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中国和苏联不同,也不会步日本经济后尘
【翻译/观察者网青年观察者 庄蕴菲】1940年,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预言道,美国和苏联将一直会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即便中国和印度拥有“古老的文明、庞大的人口、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两国也无法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发挥出潜在的实力”。
复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2018年11月30日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文:《中国经济成功当之无愧》
对于“接下来的几十年”这一点,汤恩比说对了。但是他错在两点:苏联已经解体,而中国却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同时也是全球舞台上领先的竞技者。然而面对巨大的经济逆势和近期与美国之间的新冷战,中国是继续崛起,还是会重蹈苏联的覆辙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一点: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近期中美冷战并非由于军事对立,也不是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是体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于中国经济崛起的不满。或者从更基本的层面上来说,是对中国开放政策的反对。
由于特朗普和他“美国利益至上”的民粹主义政策拒绝全球化,提倡贸易保护主义,因此特别反对中国。但除此之外,一些自由派人士以及备受尊重的经济学家们(包括劳伦斯·萨默斯)虽然反对特朗普的做法,但对于全球化的结果也忧心忡忡。这也意味着对于美国经济实力是否能抵御未来挑战的担忧越来越严重。2011年,印度经济学家苏布拉马尼亚(Arvind Subramanian)预言道: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诸如此类的言论无疑会引发美国的焦虑。
诚然,由于发展模式带来的失衡,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与美国政府的说辞相反,特别是包括中美贸易顺差在内的这些失衡,并不是通过中国政府控制汇率或是扭曲政策刻意制造出来的。毕竟,这样的措施对于中国自身伤害更大。
事实上,除了这些失衡,在过去40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当卓越,得益于国家成功贯彻的结构性改革。中国的经济比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更为开放,目前出口占GDP增长的60%,这样令人震惊的贸易成功值得尊重,而不应受到责骂。批评者们不应该仅仅关注中国的进出口差额,更要关注进出口总量。
除此之外,把如今的中国和冷战期间的苏联做对比,有相当严重的误判。当时,苏联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工业以及军事上的扩张以及其国营经济制度让许多经济学家过高地评价了苏联领导人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事实上,苏联缺少促进经济活力的一些关键因素:比如对于经济风险缺少财政优惠政策、市场竞争、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贸易自由,以及权力下放的政府体系。这些都是中国经济今天拥有的优势。同样地,苏联的经济正是被愈演愈烈的官僚体制所束缚,而中国经济则得益于中央掌控经济部门适当地放权给地方。
考虑到这些显著的差异,中国似乎不太可能面对和苏联同样的命运。但刚刚只是从一个负面的角度做对比。有些人会说中国的经济会步日本的后尘,面对增长不振的“失落的10年”(甚至20年)。
但这种预测再次忽视了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差异。在日本经济陷入停滞之前,已经发展到了发达经济体的水平。1990年,日本人均GDP达到26000美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仅仅比美国的31000美元低了一些。与此相反,中国要成为发达经济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尽管有些人预测:接下来的15年内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会低于5%。但只要中国还在持续开放市场以及进行结构性改革,这种看法就没有什么道理。苏布拉马尼亚个人预测中国在2010-2030年间人均平均增长率将是5.5%,但这种看法已经过于保守,因为就前20年的总体情况来看,这个增速已经慢了40%。
苏布拉马尼亚还提供了一些背景参考,他对比了其他国家处于和目前中国发展水平相当时的情况(生活水平达到美国在战后经济巅峰时代的四分之一)。他发现,有些国家经历了长时期的衰退,而另一些能保持快速增长。用苏布拉马尼亚的话来说,中国“得犯下不少错误”才有可能成为那些衰退的国家中的一员。
1995年,现已辞世的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拉尼斯(Gustav Ranis)强调,东亚国家的长期发展的经济成功大部分归因于“执政者的灵活度”,他们不断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挑战”,拉尼斯说,而政府政策要不断适应变化,而不是阻止必要变化的发生。
拉尼斯总结道:“如果说发展的成功有一个关键要素,那就是避免观念陈旧”。要做到这一点,执政者应该“更加依赖下级众多分散决策者的回应”(ever-increasing reliance on the responsiveness of large numbers of dispersed decision-makers)。这样的描述对中国来说再符合不过了。
对于全球经融危机的回应正是一个典型。当发达国家纷纷执行货币刺激政策时,中国领导人做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承诺,从出口型国家转向国内消费占主导的发展模式。虽然这也意味着,由于经历结构调整,国家会有一段困难时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在过去5年里经济增速放缓。
不论是对于存在已久的挑战或是包括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在内的新考验,我们不能小觑中国的应对实力。事实上,结合过去的经历来看,似乎中国的领导人只会在调整国家发展模式这一点上更坚决,使经济更加开放,践行更深一步的结构性改革以达成最终目标:成为一个世界顶尖的经济体。
(青年观察者庄蕴菲译自2018年11月30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观察者网马力校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