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这部纪录片每天跟踪6位美国孩子上课,直接把我给看哭了…_风闻
已注销用户-2018-12-29 21:13
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钢琴、舞蹈、围棋
这些名目各异的兴趣班绝不会感到陌生
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坚持
爱上兴趣班的课程
却是一件让人无比头疼的事情
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
却有一群6-19岁的孩子
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肤色
但无一例外地在学习芭蕾的过程中选择了坚持
哪怕经历伤痛、沮丧也依然面带微笑地坚持
并深刻懂得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豆瓣8.9的纪录片《起点》
是什么让小小年纪的他们愿意放弃和同龄人玩耍的时间,投入到持之以恒的训练?又是怎样的力量让他们愿意承受苦痛、追求极致的完美?
一部名为**《起点(First Position)》**的纪录片,找到了美国6名学习芭蕾舞的孩子,试图在这些参加美国青少年舞蹈大赛(YAGP)的小选手身上,寻找到这个困扰着成千上万家长的答案。
纪录片《起点》预告片
First Position是芭蕾舞中的一种基本站姿,舞者需要腹肌收紧、胸骨放平、肩膀放松、头颈垂直,而这个充满气质的站姿,也成为这部纪录片的片名。
**在纪录片中,这些孩子们是如何站稳first position,开启芭蕾舞者生涯的呢?**相信六个孩子的故事,可以为给孩子们选择兴趣班的家长一些小小的启发。
一切都源于一个闪闪发亮的梦想
从家里的卧室旋转到舞蹈室的练功房,第一位出现的小正太,名叫Aran。在影片一开始,他忙里忙外地奔跑,热情地展示自己练功用的各种工具。
从四岁开始学习芭蕾舞的他,有着完美的技巧和优雅的表现力,似乎超越了年龄的限制,让观者的每个毛孔都能感知到他对舞蹈的热爱。
家境不错的Rebecca对芭蕾的热爱,源于自己的公主梦。
拥有一头金色长发的她,在学校被同学们喊作“芭比”,喜欢一切粉色的东西。芭比,粉色,Tiffany…一切像芭蕾一样闪耀夺目的事物,都是她的心头之爱。
对于非洲裔女孩Michaela来说,她对芭蕾舞的梦想源于一本杂志。
Michaela出生于非洲一个充满战乱的国家——塞拉利昂,在她3岁那年,父母二人双双在塞拉利昂内战中遭到屠杀。
无人照料的Michaela,被叔叔被送去了当地一所孤儿院。
即使是那里,孩子们依然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在孤儿院,Michaela亲眼目睹了自己的老师,被凶残的部队砍下双手和双脚。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害怕遇难和炮火的轰炸,选择从孤儿院逃跑。
与此同时,当周围的孩子一个个被其他家庭收养,唯独Michaela因为营养不良,遭受着周围人的嘲笑和虐待,还有人因为她身上褪色的白癜风皮肤,把她称为“魔鬼之子”。
一天,独自在孤儿院的Michaela发现了一本杂志,杂志封面上身穿粉红色盘裙的女孩,轻轻昂起头、优雅地点击脚尖,看起来是如此快乐,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美丽的芭蕾舞者让Michaela觉得,身边所有的战乱与纷争仿佛都静止了,她把杂志保存了下来,并告诉自己“如果我被领养了,我想跟她一样”。
从那时起“成为一名芭蕾舞者”的梦想,不仅像是一个种子深深扎根在了Michaela的心里,更成为了支撑她继续活下去的信念。
家人的陪伴与老师的培养
起初,在日本混血小女孩Miko的家里,没有人对芭蕾有任何了解。
聊起女儿的芭蕾入门,Miko的妈妈回忆说,在学习芭蕾舞之前,Miko有很重的起床气,每次睡醒后都是一副脾气很不好的样子,但在带她跳芭蕾后,女儿突然变得开朗了起来。
