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全:中国哪些经验是经过40年还要继续坚持的?
【12月15日,第三届国家发展论坛“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改革开放”在北京召开,本文为中国经济体制研究会员名誉会长、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主旨演讲。未经演讲者本人审定,观察者网已获授权发布。】
高尚全:
谢谢尊敬的王博校长、姚洋院长,很高兴参加第三届发展论坛。我记得今年3月份在钓鱼台国宾馆姚洋院长给我发出邀请,他说以后有些论坛看你身体行不行,能不能参加,我当场答应了,我说我这里还有个故事可以讲。
首先我讲这个故事,原来发改研究院前身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怎么成立的。我是推动者,这个研究院是我创办起来的。
1993年在海南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开了一个市场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国际研讨会,由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留美经济学会和留英经济学会共同主办。杨小凯、林毅夫、易纲、周志钊,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嘉伟和台湾中华研究院院长于荣先等在国际上有名的学者都参加了。
八十年代末政治风波过后,我们对国外的认识好像断了线,国内不大了解国外,国外也不大了解国内,这样交流一下大家有感情了。第二年参会他们觉得祖国还是有机会要回来,我带林毅夫、易纲、张维迎三个人到北大找吴树青校长,我说他们要回来发展,你想办法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台,吴树青当时答应了。
当时也有不同声音,不太了解他们回来干什么。中心第二年成立,用的一个原来没有利用的古建筑,后来装修一下,开国际研讨会。起步以后国内的学生也爱听,因为我们长期是计划经济教材,学生要听点新鲜的东西,这样就出名了,海归派回来也更多。后来成立国家发展院,国家给很多投资,之后成立董事会,我还是董事局的成员参加过董事会。这个故事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我把来龙去脉说一下。
我想讲一下40年我们经历了4个阶段,开了4次三中全会,有四大变化和四条重要的启示。第一个是目标探索阶段,第二个是市场经济的建立阶段,第三个是市场经济的初步完善阶段,第四个是“五位一体”改革的新阶段。
4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改革开放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第三,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全面开放,第四从人治转向法治,第五,从贫穷落后转向全面小康。
现在看来,40年的经验哪些是经过40年甚至更长时间还是要坚持的?我想有这么几条:第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第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第三,坚持企业改革的方向不动摇,第四,坚持保护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不动摇。
首先讲第一条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十五大”完善了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跟过去不一样,过去作为一个方针,今年可以这样明年可以那样,现在作为基本经济制度,长期要坚持下去。
基本经济制度我觉得是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历史也好,世界历史也好,单一的所有制没有成功的经验都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习近平同志说,人民多样化的需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单一所有制是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的。
第二个要长期坚持的,跟初级阶段相联系,我认为至少一百年不会变,因为初级阶段要几代、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才能完成。但我们往往出现长期目标短期化,有时候说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的,然而共产主义什么样子了解吗?共产主义首先要物质极大的丰富。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要消灭私有制、“民营经济离场论”等观点,造成思想上很大的混乱,这跟党的方针路线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很多有识之士都参加了这场讨论,通过这场大讨论,等于是给民营经济正名了。
过去为什么叫“民营经济”?因为在党的历史上,在改革的文件里没有用过“民营经济”,都是提“非公有制经济”。那为什么还是用“民营经济”呢?因为国有企业也可以民营,集体企业也可以民营,所以用“民营经济”保险系数很大。
通过这次讨论,民营经济更确切地说就是民有经济,包括私人经济和个体经济,明确了民有经济跟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相平行的,为民有经济正了名,提升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民营经济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
以前私营企业主是斗争的对象而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现在变成“自己人”了,地位已经是“五六七八九”。税收的50%以上,GDP的60%以上,创新的70%以上,就业的80%以上,新增就业的90%以上都是靠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如果不景气,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受到影响。这样的地位得到大家的肯定。现在相关部门和各地方都提出了很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民营经济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不能动摇的。
我出去调研比较多,到广东去,那里爱吃鱼,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管死以后吃不上鱼,后来价格放开,养鱼的人有积极性,市场上鱼就多了。我举这个例子充分说明提升商品经济应当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形成文件是不容易的,要经过很多的讨论和争论,最后把商品经济写进中央文件了。
比如要建立市场经济就要有市场体系,那市场体系里头该不该有资本市场,该不该有劳动力市场?对此也有不同意见,大家经过讨论逐步形成统一的看法。经过这些过程,我觉得市场化的改革我们不能动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配制资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表述到位了,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第三,坚持现代企业制度也不能动摇。前一段有人说现代企业制度是外国的,但就算是外国的只要有用我们就应该吸收,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们应当借鉴和学习。市场的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规律,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我们不要傻了好东西都给资本主义,所以我们要重视。
第四,要保护人权,人身权财产权,还有人格权,这是“十九大”提出来的。但我们往往对此不够重视,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这一点。我觉得这是个规律,资本的规律是从效益低的地方流到效益高的地方,从人身权、财产权的保护这个角度看,资本就是从保护不够的地方向保护更好的地方流动。我们应当重视这个规律保护人权、财产权和人格权。
下一步改革再出发,我们应该把“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作为两个原则。现在发展民营经济变成发展目标,而更大的发展靠的是平等竞争一视同仁,而不是靠吃偏饭,靠补贴。
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竞争中性”,平等使用生产资料,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那么现在看来我们这方面达到了吗?应该是没有。所以我们以“两个中性”为原则,要平等竞争,一视同仁。
这些精神在之前的文件中都有,但没有真正在市场上得到推行,也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今后要靠市场化和法制化解决这个问题。下一步改革再出发需要坚持“两个中性”原则,要打破垄断,因为垄断导致不平等竞争。还要把过去不合理不平等的规定废除,上升到法律层面。现在各个部门和地方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但落到实处还要靠法制化和市场化。今天我就给大家一些参考,讲错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