变更多学子的命运。
文末说个题外话,笔者认为我国对于人才的青训培养重视度一直不高,无论是传统的义务教育,还是各类体育运动,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资本及社会阶级的影响。其实对于优秀学生的教学投资是非常划算的,尤其对于各类高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在国外高新科技企业每年举行的大小竞赛和各类培训不计其数,并对获奖及优秀学生进行资助,这些小天才在长大后也多成为该企业员工,成为中流砥柱。
但投资人才的收益周期与我国资本市场的短平快相违背,且我国国情下孩子们参与各类活动多被认为“不务正业”,正如笔者所言,家长的认知也属于学生主观资源的一部分,期待未来会有眼光长远的企业与开明的学生家长,共同缔造属于中国的青训基地,为解决教育难题提供新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