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裁员有多难?撑住这个寒冬里最后的“面子”!_风闻
漫观慢谈-与时代并行2018-12-31 12:27
今年的冬天特别的冷。
在资本市场上,今年冷的有一些严重。
被冻伤最重的,是风口上的宠儿——互联网公司。
今年四季度以来,如评论所说裁员潮与寒潮结伴而行。京东、知乎、锤子、斗鱼……这些互联网知名公司都先后传出裁员消息,虽然这些公司大多以人员优化和岗位调整进行回应。但是这丝毫不能减少整个市场的信心。
甚至有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整理并梳理了裁员中各企业的姿态:
知乎和斗鱼属于“突袭速战派”;
锤子和美图则给够了时间和补偿;
京东、摩拜早早释放出了裁员信号。
而相比于“风言风语”,人心惶惶来的更加直接
(2018年 “裁员” 关键词 百度指数)
相比2017年的水平,整个搜索热度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从业者们的绝望和难受。
(同比2017年 “裁员” 关键词 百度指数)
有评论半调侃说,人力投入从来都是互联网企业支出的大头,把裁员压到年底,很现实的原因是可以省下不少年终奖。
从数据上来看,很多人每年都会有那么几天特别想跳槽。发完年终奖,回家一比跟别人差太多了,于是就心思浮浮,想着跳槽,然而工作几天,不是因为惯性就是等等再看,离职的热度就慢慢下去了……这样的心态因素对于求职者而言,大多都是周期性的波动,起起伏伏的很正常。
然而这一次却有一点点不一样。
除却大环境影响、聚焦主体业务、岗位清算和调整这些偏客观的因素,从主观上来,企业裁员就意味着公司经营不善,商业化上的失败、不管是资金和运营无力维持现状,或者更长远来看——部分业务未来已经不可期。而不同行业多家公司的裁员论调,则是互联网冬天的真实写照。
今年是互联网企业大幅度调整的一年:摩拜停止市场活动,押注用户运营,积极寻求商业化,但似乎改革之路并不好,摩拜后台数据显示其活跃用户数和订单量明显减少。更有出局的前辈ofo让人亚历山大;知乎要营造理性、高端的知识社群形象,还要兼顾赚钱,资源和入口没被充分利用,商业化又充满矛盾和不稳定,IPO事宜一团乱麻,这也影射着整个互联网媒体行业和社群运营的日益艰难。而刚经历架构调整的美图,技术和产品扎实,但策略更新和市场反应慢于对手,在这个冬天里过得并不暖和……市场的压力,并非一时一地一家公司的问题。
(领英《2018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互联网依然是最热门的行业)
其实,人员的高流动性是互联网企业的特征之一。领英《2018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员工平均在职时长仅1.47年。互联网企业的高速扩张和急速增长,必定伴随人员、机构的快速膨胀,形成臃肿,而互联网是“创业者+投资人”的行业,以“产品+金钱”来驱动,产品不成熟或者财务状况一旦下行,盈利模式存在盲点的融资型互联网企业就会最先降速,而保证安全的方法第一个就是抛弃员工。
而今年,恰恰是资本市场最冷的一年。
所以才产生了“人员优化”的市场氛围。
其实企业不愿意承认裁员,不外乎是不想明面上告诉市场和投资人自己的业务不健康、而作为运营方,它们也没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大环境的关系,在这个市场寒冬中并没办法过得很好。而死犟在“人员优化”的辞令上,固执不放,这是互联网企业们最不能妥协的“面子”。而在裁员热潮面前,哪些被视作“铁饭碗”的互联网企业扭扭捏捏,最终只会加速整个市场的恐慌。
这个冬天被抛弃的人太多,烧钱凶猛的互联网大厂,是最冷的那一批。
对于今年的裁员热潮,大家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