为此,Miko的妈妈开始接触更多关于芭蕾的知识,为女儿准备食物、维持身材、陪伴她一起在芭蕾世界中成长。
“大多数跟我同龄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我知道我想一辈子跳芭蕾。”
外表看似柔弱的Miko,内心却极为坚定地热爱着芭蕾,一想到每天可以有六个小时练习芭蕾,这个小女孩就感到无比满足。
当身边的一些人说“跳芭蕾的孩子没有童年”时,Miko淡淡地回应“我觉得我的童年和芭蕾刚刚好”,眉眼中充满了幸福与甜蜜。
和大多数亚裔父母一样,Miko来自日本的母亲有时会显得比较强势,“有些妈妈认为我介入得太多了,但我(这么做的原因是)不希望以后后悔”,并且因为觉得没有帮到儿女们更多,所以越发觉得“要努力做到最好”。
在一次比赛前,这位妈妈一如既往地表达着自己的关爱,她围在女儿身边不停念叨,告诉女儿要“展现出大大的微笑”。
Miko的舞蹈老师Victor把一切看在眼里,他认真地反驳道:
“不要告诉她怎么做,
如果她想笑就笑,
她不想笑就不应该笑。”
老师相信,每个舞者都要在艺术中,找到自己专属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在一次表演中,Miko因为紧张不慎摔倒,那一刻,她的老师在Miko下台后给了她一个拥抱,用夸奖的方式安慰道:
“我最爱你的地方是,你跌倒了,但是能起来继续跳,虽然(年纪)小,但是很强悍。”
和Miko一样,非洲裔女孩Michaela也有极其爱她的养父母。
黑皮肤的她在一群白人芭蕾舞者中,有时会显得比较突兀,再加上童年时,因为自己白斑病没人敢领养她的往事,让Michaela对于自己的外形不是很自信。
她担忧地问自己的妈妈:“你坐在观众席,能看见我的白斑吗?”
这时,养母Elaine都肯定地告诉她:“完全看不见。”Michaela这才开心地一溜小跑,回到后台。
因为市面上售卖的芭蕾舞裙,都使用了贴合白人肤色的白色纱布作为内衬,这对作为非洲裔的Michaela来说,会显得非常不合适。
于是Elaine花了一整晚的时间,调配染料,帮女儿将纱布染色,用棕黑色颜料涂抹Michaela白色舞裙胸前的一片半透明纱。
在小正太Aran身后,除了家人的关爱,还有一位擅于发现他天赋的好老师。
这位充满激情的法国老师,说自己并不把Aran当作一个普通的11岁男孩,“像他这样的人才,一辈子难得遇到一两个”,他将Aran视作自己的儿子一般,格外亲昵,但也无比严格。
对于老师的付出,Aran也深知老师的用心,评价自己的老师时,他直率地说“有时候他会让你很痛苦”,但同时也夸奖他风趣幽默,严格但不苛刻。
当其他几个孩子都有家人的陪伴时,来自哥伦比亚的拉丁裔小伙Joan必须独自应战。
Joan的母亲在年轻时曾是一位不得志的舞者,起初只是为了让无所事事的儿子不至于混迹街头,才把孩子送去学芭蕾,但没想到自己对芭蕾的梦想,在儿子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随着年纪逐渐增长,跳芭蕾的男孩在Joan的家乡并不被人理解,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热爱芭蕾的母亲,和一个希望他出人头地的父亲,两人义无反顾地对儿子表示了支持。
然而哥伦比亚每月最低250美金的月薪,远远不可能支撑Joan实现梦想。
如果想要继续芭蕾舞者这条路,他就必须前往美国接受培训、参加比赛,得到业界的认可,靠自己的实力创造可能性。
**因为骨子里对芭蕾力与美的追寻,Joan决心背水一战,独自前往纽约。**在那个全新的世界,怀抱着专业舞者梦想的Joan必须重新开始。
付出背后的牺牲
纪录片导演Bess Kargman,在拍摄之前曾说“想拍出芭蕾背后的痛苦与牺牲”,因为对于芭蕾来说,它有比大多数运动都要更残忍的一面——必须极早开始,却要提早收场。
在纪录片里,大多数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童年,而将时间投入到无尽的练习中去。
有的时候,当孩子们每天清晨从疲惫的身体中醒来,也会在睡眼惺忪间反问自己,“何苦要这样做?”
