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精准扶贫走新路
十八洞村的苗寨吊脚楼鳞次栉比,四周青山叠峦翠绿,山涧泉水清凉透彻。清晨初醒的村庄很宁静,一缕缕晨光投射下来,远处有鸟叫蝉鸣。小村落有4个自然寨,225户,939人。全村精准识别出136户贫困户,是典型的苗族贫困村。
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那时,村民施进兰还在外打工。晚上,他照旧打开电视,没想到在《新闻联播》里居然看见阔别8年的家乡——还是熟悉的山水,还是熟悉的乡亲。听了总书记的话,施进兰心动了:“现在我一个月能拿7000块钱,家里宽裕多了。但外边再好,也不如老家。我要回来!”
回村后,施进兰和乡亲们一起种了猕猴桃。经过3年的等待,2017年9月,猕猴桃初挂果。施进兰拿到了第一笔分红——一沓1000元的现金。现在,施进兰只要一有功夫,就往猕猴桃基地跑:“今年猕猴桃长得这么好,我们一个人到手能四五千元了。”
听说村里要招义务解说员,施进兰第一个报了名:“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我就给客人讲我们村的经验,都义务介绍4年多了。”他解说得特卖力,最多一天接待了15拨客人,嗓子都哑了。“不累那是骗人的,但我不腻。现在全村开始奔小康,我干得开心!”
和施进兰一样,常大叔也实现了改变命运的期盼。他叫常从柱,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村民。
“我们这个地方出了名的穷。气候不行。种瓜果蔬菜之类的,它容易冻。光靠种些土豆、玉米、谷子,一年也就收入个七八千、八九千块钱。”常大叔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但靠天吃饭,他也无可奈何:“前几年,说实话就是一天三顿以土豆为主,都不敢吃饱。有些吃的,还得先紧着孩子们。”
岚县荒山多、贫困劳动力多,县里组建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造林合作社。2016年,蛤蟆神村退耕还林2240亩坡耕地。村里的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流转这些退耕地20年,种植沙棘。乡亲们编了个顺口溜:“政府花钱买林子,群众造林挣票子。”
“退耕后可以给我们补贴,沙棘树还能给人带来收入,比我们种土豆、种玉米收入要高。我们还能到沙棘基地打工,不用出门了。这都是国家精准扶贫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常大叔流转了19亩坡地给合作社种沙棘,前5年每亩可以获得150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5年后,退耕还林补助结束,沙棘也进入盛果期。按照目前的价格,每亩利润能达5000元。“这东西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呀!我们每天必须得看看,管理好些,它才长得好,收益才好。守着它,就是守着希望。”
吕梁山区贫困乡的底色正由黄变绿,绿水青山的“含金量”正逐步展现。
湖南的十八洞村 山西的蛤蟆神村
两个相隔1500公里的村庄
因为精准扶贫的政策发生了共同的变化
大家回到久别的家乡
摆脱靠天吃饭的束缚
带领全家全村人脱贫致富
群山的底色正由黄变绿
而这沉甸甸的绿色
正是大好河山 绿水青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