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王诗龄的课程表,无法定义每个人的成功
曾经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王诗龄课程表”,最近再次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为此,光明网-时评频道12月29日刊载评论文章《王诗龄的课程表,无法定义每个人的成功》。
在知名主持人李湘女儿王诗龄的课程表上,从周一到周日,钢琴、大提琴、油画、书法、瑜伽、国际象棋甚至织毛衣,各种学习安排挤满了她的课余时间。对此舆论不吝赞誉,还不忘一个劲地给其他家长和孩子们打励志鸡血:“王诗龄课表曝光,你是985都输她”,“看吧,比你聪明、条件比你好的人,还比你拼命十倍!”
王诗龄的课程表
假如这张课程表不属于王诗龄,而属于一位普通人家的孩子,舆论未必还会如此友善。长期以来,在围绕学生负担而展开的讨论中,焦虑的家长一直是舆论的众矢之的——父母凭借手中对于家庭教育的主导权,无视孩子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健康,肆意向孩子转移自己内心的焦虑。
同样一张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在普通家庭父母那里可能备受质疑,到了名人李湘和王岳伦那里却获得赞誉。有人还拿出更“成功、大牌”的英国王室来说事。英国小王子、年仅5岁的乔治,在他一年级的课程表上,就排满了数学、英语、法语、科学、历史、地理、计算机、戏剧、艺术、体操、游泳、击剑、高尔夫、陶艺、芭蕾等十几门科目。观点还是一样——他们出生时就在罗马,却仍比你努力。
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舆论意见,其实都属于同一套话语体系——成功学的话语体系。只不过,因为普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够成功”,所以人们还有探讨和质疑成功标准的勇气。王室、名人“足够成功”,甚至直接定义了何谓成功,跟他们探讨、对他们质疑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变成了一面倒的赞誉和倡导。
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父母给孩子选择怎样的教育,这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情况都不一样,很难简单套用一个标准去评判。但是对于成功的定义,却对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有探讨的必要。在这种讨论中,哪怕贵为王室名流,也不拥有天然的豁免权。乔治小王子同时学习十几个科目,王诗龄课余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占满,这是否就是“未来成功人士”的定义呢?其他的家长和孩子,是否就应该“见贤思齐”呢?未必。
在成功学的这一套话语体系里面,最大的要害并不在于“鼓励勤奋还是纵容懒惰”,而是否认、抹煞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消弭人的主体性,套用简单、量化的指标对人进行物化和对象化。这是一种注重外在、忽视内在的评判角度。拥有多少财富、获得何种社会地位、赢得何种声望,是成功学里面最主要的指标。以此观之,王诗龄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所赢取的各种奖项被反复援引、津津乐道。鲜见有人从内到外去观察、审视这个孩子,关注她的内心是否快乐,心智是否健全,这样的学习安排是否符合她的潜能发展,能否帮助她成长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的人,成为一个独一无二、具备主体性地位的个体。
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的教育,都跟勤奋、吃苦并不互相排斥。在一种符合孩子天性、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中,孩子同样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挖掘,成为现实的才能。只不过,这种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来源于内在的启发和激励,这样获得的才能也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相反,一种基于成功学的学习教育,则可能来源于自外而内的驱动力——为了达到某种“成功”的标准,驱动孩子去苦学苦练。不可否认,这种路径也有可能通往成功、快乐和幸福,但是一种基于功利、有时候不惜淹没天性的学习教育,确实不应该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成长路径。
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那么多人都为育儿问题争论不休,那么多家庭都为孩子的教育成长焦虑不已,甚至弥漫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焦虑。要不要“王诗龄的课程表”,要不要乔治王子式的苛刻教育,恐怕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形成共识。也许首当其冲的,是家长和全社会都应该反思一下价值观问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何为健康的成长;对于一个人来说,何为成功?
(文丨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