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潮:英国脱欧 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孙海潮
英国脱欧令各方措手不及
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投以51.89%的比率通过脱离欧盟提议。执政的保守党拥护者中,赞成脱欧者高达58%。但在冷静下来之后,多数政治家和民众深感“一时冲动”已酿成大错,数百万人签名要求重新公投。回头来看,英国民众对脱欧投赞成票,实际上是对英国政府政策的否定,以及社会矛盾激化与社会分裂不满的一种表现形式。欧盟也因英国脱欧而陷入严重分裂。态度最为激烈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认为确是一场“悲剧”,而且开创了“恶劣先例”,将对欧洲一体化前景产生负面影响。欧盟理事会主席图斯克称之为“双输”。
欧洲一体化由戴高乐发起。由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6国共组欧洲煤钢共同体起步,到1957年《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正式启动。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合为一,并称欧洲共同体。
1963年法德领导人签署《爱丽舍宫条约》,实现两大历史宿敌成为共同盟友的“历史性转变与和解”,彻底消除欧洲战争策源地。一个具有超国家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盟由此诞生。当时西欧正处于史书上所称“战后30年辉煌发展期”,欧共体6国因共组经济联盟而获得极大发展。英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1960年起就多次申请加入,借以谋取经济利益,其他国家都表同意,均遭戴高乐明确拒绝。
戴高乐指称英国加入欧共体将会对欧洲建设起反作用,曾一度因反对讨论英国问题而拒绝与会,著名的“空椅政策”即由此而来。直到1973年,戴高乐辞职4年和去世3年之后,逢皮杜总统为制衡德国开了绿灯,英国才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成为欧共体新成员。
英国加入欧共体后的所作所为,与戴高乐的判断基本吻合。英国每每与欧盟就预算分摊事宜闹的不可开交,多少次欧盟峰会因英国不予配合而不欢而散。为达目的,英国已不知多少次以脱欧相威胁了。1975年,时任英国首相威尔森就曾举行过公投,结果是决定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1984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迫使欧共体削减英国对欧预算。英国始终奉行“一脚在内,一脚在外”的对欧政策,拒不加入欧元区和申根签证区,拒不以公斤计量而坚持用“磅”。
卡梅伦组织脱欧公投的本意并非真想脱欧,而是笃定认为民意不会同意脱欧,他完全可以在脱欧倡议遭高票否决后率“胜利之师”稳定执政。岂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2005年法国希拉克组织欧洲宪法公投,到英国卡梅伦的脱欧公投,再到意大利伦齐的修宪公投等等,凡是企图借公投抬高身份的政客,无不以大败亏输政府垮台的结局告终。
英国公投脱欧后,欧盟提出先赔偿500亿欧元,英国回称欧盟必先给予英国补偿,最后却达成了英国向欧盟支付400亿欧元的协议。说明英国确实是从加入欧洲建设大家庭之中获得了好处。“英国就是奔着好处来的”。此话由来已久,实不虚妄。
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建设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更是欧盟自冷战后系列矛盾和危机的集中表现和最终爆发的结果。对英国是一场民族灾难,对欧盟则是一场致命冲击。这一出乎意料的脱欧事件,英国和欧盟一时间都喘不上气来,而且陷入严重分裂。英国政府由最初的“顺从民意”,“义无反顾”坚决脱欧,到后来“耐心谈判”,终与欧盟达成脱欧协议,欧盟则从最初的“严厉惩罚,以儆效尤”转为“理智对待”。
脱欧协议是妥协的产物
孤悬海外的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本是三心二意。英国的本意是要把欧盟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法德推行的欧洲政治与独立外交及防务设想冷眼旁观,而且时常与美国配合,从中有意无意地予以阻挠与破坏。欧盟在诸多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的立场,对外难以用一个声音说话,“发挥全球性作用”仍是一句口号,除了许多自身矛盾之外,与英国的“负作用”不无关系。但即便是争吵多于和好的同床异梦的夫妻,自1973年以来也毕竟度过了45年的婚姻生活。双方的关系已密不可分,而且子女甚至孙辈众多,利益相互纠缠在一起,决非因一时之忿说分手就能轻易分手的。
英国在欧盟四大自由流通中获利良多,货物贸易大部与欧盟国家进行,伦敦金融城的基本依托仍是欧盟。英国不是欧元区成员,但欧洲央行的多数职员却来自英国。英国与欧盟在对方的就业人数均达数十万,而且享受国民待遇,实难退回或驱逐。英国扬言要断绝与欧盟的情报合作,欧盟当即表示“万万不可置反恐大业于不顾”。法国渔民也大发牢骚,英国一旦脱欧,他们将不能前去英属海域捕鱼了,丧失这片熟悉的富鱼区,他们将失去生计。英国海产品输欧和欧盟渔民在英海域捕捞,与双方其他领域的许多关系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英伦三岛中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均提出异议。苏格兰要求与欧盟保持特殊贸易关系,北爱要求与爱尔兰保持特殊关系。特蕾莎·梅提出,英国与欧盟经贸与投资关系不仅不能中断,还应保持自由贸易关系,欧盟的回答是:“去你的吧!”
