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无力助小众艺术出圈,但证明了“国人普遍不接受音乐剧”是伪命题_风闻
话娱-话娱-话说泛娱乐资本2018-12-29 15:48
问:什么是音乐剧?
答:一帮人说着说着,一言不合就开唱?
答:音乐剧难道不就是歌剧?
以上回答,基本上代表了多数人对音乐剧艺术的刻板印象。这种被百度百科定义为“一种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的舞台艺术形式”,不仅往往被与“近亲”歌剧混淆,还因为“高逼格”、“不接地气”、“听不懂也听不进去“、“表演太过于夸张和热闹”等标签,多年来一直被中国普通大众拒之门外。
但近期一档反响不俗的综艺节目,却似乎正在颠覆大众对音乐剧的固有印象。
高端又接地气的《声入人心》,能否消除大众对美声艺术的误解?
这档被观众称为“神仙打架”的节目,正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声入人心》,一档原创类新形态美声演唱综艺。
节目一开播,很多观众首先惊呼:现在唱美声的小哥哥们都长得这么帅吗?
《声入人心》的确毫不避讳地走了“花样美男唱美声”的路线,36位参加该综艺的演唱成员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花美男,外形俊朗,气质出众,不论是统一身着优雅西装还是学院针织衫,仅是齐刷刷往台上一站,便是极致的视觉盛宴。
除了出众的颜值,他们的学历和出身也十分惊人:有的是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骄子,有的是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有的是专业成绩第一,有的是声乐系全A硕士;有的是中国好声音冠军,有的是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有的是多年的音乐剧A角演员、有的已出演了十多部歌剧……
这些演唱成员,年纪最大者未到四十,年纪最小者刚满十八,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学院潜力股,也有资历成熟的行业演员,个个履历十分出彩。
而作为一档原创类综艺,《声入人心》在节目赛制设置上也不走寻常路:没有淘汰,没有晋级,36名成员之间经过多轮较量和合作,在三位专业出品人给出的建议中,不断在“首席”和“替补”两个角色间轮换,最后有6位成员能够成为“首席”并获得参加全国美声音乐会巡演和发新专辑的资格。
新颖的形式、一流的素质,没有撕逼、没有噱头,每位演唱者亮嗓之后,绝美之声惊艳众人,让观众全神贯注的只有精彩绝伦的美声演唱对决。
而且《声入人心》虽然是“中国首档以美声为话题”的综艺,但节目对诸多歌剧和音乐剧经典曲目进行了创新性的演绎,演唱方式更加年轻和时尚,接地气化的处理让美声更加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审美,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大众对高雅美声的刻板印象。
因此,节目一开播,“十分惊艳”、“鸡皮疙瘩”、“宝藏节目”、“神仙打架”等成为观众对《声入人心》最直观的高频反馈词。豆瓣网友@三哥tata说:“惊喜连连,如深水炸弹般精彩,干干净净的Battle,既可欣赏到顶尖水准的美声表演,也可以看到出品人和演唱成员之间的激情碰撞,满屏溢出高级感。”
目前,在豆瓣上已有2万余人打出了9.1的高分,64%的用户打出了五星好评,相关短评数量也近6000条。
除了出色的口碑,《声入人心》的收视和播放量也相当不俗:首播收视夺冠,上线56天,播放量达5.4亿次(该数据源于“骨朵数据专业版”),微博也产生了17亿之多的阅读量,此外与节目相关的“#快乐源泉《饮酒歌》#”、“#一分钟9个high C#”、“#郑云龙气质#”等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今年一整年都萎靡不振的湖南卫视,终于在第四季度靠着《声入人心》这个“秘密武器”逆风翻盘了一回。
但在一鸣惊人后,这个节目自身的一些弊端也逐渐开始显现:除了“钦定剧本”和“魔鬼剪辑”遭观众诟病,节目后期刻意炒CP噱头造成的喧宾夺主,以及节目组混淆了音乐剧和歌剧的审美差异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目的娱乐性而削弱了其专业性。这些问题最直观的呈现,便是高开低走视频平台播放量。
(截图源于“骨朵专业版”)
“消除大众对美声的误解“,这是《声入人心》的节目定调。
但在高颜值、高学历、高才华的演唱者们惊艳发声带来流量之后,为了更好的节目效果和更多的话题讨论,这款原本主打“高端优雅美声主题“的节目,有意无意地牺牲了它最吸引人的专业性和独创性,逐渐和诸多惯于取悦观众的综艺节目一样产生了娱乐化倾向,“消除误解“成了“催生误解”,也让节目组本来颇有艺术使命感的初心,变得十分经不起推敲。
所以,商业体系运作下的《声入人心》并不能承担“消除大众对美声的误解“的历史使命,况且如此宏大的命题,仅仅只靠一档综艺,根本无力完成全部的探索。但依然十分可喜的是,《声入人心》以作为电视和网络媒介形式,对小众声乐艺术进行了广泛普及,使之走进了大众视野之中。
或许观众在迷恋节目中演唱者们的美好容颜和美妙歌声之外,也会逐渐开始对以前仅仅一知半解的歌剧或者音乐剧产生兴趣,甚至主动走进剧院,并尝试安安静静的观赏和倾听一场真正的表演。
