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如何对外讲好改革开放
作者:张树华
过去40年来,一项项改革政策和实际成功汇成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洪流,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丰富并改写着数百年来西方流行的一些概念和范畴,正成为国际上政治类经济类教材的经典案例。
最近笔者出访“一带一路”沿线几个国家,在与国外同行交流中发现,多年来苦苦探索本国发展之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验充满特别的期待。但据这些国外同行反映,在中方专家参加并发言的会议上,他们听到的多是宏大叙事或一家独白,觉得中方发言和讲解缺乏针对性,不解渴。也难怪,中国一些专家千篇一律,不分国别和场合,往往“一稿打天下”,习惯了大话空话,只能自说自话,讲讲中国宏观政策、经济总量以及40年间取得的经济成就,却很少能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因地制宜地与对方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区域或行业发展的具体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级的“改革大师”,配得起国际上最高的褒奖。近年来,世界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致敬中国改革。与此同时,一些境外专家经常反映,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中国改革开放也很成功,但中国很大,又与他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和文化传统。因此他们不知从何入手,从哪些领域可以借鉴中国经验,进而有针对性地用于诊疗自己的国度。一句话,面对中国改革开放这座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宝库,他们看不清,也没弄懂,想借鉴学习中国经验也不知从哪里下手。
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独特现象和领域,理论界、学术界设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改革学”可谓正当其时、正当其用。国际上不少国家历史上都曾有过打着各种旗号的“改革、革新、变革”等。当代中国的改革以其宏大雄伟场景和改天换地的效应在世界“改革史”中独树一帜。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伟大的哲学宝藏,也是千万个实操施策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不乏气势磅礴的鸿篇巨制。而要对外讲好中国改革开放,前提是科学和辩证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描述中国发展和改革经验,要坚持辩证法,不能错置时空和语境,将国内流行的“官宣式”照搬出去,通篇宏大叙事而缺乏规则性和实操性。也不能过于笼统而失去针对性,把我们还在探索的东西当作经验给人家。例如,白俄罗斯需要了解和借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是如何处理企业自主权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做法。非洲朋友则想学习借鉴中国各级政府在过去20年脱贫致富的治理经验。俄罗斯经济学界提出,迫切希望研究中国企业为何善于创新并实现技术突破,而俄罗斯企业却陷入了资源依赖不能自拔。
对外宣介中国40年改革开放,要内外有别;既要有宏大叙事,也要从细处着眼;既要从宏观层面讲明党的领导、基本制度、基本路线等中国特色制度文化本源,也要从中观层次介绍诸如区域协调、产业发展等内容,更要善于讲解特区发展、乡镇企业、技术创新、创业经营的微观案例。尤其尽量多介绍那些鲜活生动的中观层次和微观层面的改革开放案例。
回顾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既需要有大写意,也需要工笔画。推进改革开放难,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真经验也不容易。对外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也要科学而精准,最好一国一例、量身定制。就像手机有不同的操作系统一样,中国学术界要善于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多开发一些适应性和适用性强的APP应用,供有兴趣、有意愿的境外客户下载和使用。(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