但一旦开始跳舞,这些孩子又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真的很想拼下去”。
芭蕾的本质,似乎就与竞争有关。
这些孩子们准备参加的美国青少年舞蹈大赛,是芭蕾舞蹈界极为重要的一场竞赛,每年约有5000名芭蕾舞练习者参加,但只有300名能够挤进纽约决赛。
欧美最顶尖的芭蕾舞学校和舞团,会从最后的入围者中选取最优秀的选手,角逐最终的奖学金和工作合约。
这算得上是大部分职业芭蕾舞者,起步阶段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也意味着短短5分钟的比赛时间,稍有丝毫闪失,前途便岌岌可危。
一进入更衣室,参赛者们会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相互打量。因为比赛太过激烈,现场始终被一种怪异的气氛所包围,Rebecca发现在比赛期间鼓励和称赞别人的自己,竟然被身边的人视作怪人。
为了完成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这几分钟,许多人都经历过韧带撕裂、应力性骨折这样的身体损伤,和任何足球、橄榄球等体育项目的运动员一样,舞者常常全身是伤,但仍然不得不忍受汗如雨下和双脚疼痛的磨砺。
人们眼中,舞台上的女孩们高高地盘起头发、身体瘦削、脖子颀长,每一个线条都在诉说着美。但在她们优雅高贵的身姿背后,却少有人意识到女孩所付出的艰辛。
只有当他们脱下舞鞋后,人们才有机会注意到,舞者伤痕累累的双脚上,布满了厚厚的茧子。
因为需要长期踮起脚尖,还要做各种旋转、腾飞的动作。舞者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日复一日,一年甚至可以练坏上百双舞鞋。
而在无可避免的身体损伤之外,芭蕾对于非洲裔女孩Michaela来说,显得更加不易。
因为对于非洲族裔的她来说,还必须克服遍布在她周围,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
8岁时,因为肤色的原因,Michaela被告知“美国还没有准备迎接一个黑人女芭蕾舞者”,从而无法出演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女主角。
一年之后,有一位老师告诉Michaela的妈妈,不值得花重金培养一位黑人舞者,因为“大家都知道黑人不会跳芭蕾”。
但事实证明,Michaela并没有让这一切阻止自己。
纪录片中的美国青少年舞蹈大赛结束后,Michaela在 2013年加入了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成为该团仅有的一位非洲裔芭蕾舞演员,2016年年底,又被提拔为独舞演员。
也在同一年,Michaela还受邀出现在碧昂斯为专辑《Lemonade》拍摄的音乐电影中。
不久前,又有好消息传来。美国流行天后麦当娜与米高梅公司一起宣布,将拍摄以Michaela回忆录为主题的同名电影,讲述这名勇敢的小女孩如何克服重重障碍,从一个塞拉利昂孤儿成为芭蕾明星。
Michaela与养母合著的回忆录《Taking Flight》
在纪录片的结尾,跟拍的每个孩子都获得了他们理想中的名次,在评委们的眼中,重要的不仅仅是舞者们在舞台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对芭蕾的热爱,对舞蹈的迫切渴望。
在这些孩子们面前,对芭蕾的兴趣依然转化为了对舞蹈的热爱,而梦想也真正变成了一种力量,一种勇气,让他们明白即使前方荆棘密布,这依然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
参考资料:
纪录片《起点》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780868/
少年商学院:重新复盘孩子的兴趣班:这部亲子纪录片道出特长培养的本质
First Position: Where Are They Now?
孤儿到芭蕾明星,麦当娜为何要拍她?
https://thefilmstage.com/features/interview-first-position-director-bess-kargman-on-diversity-in-ballet-an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