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桥修16年终于通车 印媒炒作“军事价值”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元贞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我可以自豪地说,现政府完全改掉了印度过去的‘磨蹭文化’”——印度总理莫迪25日在参加位于阿萨姆邦的印度最长铁路公路两用桥开通仪式上如此表示。该铁路桥总长4.94公里,2002年开工,耗时16年完成。印度媒体26日广泛报道这一成就,早就忘记了这座桥修建的初衷是解决当地的交通闭塞问题,转而一蜂窝炒作该桥的“军事价值”:“可快速向中印边界投送军力,制衡中国”。
“如果说前政府以拖延工程而著称,本届政府的标签就是交通、改变、下一代工程。我们发现了几百个被拖延数年或进展缓慢的工程,如果继续这样的节奏,下一个世纪就要过去了。”莫迪25日称,该大桥早在2008—2009年就应该完工,但国大党执政后完全弃之不顾。他自夸称,在本届政府领导下,“印度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大型项目不再局限于纸面上,而已经变成现实”。印度《第一邮报》称,莫迪此言明显是挖苦国大党。
据报道,25日开通的该桥名为博济比尔桥,包括三条机动车道和双线宽轨铁路,总长4.94公里,最初估计耗资323亿卢比,最后总耗资590亿卢比,约合8.4亿美元。《第一邮报》称,该桥于1997年就奠基了,直到2002年才开工,2007年成为国家项目,印度财政部出资75%,其余由铁道部出资,最初计划2009年建成,但没想到耗时16年。据称,这是印度唯一一座按照欧洲标准完全焊接的大桥,使用期限120年。
“博济比尔桥将增强国防实力,这不仅是一座桥,而且还是阿萨姆邦的生命线”,莫迪25日称。《印度时报》26日称,这座桥将阿萨姆邦到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之间的铁路距离从700公里缩短到200公里,时间缩短到4小时。
印度东北部地区与中国西藏接壤,印度媒体经常给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赋予“军事意义”。《印度时报》等多家媒体26日强调,该桥距离中印边界仅20多公里,该桥的开通将使布拉马普特拉河南北印度铁路连接成网。报道引述不具名消息人士的话称,“该桥还是改善阿鲁纳恰尔邦边境物流基础设施计划的一部分,能显著提高印度向中印边境运送部队和物资的能力,大大增强印度国防能力。”
“梅加拉亚邦的矿工仍被困,莫迪却在桥上对着相机卖弄晃悠”,莫迪对国大党的挖苦很快招来国大党主席拉胡尔·甘地的抨击。据《今日印度》报道,拉胡尔26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印度梅加拉亚邦的15名矿工已被困井底半个月,莫迪政府却拒绝调高压泵进行救援,“总理,请救救矿工”。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钱峰2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博济比尔桥的完工,最大的意义在经济与政治上。从经济上看,印度过去对于东北部地区的开发投入较少,致使当地发展水平落后于印度其他地方,莫迪上台后,开始加快推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试图提振经济。从政治上看,莫迪也是在为明年的印度大选做准备。此前,莫迪领导的人民党在地方选举中失利,随着大选临近,莫迪及其党派需要争取阿萨姆邦的选票。
“毫无疑问,博济比尔桥也是军民两用的。”钱峰表示,如果中印之间再次发生如2017年的对峙,位置独特的博济比尔桥对于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地区的机动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事实上,该地区未来的类似基础设施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但在目前中印关系势头向好的大背景下,印媒对于博济比尔桥“军事作用”的炒作是唯恐天下不乱。
对于莫迪所说的“磨蹭文化”,钱峰表示,各级政府官僚主义严重、办事效率低下,是印度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病,尤其体现在机场、公路等基建项目上,印度国内对于这种现象也有不少批评。除文化原因外,这种“磨蹭”也是因为印度土地私有制,在修桥修路时,征地往往耗时很久,效率很低。此外,印度的基建欠账太多,但资金又十分有限,一座桥修十几年的情况即使在大城市也屡见不鲜。
钱峰说,莫迪的执政作风相对雷厉风行,他在古吉拉特邦执政时就以此闻名。担任总理后,莫迪在整顿官僚队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帮助印度经济近几年实现快速发展。但印度这种文化、习惯已经持续几十年,短期内很难改变,而彻底改变更是几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