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台湾“隐形冠军”一现形,就被海康威视们碾压?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海康威视的崛起,几乎打趴台湾整个监控产业”,这条耸动的新闻,应该怎么看?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较不为人知的台湾“利基型”中小企业状况。
图片来源:见水印
虽然大型企业较为人所知,但台湾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才是台湾经济的主干,其中,又以资讯科技业为核心,在全球经济上占据一席之地。自从大陆经济崛起以来,却乏内需市场的台湾产业,若是不能在大陆市场扎根,至少不能在世界舞台里缺席,否则就是迅速消失的命运。
在2014年,为因应大陆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以及技术,产业结构到经济模式的快速变化,台湾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台经院)呼吁台湾产业应发展利基型,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隐形冠军”,也就是规模小但拥有关键技术的产业,以维持台湾在全球市场里的活力。
利基的英文为Niche,有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之意,利基型产业简言之就是致力于小市场,或一般较不为人注意的冷门产品,所以利基市场营销又被称为“隙缝营销”或“补缺营销”,是与“大众市场营销”相对的概念。既然是拾遗补缺,就意味者竞争者少,市场小,故而这种产业势必要发展全球营销,与大众消费性产品专为国际品牌企业提供制造服务的生态不一样。
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市场经济是由生产者主导,以规模化的大量生产满足市场需求,亦即卖方市场。当消费者需求被过度满足后,就出现了小众的,个性化需求,由消费者主导市场走向,亦即买方市场。
举一个实例,当智能手机成为手机市场的主流,并为少数大厂所垄断时,也产生了专注于开发“老人手机”的小型企业,与主流反其道而行,将手机功能简化至最单纯,以符合老人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这就是隙缝,拾遗,补缺,就是利基型营销。
可想而知,为了在小市场存活,既要符合“少数需求”,又要大量生产以压低市价,为降低生产成本,全球市场布局就相形重要。台经院认为最适合台湾维持海外市场活力,又不致于为大众产品企业所碾压的,就是这种利基型产业,也就是做别人不做的,所以称其为“隐形产业”。虽然不为人所注目,但若不同的利基型产业能做到世界冠军,积沙成塔也能成为巨大的经济体。
你看到关键字了,利基型产业的主要生存条件是”隐形”,一旦发展到引人注目的规模或市场被撑大,就“现形”了,竞争对手就来了,当竞争对手是在大市场环境里的企业,而你关键技术的门槛又不够高,立即就面临生存危机。
台湾有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利基型产业,大者如工业电脑,历史悠久者如卫星导航设备,游艇制造,监视器,烤肉架,耶诞树灯,新者如电竞产品的散热风扇等等。
安全监视器近年在台湾成长快速,若你来一趟台湾,抬头看看街边的红绿灯旁,或是小巷弄内的路灯旁,监视器无所不在,就知道这个产业早已相当兴盛,也是典型的利基型产业。从内需到外需,安全监控产品很快地占据了各城市街景的半空,相关企业也以超新星爆炸之姿,股票上市,并迅速成为股市宠儿。
财经界人士的政治立场并不鲜明,大都比较偏中间,但仍粗分为两派,一种是认为台湾经济必须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亲陆派”,以及天天喊着迟早会被巨人踩死的”反陆派”。无论哪一类财经专家,其舆论观点,大约就是他们所来往的企业老板心声,故而阅读“大陆碾压”的相关财经新闻,可能是被巨人脚踩到的老板抱怨大陆坏坏了,也可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老板抱怨台湾坏坏了。观其文意,不难辨认其政治立场。
这则报导以股价的角度来看几个安全监控大厂的浮沉,四家指标性的企业、热门飙股,随着海康威视的崛起,被打回原形,股价由原本的200-300元,缩减成原来的十分之一,或是被其他企业并购,安全监控产业变“惨业”。“喔,被巨人踩死,手指指大陆”,这篇文章的作者应是偏绿。若作者偏蓝,就是“喔,被巨人踩死,手指指台湾”。
以市值,以及市占率来看为何台湾这些原本活力十足的利基型产业,被海康威视碾压到几乎灭顶。台湾安全监控产业市值最大的企业,不过就是近18亿人民币的晶睿,而海康威视一家的市值则是3636亿。2016年,海康威视营收320亿,2017年前三季营收277.3亿,净利61.53亿,全球市占率32.3%,欧洲市占率第一,美国市占率第二。在台湾,市占率已达25%-30%。海康威视在全世界33个国家建立了销售据点,根据“日经新闻”报导,这是世界各国反恐措施强化所带来的商机。
从技术层面分析,又可见海康威视后来居上的真正原因,不全然靠雄厚的资本。海康威视以物联网解决方案为视频产业核心并不稀奇,台湾更早就专注于此,但大陆市场远比台湾市场更有利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便使得海康威视得以一举在技术上超越台湾。
