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美国34,中国38_风闻
造就-造就官方账号-发现创造力2018-12-28 07:54
在中国航天时间表上,2018注定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卫星的发射次数首超美国。就在昨天(12月27日)下午,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从此,中国成为了与美国、俄国、欧盟一样拥有全球定位系统的太空强国。
宇宙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早有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中”。
事实上,航天不仅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
正值2018年关将近,当回顾这一年中国所走过的航天路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份长长的成绩单:
截至12月27日,中国在2018年完成了38次火箭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完成了第296次飞行,其中包括:
18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并组网成功;
遥感卫星30号04组、31号01组成功发射;
高分一号02、03、04星,高分五号、六号、十一号成功发射;
高景03、04星的成功发射,并与2017年发射的01、02星完成首批组网;
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嫦娥四号探测器相继成功发射;
风云二号H星的成功发射,并与在轨的风云二号E、F、G星开展组网观测;
海洋一号C星、二号B星成功发射;
陆地勘查卫星三号、四号成功发射。
不仅如此,2018年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元年。中国民营公司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航天领域的商业化尝试也迈出了实质性的脚步。例如:
5月17日,“零壹空间”成功将中国首枚民营亚轨道商业火箭发射上天。
10月27日,“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虽然发射失败,但这却是中国民营公司在航天企业的首次轨道发射,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意义。
12月7日,长沙的天仪研究院研制的多颗卫星成功升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2018年的航天发射成果中,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的圆满完成。10次成功发射、18颗北斗卫星升空、19颗成功组网,北斗导航系统成功迈出了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然而,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的成功,也离不开整个北斗系统的大背景。
北斗导航卫星副总指挥沈苑在造就演讲中就提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阶: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
从1994年,中国开始建设北斗一号,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2012年完成了由14颗卫星组网的北斗二号,稳步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区域性系统建设。
据沈苑介绍,与此前的北斗一号、二号相比,北斗三号在服务范围、宇航能力、与其他全球系统的兼容性,以及精度等性能上都有大幅提升,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地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即便与其他三大全球导航系统相比,北斗三号也在星间链路技术、自主导航能力、在轨重构和在轨赋能技术等方面,具备独一无二的后发优势。
上图是沈苑于2018年1月拍摄的北斗三号03、04星升空的现场画面。
航天商业的元年
“**2018年是商业航天的元年,在商业发射、太空旅游、天地一体化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当一切条件具备后,商业航天的利好空间也就来了,这里面将诞生出无数独角兽。”
今年1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在造演讲时预言,下一个风口将是商业航天。而进入航天领域的民营公司大致会分为:卫星公司、火箭公司、测控公司等等。而在现实中,永远不缺乏敢于率先吃螃蟹的先驱。
比如零壹空间、蓝箭航天、天仪研究院,这些民营航天公司的CEO舒畅、张昌武、杨峰在2018年也都先后接受造就的采访,或是登台演讲。
运载火箭是卫星飞天的基础工具。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说,火箭的发射燃料、可重复使用技术、商业化前景,这些都是民营公司必需考虑的。
中型运载火箭是目前唯一可以托举未来低轨发射市场的火箭序列。在他看来,液氧和甲烷的结合,将是经济环保、实用性最佳的火箭推进剂。
就在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实现发射,尽管没能成功上天,但这却是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首次轨道发射,说是国内民营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也并不为过。
以往,航天事业是一项倾举国之力的国家级太空竞赛,耗时费力。但正如天仪研究院的CEO杨峰在造就的演讲中所说,现在的航天领域已经采用一种做“微小卫星”的方法,只需要1年甚至更少的时间、几百万的经费,就可能取得过去要用10年、耗资几亿才能取得的航天成就。
这种小步快走的航天探索方式,不仅稳扎稳打,更为民营公司的进入创造了非常现实的可操作性。就在今年12月7日,杨峰的天仪研究院研制的多颗卫星顺利发射升空。
今年,除了北斗三号和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外,我国还开始了一件未来注定会被持续关注的大事:12月22日完成首次发射的虹云工程。
按计划,虹云工程总共会发射156颗卫星,在太空上建立能覆盖南极北极的全球性天基互联网。通俗地讲,就是可以供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无死角地接入WiFi。毫无疑问,这项工程将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里诸如无人驾驶、物联网、航空运输、海洋工程等多个亟需全球范围无缝网络连接的行业提供服务,也将为民营航天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
2018,是中国航天业厚积薄发的一年。2018,也是中国民营航天初露锋芒的一年。未来的中国民营航天,将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在中国经济四处寻找突围之策的当下,这个领域注定将引来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