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节多的语言要比音节少的语言效率要高吗?_风闻
Mansour-阿拉伯语老司机,Lina Sleibi超级粉丝2018-12-29 09:15
需要先弄清音节(syllable)和语素(morpheme)的关系。
音节属于语音学(phonetics)的范畴,表示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语素属于形态学(morphology)的范畴,表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的功能是构词,需要符合“最小”、有发音、有含义这三个标准,每个词由一个或多个语素组成。
音节和语素并不是对等的概念,一个音节最多能表示一个语素,而一个语素既可以包含一个音节,也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
在现代汉语中,语素大多是单音节的,比如“母鸡”包含“母”和“鸡”这两个语素,其中“母”表示性别,“鸡”表示物种。
但是现代汉语也不乏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一些连绵词和音译外来词,比如“模糊”、“犹豫”、“朦胧”、“筚篥”、“玻璃”、“沙发”等。
其中“玻璃”由“玻(bō)”和“璃(lí)”两个音节构成,但是“玻”和“璃”本身无法表示任何含义,只有组合成“玻璃”才具有含义。
此外,现代汉语还有一些多音节语素,主要包括外来词,比如“巧克力”、“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等等。
比如“黑巧克力”可以拆分成“黑”和“巧克力”两个语素,但是“巧克力”作为语素却不能被继续拆分,因为“巧”、“克”、“力”、“巧克”、“克力”这些成分,意义上与整个“巧克力”没有任何联系。
让我们回到主题,音节多的语言是否比音节少的语言效率高。
首先,**我们无法武断地认定某一种语言的音节就是多或就是少,**因为任何一门语言都有音节相对较多的词汇和音节相对较少的词汇,如果一定要比的话,也最好去比较两种语言中表示相同意义的词或句子。
其次,**一门语言的词汇可能包含着数量较多的音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包含数量较多的语素,**因为我们已经在前文讲到音节和语素不是对等的概念。
更何况语言根据语法类型分为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s)和综合语(synthetic languages)两大类,综合语更有屈折语(fusional)、黏着语(agglutinative)、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tic)以及少式综合语(oligosynthetic)之分。
分析语:汉语、藏语、苗语、越南语、缅甸语等屈折语:梵语、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黏着语: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蒙古语、日语、韩语等多式综合语:因纽特语、楚科奇语、切罗基语等少式综合语目前处于理论状态,尚无例证
在不同语法类型的语言中,语素的长短、意义及其语法功能都不尽相同。
我们不妨以汉语和阿拉伯语进行比较,阿拉伯语是一种典型的屈折语,词汇可通过添加前缀、中缀或后缀的方式进行变化。
汉语“我看见了” vs 阿拉伯语ra’aytu
汉语“我看见了”,由wǒ、kàn、jiàn、le”四个音节组成,这四个音节分别代表单音节语素“我”、“看”、“见”、“了”,其中:
语素“我”构成表示第一人称单数的代词语素“看”和“见”构成动词“看见”语素“了”构成表示动作或状态完成的助词阿拉伯语ra’aytu(我看见了),按照音节可划分为ra、’ay和tu三个音节;按照语素则可划分为词干ra’ay和后缀-tu两个语素,其中:
词干ra’ay表示“看见”的动作后缀-tu被称为“主格接尾代名词”,同时表示第一人称单数和过去时态——即“我…了”汉语“他在看” vs 阿拉伯语yarā
汉语“他在看”,由tā、zài和kàn这三个音节组成,分别代表单音节语素“他”、“在”和“看”,其中:
语素“他”构成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的代词语素“在”构成表示动作正在发生的副词语素“看”构成动词阿拉伯语yarā(他在看),按照音节可以划分为ya和rā两个音节;按照语素划分则可划分为以下三个语素:
前缀ya-表示现在时态词干rā表示“看见”的动作”暗含在动词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他”的零形态语素(暗含代名词)阿拉伯语ra’aytu的音节数少于汉语的“我看见了”,阿拉伯语yarā音节数也少于汉语的“他在看”,但是ra’aytu和yarā所包含的语素并不残缺,完全可以表达与汉语“我看见了”与“他在看”相等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