展望下一个阶段,就是人脸辨识结合云端技术的成熟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这更需要跨界的产业链结合,对比之下,台湾的安全监控业者,并没有大陆那种“新技术丛林”的环境,所以稍显单打独斗。
说穿了,在一个体量庞大的市场里,专注于小众市场的企业仍能汇集资金,再转而投入技术研发,但更重要的是各种相关领域都在旁边的跨界产业聚落。
再说穿了,能不被巨人踩死的最佳方式,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个例子或许显示,就算是面向世界舞台的“拾遗产业”,也绕不开大陆。
台湾科技产业老态已呈,外资却步,人才流失,早已难走在世界前列,利基型产业原本是一种在巨人脚下到处窜逃求生的领域,若连此隙缝领域都被塞满,必然要面临产业空洞化。故而对台湾而言,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利基型产业已从以往与大陆的合作关系走向竞争,这种转变是好是坏,在台湾则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对亲陆派而言,巨人肩膀在哪里很清楚,对反陆派而言,巨人,不一定是中国大陆,也可以是美国。有一派财经专家如“中研院”经济研究所,与工研院产经研究中心IEK认为,中小型企业国际生产转换地点并不容易,依据全球产业关联表来看,反而可望因全球企业涌进美国,增强民间投资与带动消费,提升台湾利基型厂商的商机,并带给美台产业更紧密的关系。换言之这种看法意味着,美国因素,对台湾是利多,对大陆则不一定。
IEK研究指出,台湾制造业的“素质”与“附加价值”持续好转,很有条件留住往产业链高端升级的厂商。IEK并推算2018年制造业产值成长率为3.25%,产值成长趋缓率预估为26.8%,创下2008年以来最低的成长趋缓率。这项预估的背景是2018年全球景气可望升温,并带动国外需求上升,原油,原物料价格走稳,减轻了对产业的干扰,所以反而不必过于担忧“美国优先”会磁吸台商往美国跑的冲击。
“中研院”经济所认为,美国的降税优惠,对大型企业比较有吸引力,对中小型企业的磁吸效果比较低。似乎是说,该担忧的是以大型企业为经济主要模式的南韩与日本。蔡当局目前正搔头抓耳想解决产业的“五缺”问题以期台商根留台湾,主要不是怕企业出走大陆,而是出走美国。
不过我想这一派过于乐观,即便排除不确定性风险,“中研院”经济所与IEK的预估,似乎有些短视。因为说到底,这个单位建议的还是强化本地产业链的中间材业者,如电子零组件这种台湾很有基础的旧产业,以因应商人总统特朗普的这段“大美国”经济思维期,让台湾的蚂蚁雄兵有事可做,有路可走,如此而已。终归看不到长远的经济目标,如现在大家都不太提的产业转型,或全新的经济战略。美国的经济走向是否能让台湾受惠尚未可知,只是预期性地押宝这一阴晴不定的巨人,恐非长久之计。
在2016年台湾出口总值连续十五个月衰退,创下黑纪录后,“产业走向”成为关注焦点,财经界不断有产业应重新布局的呼声,从“低成本地区生产,全世界销售”的旧模式,转向“在资源聚合点产出产品,服务全世界”。简单来说,为了因应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大量客制化”是必然的趋势,与其到处寻找低成本生产基地,不如集中在“产业聚落”的环境里求生存。
现代的“产业聚落”概念有别于以往单纯的“零件厂商园区”,而是要能创造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各式资源,如金融服务,资讯流通,文化应用,物流服务等,以对应社会的脉络。例如,一台自行车由华人生产,就是一台自行车,若由法国人生产,就可能是一种时尚。卖硬体利润有限,卖时尚就是高利润,这便是新型态产业聚落所应具备的功能与价值。
我们在大陆的万众创新政策里,看得到这种新型态产业聚落孵化的可能性,在台湾的产业政策里却看不到。尤其,在几种未来大趋势中,台湾缺了席或相对落后,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量子技术等等新兴科技发展。以台湾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科技经济模式来看,这些都是因应未来必备的能力,但目前的执政当局,却只能将焦点集中在解决最基本的“五缺”问题,高阶的经济研究单位,则还在谈电子零组件。
发展利基型产业这个方向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即便是这种“没别人做我来做”的领域,恐怕已有人做只是我们不知道,因为缺乏新型产业聚落所能提供的全球相关资讯。而且,面对大陆这种大量人才汇聚,并鼓励创新的地方,台湾一旦做了什么又有点规模了,很快就可能有人跟着做,并以你所没有的资源做整合,然后超越你,最后压扁你,2001年才出现的海康威视就是一个显例。
现代产业的竞争,是生态系对生态系的竞争,如美国硅谷完备的新创企业生态系,一直都能引领未来风潮,单一的巨型企业不见得方方面面都能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多得是小虾米战胜大鲸鱼的例子,证明产生小虾米的生态环境有多么重要。
中小型利基型厂商,最需要丰富商业资讯流通的生态系,因为这种企业随时都可能从隐形,变成“现形”,而丧失原本“偷偷赚”的优势,不得不快速转向其他隐蔽处求存。如果早知道海康威视的潜力,台湾的安全监控厂商还能提前做好因应冲击的准备,不至于灭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