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金庸的段落张口就来,聊古龙的却少得多?_风闻
张佳玮-作家-2018-12-29 18:19
如题。
金古梁也曾算一时豪杰。但现在,显然,金庸的影响力远大过了古龙。
经历过那年代的读者大概记得:只论原著读者,影响力差距,没今日那么大。
为什么呢?
我斗胆说一句:
金庸修订版后,的确是压倒古龙的;但真正拉开金古差距的,是改编作品对大众的影响力。
更确切地说:作品改编电视剧后,金庸的影响力,这才压倒性地胜过了古龙。
恕我直言:许多所谓金庸爱好者,其实都是剧迷。
所以说到金庸,最常被讨论的,总是:“谁的小龙女最符合原著”、“谁扮的杨过最帅”,之类。
若讨论剧情,大家也基本围绕着某几本转。许多所谓金庸迷,其实是六大部迷:
《射雕》三部曲+《笑傲江湖》+《鹿鼎记》+《天龙八部》,是为六大部。
飞雪连白、书侠碧鸳,讨论度加起来,不如前头六本里的任一本。
就像,许多古龙爱好者,许多所谓楚留香迷,其实是郑少秋迷。许多李寻欢迷,其实是焦恩俊迷。就像许多《西游记》迷其实在意的是1986版25集电视剧,没看过原著。
电视剧的影响力大过小说本身,这也并不奇怪。
为何金庸改编作品,确切说,改编电视剧,影响力远大过古龙?
从写故事的角度讲,金庸与古龙都学西方小说技法。但金庸是聪明地化用了19世纪连载小说叙述法(比如大仲马),结合了中国自有的古典套路(《书剑恩仇录》里许多致敬《水浒传》处,《鹿鼎记》里许多致敬《红楼梦》处,《天龙八部》里皇太叔之乱战争场面全学《三国演义》),而且善于制造戏剧性冲突与大场面:少林寺大会、屠狮大会、华山论剑、牛家村客店七天七夜之类的矛盾大解决,扣人心弦。
所以大家说起金庸小说的人物,会更在意外在的行动与故事:萧峰闯聚贤庄与雁门关自尽、段誉和妹妹们的纠葛、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挣扎、张无忌排难解纷当六强与婚礼上二女争夫……这些场面,是可以表演出来的场面,是可以展现的故事,是矛盾与冲突。
传统套路被金庸使到了极致,古龙后来自己也承认:他早期一直在模仿金庸,然后意图自创新路。
古龙模仿的名手大师也很多,但叙述方式更现代。所以古龙小说早期如《绝代双骄》自然是适合改编的好故事,但中后期作品,更像是侦探破案,更注重个体的冒险与心理挣扎。
这个文本上很好看,但难以拍成电视剧。
加上古龙的描写比较写意,依靠氛围;又古龙后期立人物形象,不靠剧情,靠唠嗑,靠撩骚。小说读来,会觉得他们氛围很酷、唠嗑很有趣,但电影电视剧没法拍:一拍就容易显得中二。
所以说起古龙小说里经典人物,大家都能说一堆;但如金庸那样的经典情节或名场面?那就少得多了——这就尴尬了。
所以咯:古龙中前期小说里有些很不错的故事,但好不过金庸。
中后期他有了新突破,尤其1972年之后陆小凤、《七武器》、《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都是很有新意的好小说,但这些作品的篇幅和风格,都不适合搞成电视剧。
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代古龙有许多电影改编作品,但那会儿引进大陆的少,也没有类似于1983《射雕》那种让大陆万人空巷的传奇电视剧。因为如上所述:古龙有人物有心理有氛围,但缺乏浩繁细腻的故事;所以他的作品,更适合电影画面感呈现,却很难拍成好电视剧。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王家卫不朽的电影《东邪西毒》,说是金庸背景,其实看过的都知道,其风味很是古龙。
甚至后来《一代宗师》,也有点古龙气——点烟决斗那个剧情,根本是从《多情剑客无情剑》里,上官金虹与天机老人点烟那里摘来的。
然而看过的都知道,这两部电影很好看,但并不适合改编成电视剧,也很难讲出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来。
以王家卫的天才,电影里立人物,还是得靠张国荣的絮语、梁朝伟的独白和章子怡的陈述——这在电影中是可行的,在电视剧里,却难以呈现的。
换言之,古龙的改编难度很高:非有王家卫这种宗匠,才能搞出合适的氛围和叙述方式来。
实际上,哪怕是郑少秋的楚留香、焦恩俊的李寻欢,那两部在大陆红过的电视剧,都把剧情魔改到面目全非,才撑得起一部电视剧的分量。如果纯按原著走电视剧,很麻烦。
而金庸改编剧,大多是将小说情节略改一下,便能直接上了:名场面还基本能还原。
喏,就是如此:
金庸小说本身的格局、世界观、技法成熟度和控制力,的确都在古龙之上。但真正让他俩作品对大众文化影响决定性的不同,就在于金庸的小说确实比古龙的小说更适合电视剧/游戏/的改编。
金庸招牌的世界观+矛盾冲突+人物性格,是小说/戏剧/电视剧/游戏都可以通用的表达方式。
而古龙擅长的内心独白+氛围塑造+对白,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金庸的爱好者,甚至可以不读金庸原著,就热爱金庸:因为他的故事,是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兑现的——尤其是五光十色的各版电视剧。
而古龙的爱好者,除了一部分铁硬郑少秋/焦恩俊粉外,基本上都是……原著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