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祁祥:努力培养具有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的创新人才
编者按: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讲话在北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19日上午,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以“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北大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平主持座谈会并致辞,北大党委书记邱水平讲话。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荣获“改革先锋”称号、获颁“改革先锋奖章”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厉以宁、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胡福明、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王选的夫人陈堃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钟南山、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樊锦诗、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林毅夫、司法体制改革“燃灯者”邹碧华的夫人唐海琳等北大老师和校友先后发言。北大经济学院前任院长、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孙祁祥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以下为孙祁祥教授的发言。
孙祁祥教授发言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也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
刚才听了各位受中央表彰的老师和校友的分享,感慨万千。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40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上山下乡知青的时候,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够进入大学读书,更别说攻读博士学位、出国学习、当上北京大学的教授。我常常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每个人以机会,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而最好的珍惜,就是为这个时代做出贡献。这段话是2017年我作为教师代表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对着现场8000多名新生说的,它是一个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人发自肺腑的心声。在昨天观看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实况和今天听了各位受表彰的老师和校友所分享的故事和感悟以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场改革,让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用了仅仅40年的时间,就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告别贫困、实现温饱,走上小康,并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全体北大人的努力。
在昨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北大共有11位教师和校友入选,这是北大的骄傲。12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用奋斗拼搏的经历,诉说着一所大学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故事。这11位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教师和校友,是北大人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而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之际,我认为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全面总结过去40年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弘扬改革精神,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不竭的动力。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虽然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还不是强国,因为强国的标志之一就是强大的创新能力。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科技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也相对缺乏。目前,每百万人中研发人员数世界平均水平为1277人,发达国家超过4000人,韩国高达7000多人,而中国仅为1176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尖端科技和核心技术激烈比拼的时代,这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特别是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展。 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要从教育大国转变成为教育强国,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供让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发挥专长的体制保障;创造尊重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社会环境。只有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科技发展才能有坚实的基础,科技引领未来才有可能,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有保障。
我们要着力培养的创新人才一定是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取决于我们的教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几十年的从教经历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为师者,一定要能担得起使命,扛得起责任;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一定要不辜负学生,对得起良心;一定要胸怀全天下,甘愿做人梯。我特别赞同“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们老师什么样,学生就会什么样!学生什么样,我们民族的未来就会什么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