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亮:谨防新技术侵蚀人生控制权
作者:李长亮
人类进化史,其实是一部不断获取控制权的奋斗史。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生存繁衍,我们学会观察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学会采摘与种植,食物按既定节奏进行供应,基本生存条件得以保障;制作工具发展技术,延展体力与智力边界,进一步扩大改变自然与世界的范围;商贸和交易,构建社会沟通体系,催化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关联能量。今天,我们掌握了这个世界的绝对控制权,构建了科技与文明的社会。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经济跨数量级的飞跃增长,成为影响世界运转的巨大引擎。生产力不断提高,交流沟通成本不断降低,人们尽情享受日益便利的生活,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完成对工作和生活的所有操控。从历史演进角度看,我们对世界、对个人生活的控制,变得史无前例的强大。按这个趋势,未来这种控制会变得更极端。事实是否真如此呢?
目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在绑架我们让渡生活的控制权,日益压缩我们自由选择的空间。生活中,我们出行打车,出行公司要求我们必须同意共享我们的位置,否则无法提供服务。个人的位置信息,在这一刻,将不再只属于个人,而是与背后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系统共享,甚至它了解得比你更多,下一步要去哪里,什么时间到达,都了如指掌。比这更严重的是,目前个人数据很容易泄露,并且被恶意利用。
今天,在我们享受科技个性化服务同时,人类对自己的隐私保护和生活控制,都在历史性下降,只是这种下降,一者被其带来的便利所掩盖,二者人们并不在意这种下降,或者没有看到持续下降带来的潜在危害。当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变成透明,所有决策看似是我们自主选择了一个便利的方式,但其实在更高意义上是被看不见的算法所引导和控制,人类会对自身的生命意义产生怀疑,对未来产生焦虑和恐慌,谁将主宰下一个世界,是人还是机器?
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让渡隐私和控制,是获取这些智能服务的先提条件。而法律框架,对这一块还不是很完善,毕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最近十年才快速突破、大规模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市场还在培育,社会认知还在建设中。
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会替代人类完成生产生活中很多的环节,我们应该从很多重复可学习的技能工作中抽身而出,去做一些更具有创新性和审美的事情。而保护这种替代不伤害到人的自由和隐私,是我们的社会文明体系和安全技术应该携手解决的。一场足球赛,对球权的控制,不一定能带来最终的胜利,一个优秀的守门员,才能保证至少不败。
一个理想社会,除了科技发达,生产力十足,更应是细致和自由的。每个人的需求都被照顾到,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并且每种选择都应该能到达目的地。科技在以加速度前进,社会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有时候,两者不在同一速度上,可能会出现偏差带来滞后。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有信心看到一个发达而精致的社会,这也是社会应该演进的方向。当然前提是我们应该学会与科技相处,同时配套成熟的体制。人与技术的边际关系,应该由技术决定上限,由社会文明决定下限。(作者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