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 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平顶山转型升级
作者:杨建国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如果将过去的高速增长比作“铺摊子”,那么,今后要做的则是“上台阶”,也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过程。
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后,地方如何才能找好转型着力点,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呢?
2018年第一个工作日,笔者前往平顶山市考察对接,随后与平顶山市委书记周斌座谈交流。
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一直是过去几年平顶山发展的主题。而随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旅程”开启,平顶山转型发展的主线也更加明确。
可以说,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老话题”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在平顶山这里融合在了一起。因此,我认为,平顶山市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思路和探索,就成了一个极具参考的典型和样本。
在与周斌交流时,笔者提出,当下正是转型发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
所谓高质量发展,从长远来看,将会带来区域经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分化加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对于平顶山来说,未来五年是高质量发展非常关键的窗口期。平顶山需要在窗口期内,加速推动理念转换、动能转换、结构转换、效率转换、环境转换。
而在这样的窗口期内,平顶山市将会如何做好高质量发展呢?
2017年12月30日举行的平顶山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已经给出了思路和方向:“找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具有平顶山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而这方面,笔者在交流中,给出的建议是:培育产业内生动力。培养产业内生动力是转型升级根基。
资源型城市大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产业结构普遍单一、产业链条过短,专业性分工很强,而且接替产业尚未形成、或者羽翼未丰,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对于平顶山来说,转型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就是做好下面几个问题:如何加速完善资源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转换,如何链引领产业链走向价值链顶端,如何优化产业选择和结构。
其实,近年来,平顶山一直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提升供给质量效率。
以笔者熟悉的产业领域来说,平顶山一方面,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实施了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坚持做大总量和调优结构并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设立首批50亿元的产业升级引导基金,着力打造中国尼龙城、中部能源城、中原电气城、全国重要的不锈钢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实施产业集聚区“一区一主业”集群发展计划,培育高端装备、光电信息、机械装备、摩托机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
交流中,“营商环境”成了另一个关键词。
“十三五”以来,创优市场环境一直是贯穿各类政策和变动的核心主线之一。笔者认为,好的营商环境本质就是:通过努力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维护内外资企业、本地和外地企业公平竞争,来取代过去的优惠政策。
好的营商环境其实就是好的服务。但什么是真正好的服务呢?
周斌在交流中提到,平顶山市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将重心放在公共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上。
笔者看来,平顶山市在营商环境构建上,主要体现出了这样一种转换:将政府从运动员变成裁判员、服务员,打造一个鼓励创新、有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公共要素等服务保障,来助力市场更好地发挥出主体作用。
当天的交流中,感受最深的是,周斌对招商引资的理解。
周斌提到过去节会招商、全面招商等“老方法”,缺乏精准性和专业性。当下招商引资,正在从由“政府主导为主”向“政府、企业、市场“三者有机结合转型。
笔者也谈到,招商难、招商慢、招商层次低,是当前地方招商共同的困境,而这种困境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招商模式急需创新和转变,过去招商引资完全由政府主导,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形态的不断升级,这种模式暴露出来不少短板和不足,包括招商对象不聚焦、招商方法不专业,招商政策不合理,以及招商效果不显著等。
近期杭州,在招商引资中,提出了这么一个概念,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无论是招商的方向,还是招商的方法,平顶山市都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实践。而在笔者看来,平顶山市招商引资,正是有机统一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总之,高质量发展为平顶山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平顶山也拿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思路和做法,来力争走出一条以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地方转型升级的新路。(作者是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