英国脱欧谈判时急时缓,时喜时恼,时断时续。既牵动着双方民众的情绪,也绷紧了欧委会和英国政府的神经,更成为世界舆论的关注焦点。有关“硬脱”与“软脱”,“急脱”与“缓脱”,“协议脱”与“无协议脱”的争论始终未停。
2018年11月22日,英国驻欧盟大使与其他27个欧盟成员国大使,在布鲁塞尔签署长达585页的《欧英未来关系原则协议》即英国脱欧协议,后交由25日的欧盟首脑会议通过。长达585页的协议文本,在欧盟文件中早已司空见惯,废话之多,条文之繁,规定之细,却又执行之难,可见一斑。
在特蕾莎·梅苦心孤诣与欧盟开始谈判后,新增设的脱欧事务大臣戴维斯便提出辞职,随后又是作为脱欧派主将约翰逊外相递交辞呈。两人辞职的共同特点是反对“软脱欧”,担心英国在脱欧后与欧盟保持紧密的贸易及经济关系“得不偿失”。
英国脱欧协议是在双方冷静下来之后的妥协产物。默克尔称之为欧英“建立雄心、宽泛、深刻、灵活的伙伴关系的参数”,一是欧英伙伴关系的友好精神,二是维护欧盟27个成员的团结。欧盟峰会声明指出,双方希望建立“雄心勃勃的经济伙伴关系”,包括自贸区和广泛的部门合作,保持欧盟单一市场和英国市场的完整性,并也承认英国执行与欧盟经济伙伴关系之外的经济政策的权利。重申不在爱尔兰与北爱尔兰之间重新设立物理边境,将寻求在世贸组织承诺之外的服务自由化。“后脱欧时代”过渡期定于2020年底,可视情延长1-2年。
英国正面临“至暗时刻”
脱欧协议是欧盟和英国首相府之间“有协议总比无协议好”,因为可以“有所遵循”的结论最终占据上风的结果。特蕾莎·梅满心欢喜,认为她为英国争得了利益,必定会受到国人的赞赏和议会的嘉许。谁知听到的却是一片责怪之声。你不是说“有协议总比没有好”吗?我说的是“无协议远比坏协议好”!
“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达成协议后,先后已有10多名部长和政府高官请辞。特蕾莎·梅的执政基础遭受重大冲击的情况下,议会还提出对其进行信任投票的议案。12月12日,下院虽以200:117的投票结果否决了不信任案,但以反欧为基本理念的保守党已陷入严重分裂,有关与欧盟保持特定关系和要求维护主权的两派已处于势不两立境地。1995年,梅杰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也曾因反欧情绪持续高涨而举行过议会信任投票,结果为218:89,仍使梅杰的地位受到强烈撼动。梅首相的信任率已远低于当年的梅杰,其执政脆弱性可想而知。梅政府本想在与欧盟达成协议后立即将由议会通过,却遭遇如此局面。不少内阁成员认为与欧盟协议业已死亡,“二次公投”的呼声上升。议会信任投票后,保住首相职务的特蕾莎·梅再赴布鲁塞尔,恳求欧盟“有所照顾”,遭到断然拒绝。欧委会主义容克的回答是:“欧盟这一周被英国搅得什么事都干不成了!” 欧盟强调不会对一年半的“辛苦交易”推倒重来,最多可以附加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的说明”。
12月17日,梅首相在议会讲话中表示,二次公投将“酿成无法修复的社会损伤”。“对政府的整体性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大家都相信的民主原来已行不通了。”“我知道协议不完美,是妥协的产物,但总比没有协议脱欧强。”梅的讲话引起一片嘘声。工党同日再提动议,圣诞节前再次对梅首相进行信任投票。梅首相和英国政坛都面临“至暗时刻”。
梅首相原定于12月11日在议会通过脱欧协议,却在次日迎来了生死考验的信任投票,因而推迟到12月下旬,在巨大的抗议风浪拍击下,又推迟至1月20日左右。
随着2019年3月29日正式脱欧日期的临近,英国政府已在为“无协议脱欧”作最坏打算,特别是应对届时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民众抗议活动甚或骚乱,情报和安全部门高度警戒,3500名军警已临阵以待。
“脱欧协议通过怎样?不通过又怎样?”司法界认为,从司法角度讲,英国根本就不可能脱离欧洲。经贸界认为,英国与欧洲经贸关系损伤等于自杀。金融界认为,英国金融地位完全有赖于欧洲。脱欧对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引发业界严重担忧。
英国脱欧,好一个“难”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