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鹏飞:2018年,我们终于可以说国产片票房不再怕引进片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梁鹏飞】
2012年,中国电影将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从每年20部增加到34部,当年引进片票房首次超过了国产片,占比达到52%。尤其是上半年,引进片52亿票房对国产片28亿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自中国开始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以来,进口电影的整体票房号召力就强于国产片,98年光是《泰坦尼克号》一部电影3.6亿占全年总票房三分之一。多年来进口电影票房之所以没有超过国产片,主要是配额限制。
当然电影总局引进好莱坞大片,本来目的就是为了刺激国产片在竞争中学习提高,进而逐步能够和好莱坞大片直接抗衡。
应该说国产片干得不错,这些年来,在好莱虎的压力下,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国产片创新题材类型,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观众口味的模式,在票房方面越来越有竞争力,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政策的扶持。
从2013年以后,国产片的票房占比一直高于引进片,虽然中间也经历了一些反复。
不过要指出的是,这个图具有很大欺骗性,光看比例的话,似乎国产片优势很明显,但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首先,2013年国产片票房占比58%优势非常明显,但是这里面有一些政策因素。
电影总局对于国产片票房能不能守住50%这个指标非常看重,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所以2012年国产片票房首次低于引进片以后,总局对引进片的排片有一些“刻意打压”,最明显的做法是不给引进片好的档期,大量引进片都要等北美上映几个月以后才允许国内上映。
比如2013年风靡全球的《神偷奶爸2》,北美和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7月暑期档上映,但是国内硬生生给压到2014年元旦,整整晚了半年,最终票房也有近4亿。如果准同步上映,国内票房应该会不错。
有同样遭遇的还有《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北美是12月上映,国内放在了14年春节以后,票房近5亿,如果国内2013年上映,很可能是引进片票房冠军。
至于2014年的票房冠军《变4》,在上映30天后单日票房还能破千万,但总局硬是没有给它延长放映期。
所以2013年、2014年这2年国产片票房能够超过一半,政策扶持因素影响很大。
然后2016年国产片票房比例也没有58%这么高,因为这一年《功夫熊猫3》和《长城》的票房都算进了国产片,但实际上呢?《功夫熊猫3》是彻底的好莱坞制造,《长城》也很难说是国产电影。
至于2017年国产片差一点又被进口片干翻,整个上半年引进片票房占比超过60%,如果不是暑期档《战狼2》横空出世,很可能这一年国产片的票房又会被引进片压倒。
也就是说,2013-2017年这5年,只有2015年国产片真正是凭借自身实力稳稳压过了引进片,主要原因正是国产片诞生了一批新的类型片,比如《战狼1》就是2015年上映,此外,《捉妖记》、国产动画巅峰之作《大圣归来》,以及国产特效大片《寻龙诀》都诞生于2015年,这一年国产片质量曾被公认为历史最佳。
也是从2015年以后,引进片同步上映的情况越来越多,总局对进口片的“打压”力度有所放松,不仅如此,这两年引进片还出现了《摔跤吧!爸爸》等非好莱坞票房爆款电影,引进片的类型也在丰富,可以说国产片的竞争压力比以前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片始终能够保持票房优势,说明国产片的竞争力真正建立起来了。
我们说国产片终于不再惧怕引进片,还有一个重要标准是:国产片在年度票房榜前十的优势越来越大。尤其是2018年,国产片霸占了年度票房榜前4名,出现了3部30亿级别电影,而引进片一部也没有;20亿量级方面国产片也以2:1压过引进片一头。
国产片的头部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是未来国产片将彻底拉开和引进片票房差距的基础所在。
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马太效应都非常明显,电影票房往往都集中在头部少数影片手中。中国电影近些年来年产600多部,每年国产片院线上映350部左右,但是80%的电影票房都在千万以下,年度票房前10名和前20名的影片拿走了大部分票房。
上图显示:2012年以来,国产片前20名的影片占国产电影票房都超过了60%,而且这个比例一直在增长。
所以,也可以说国产片和引进片的票房竞争,主要就集中在这10部或者20部电影上面,每年上映的国产片对进口片数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但那些炮灰电影根本就没啥用。
纵观这些年国产片和引进片在年度票房榜前10名和20名的较量,可以明显看出国产片的优势在逐渐建立。
2014年,年度前十虽然国产片也占据5个席位,但大多靠后,年度票房冠军是《变4》,前5名只有2个是国产片。
在2016年,国产片在年度前十依然有5个(《长城》很难界定为国产片),但前5也只有2个。
2017年开始国产片在前十的优势才建立起来,前五名有4个国产片。
至于2018年这种优势更是进一步明显了。
国产片能够在和“好莱虎”的竞争中,逐步扭转不利局面,根本原因是找到了适合国内观众观影口味的电影类型和模式。
回顾这些年来,伴随国产片票房竞争力提高过程的是,国产片一直在推出新的类型片。就在2012年国产片票房低于引进片这年,《泰囧》这种小成本喜剧第一次拿到年度票房冠军,此后喜剧片在电影市场上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年随着开心麻花的出现,随着唐人街探案系列票房屡创新高,国产喜剧一直在推陈出新;还有《战狼》系列电影引领的军事类型动作片,都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持续的新鲜感。
而2018年中国电影带给观众的惊喜,是历年以来最多的一次。除了《红海行动》刷新了观众对军事战争类型电影的感受,《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既没有大场面,也不是纯喜剧这种娱乐电影,硬是靠打动人心获取了30亿票房。
而且这些票房爆款电影,大多数都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无论是《战狼2》,还是《红海行动》,以及《我不是药神》,都展现了我们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
这都是以往中国电影没有出现的现象。
这说明,经过中国电影人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对中国观众口味越来越理解,能够拍摄出既接地气,又能有一定内涵深度的商业艺术双丰收的优秀电影。
说到底,中国观众并不只喜欢好莱坞大片。毕竟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快餐中国胃可以消化,但我们也不会只吃洋快餐而放弃中餐。如果中国电影人紧紧扎根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时代发展,从中汲取养分,写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故事,他们的作品当然能够从骨子里得到我们内心认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