“国人普遍不接受音乐剧”是个伪命题,所有人都可能是音乐剧的观众
“我想以一名普通音乐剧演员的身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了解音乐剧,喜欢音乐剧,走近剧场观看音乐剧。”
这是音乐剧演员郑云龙参加《声入人心》的初心。该节目首播时,他就因为震撼人心的唱功、优雅脱俗的气质,以及神似“金城武和光头强结合体”的外形而被受到很多观众追捧,不仅一举登上了微博热搜还拥有了自己的百度百科词条。
而这个之前只有几千个微博粉丝的“小演员”,其实在音乐剧圈赫赫有名:年仅28岁的他,目前已经主演了很多国内大型音乐剧,并一直担纲令人艳羡的A类角色,被称为“音乐剧小王子”、“音乐剧演员标杆”、“音乐剧明星”,属于当之无愧的音乐剧男一号。
但在主流娱乐圈,郑云龙和他所从事的音乐剧事业一样,已经籍籍无名了许多年。而演员走红前后对比鲜明的落差,也足以折射当前国内音乐剧的处境。
在中国,愿意走音乐剧这条路的人屈指可数。
音乐剧作为一门源于西方文化的大众表演艺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累和发展,在欧美已经建立起了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两大世界音乐剧中心,在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也已经度过了商业化转折期。但在中国内地,音乐剧依然是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
在欧美,音乐剧属于大众文化,其唱法不仅限于美声,还有通俗甚至摇滚;但在国人心中,相较于非常大众化的流行音乐,很多人对音乐剧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很难听进去”的美声唱腔上;同时,再加之高质量音乐剧引进力度小、本土音乐剧制作质量总体欠佳、剧目制作周期长、歌剧与音乐剧严重混淆、宣传普及率不高等诸多重要内外因素导致了国内音乐剧产业发展缓慢。
据《北京晨报》整理,被称之为“中国音乐剧崛起大年”的2017年,北京市总共上演了6部原版音乐剧、6部汉化音乐剧和12部原创音乐剧,在数量上超过往年,而全国音乐剧票房收入也达到了2.17亿元。但2017年,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快接近600亿元。
整个音乐剧市场全年票房,却连一部中等体量电影的票房都不及。同为西方舶来品,相较之下,音乐剧在中国本土化之路显得十分漫长。
但音乐剧中国本土化这条路之所以走得这么缓慢,真是主要是因为国人普遍不能接受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吗?
知乎网友、音乐剧业内人士@Phil认为,与其说国人普遍不能接受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还不如说实际上大部分国人还没有机会了解和欣赏到音乐剧;而音乐剧营销工作人员@圆肘肘也认为,所有人都可能是音乐剧的观众,因为相较于歌剧、芭蕾等严肃艺术,因为无论是表现题材还是表现形式,音乐剧都是面向普通人的通俗化娱乐产品,并不存在很高的欣赏门槛。
此外,其实很多年轻人都是先在网络渠道上接触到优秀的西方经典音乐剧剧目,然后对音乐剧产生兴趣,进而成为音乐剧的忠实粉丝。有一位网友说:“即使我作为一个音乐剧白痴,在第一次听到《悲惨世界》里的经典唱段时也会泪流满面。有些东西,即使观众从未接触过,但是如果能够打动和感染人,观众仍然是臣服于它的。”
所以,大众传播基础十分广泛的电视综艺《声入人心》,对普及音乐剧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而在该节目第八期的演唱者职业化推介会上,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届最顶级的参与者之一——国内音乐剧制作公司“七幕人生”CEO杨嘉敏,也是音乐剧这条难行路上的先行者之一。
杨嘉敏25岁时,借钱成立七幕人生,赴美与版权机构争取音乐剧中文版,回国招募演员,首先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我,堂吉诃德》搬进中国。截止至今年,七幕人生已推出多部本土化很成功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Q大道》、《我,堂吉诃德》《一步登天》、《音乐之声》和《近乎正常》,全国累计巡演超800场。
七幕人生也成为中国音乐剧市场上首屈一指的海外音乐剧版权引进及中文版制作运营公司。今年4月份,七幕人生完成由阿里文娱集团现场娱乐事业群“大麦”领投的B+轮融资,创下音乐剧演出行业最大规模单笔融资纪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的黎瑞刚作为其投资者,说:“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像百老汇一样的产业,这是中国文化产业里的一个蓝海。”
虽然目前中国音乐剧市场仍是一片湖,但既然有观众想看,就有先行者敢做,也就有综艺在推广,已在大众娱乐消费圈中激起不小涟漪的中国音乐剧,成大气候也不是非常遥远的事。
作者:玉娇龙
责编:如谦
副主编:如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