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勤: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命门”
作者:刘志勤
2018年,对中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决胜脱贫战略的关键之年,还在于2018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元年,承前启后,承上启下,承新启旧,对于未来二十年具有重要战略机遇意义。
中共中央在短短的几天内召集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17年的成果,部署了2018年的主要任务。几乎同时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突出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别重视,还针对农村工作作出细致和具有远见的战略安排。
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及其重要,不仅对中国的现在,对中国的未来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为,中国能否保证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全民小康,全域小康,最终也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中国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要取决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高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目标实现程度。中国的现代化将看中国农村现代化水平。所以,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就是抓住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命门”!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一个重要议题是重构城市和农村的关系。这个议题太重要了,它至少发出两个关注重点:原先的城乡关系存在问题,需要调整;第二个是新的城乡关系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变化最大的是“城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翻天覆地。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从中国的城镇化中取得极大利益。中国的城镇化提升了中国的市场竞争力和中国企业的创造力,中国能够在短短三十年中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功不可没。一方面它催生了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强化了中国和国际市场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还特别使中国的产能达到世界顶端,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羡慕不已的强大动力。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把城镇化简单的归为“人口搬迁” 的农民进城的“移民”行为。城乡关系出现被扭曲,被拉偏的问题。农村经济被边缘化,搬迁的村庄被荒废,良田和村落被“闲置待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们不能忽视城乡关系改革发展是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包括人员安置和再就业的压力,这对社会都是新的挑战。
于是,重塑城乡关系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案卷。
由于中国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机制决定了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命门”,抓住了这个“命门”,中国经济就能步步高升。我们常讲的中国经济的“ 韧性”就深藏在中国的农村经济结构之中。农村兴,则城市兴;农村旺,则中国旺。这是中国向世界提供“平衡而充足的供应”的最关键保证。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指出:“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花园。” 请注意,这个观点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观念:农民是个职业,和工人,教师,医生一样是分工不同的“职业”。以后大学生找工作,至少多了一个选择:到农村去,做农民,享受美丽花园的生态文明,其乐融融,其情切切,好不快哉! 如果对农民这个职业依照个人技术和贡献不同,划分出“高级农民”,“高级技农”等区别,更有利于农民这个行业和产业的兴旺发达。关键还会引起有关“农转非”,户籍管理的新变革。农村居民不再向往到城市里去挤汽车,排大队的无趣。有关部门或许要做好预案:如何应对大批城里人移民农村的变化,如何鼓励,如何协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新时代的“上山下乡”将见证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真正实现。
解决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再次进入“ 快速增长 ”的发展轨道。世界经济在2018年可能会迎来一次小上升,这既是中国发展提供的机遇,也是世界给中国提供的机遇。机遇相等,机会相同,谁能最终获益就看各自的把握时机的能力了。世界上一部人会紧张的关闭门窗,不让肥水外流。而中国依然会进一步开放市场,特别是中国农村市场的开放将激活一个前途无限光明的市场,这对于那些对中国依然心存芥蒂的国家和集团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取之不尽的宝藏。如何与中国联手,互联互通,包容合作,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最优道路。
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始于农业;三十多年中,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农民,三十多年后,中国的强盛后发于农村!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伟大成功!2035年中国将实现农村的基本现代化,那时的中国离2049年的目标仅仅是一步之遥。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命门”,就是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命运”。
世界需要有一个意气风发的2018,需要有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国。(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