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创票房跳水纪录,影史上还有哪些首映日后快速扑街惨案?_风闻
专注教育木暖月-影评人-花落无心惊飞鸟2019-01-01 19:27
2018年最后一晚,电影市场上贡献了最后一个大新闻,一部文艺片居然首映日票房超过2.5亿。这个开画成绩,国产片里面一般只有春节档《美人鱼》、《捉妖记2》这样的大片才会出现,能够开出如此规模的首映票房,基本上都是此前经受过考验的电影品牌才能做到,比如像周星驰,比如像《唐探2》这样的续集电影。
要知道,就连《战狼2》、《红海行动》这2个影史票房冠、亚军开画成绩都没有超过2亿啊。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票房奇迹也助推当日票房超过5亿,这也是历史上12月份单日票房纪录。
那么这部晦涩的文艺电影为何首映票房能够超越大批响当当的商业大片呢?
原来背后都是“一吻跨年”的营销战略立下了大功。
所谓的仪式感,就是让某一天某一时刻显得格外不同。
影片的这个营销活动在抖音短视频上意外火了。加上电影主演汤唯之前有过成功的爱情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经历,很多观众都以为这是一部浪漫的爱情电影。于是情侣相约去看该片,让这部电影预售阶段就破亿。
事后证明,这实在是一个误会。
大量不了解导演毕赣的观众,进入电影院才发现这是一部略显沉闷的文艺片,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浪漫爱情啊。
其实这个事儿,倒和导演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影片宣传方和各大影院想要票房心切啊。
但是这个手段实在有点“欺骗”的意味,于是愤怒的观众在猫眼等平台上纷纷发泄自己的不满。影片第二天的票房也大幅跳水,从单日冠军下滑到第6名,预计今天最终票房不会超过1500万。
这意味着《地球最后的夜晚》次日票房缩水了95%,这个纪录未来估计很难打破了。
那么影史上还有哪些首映后票房大幅缩水的例子呢?
说起来,都和爱情电影有关,看来恋爱中的情侣果然是最容易被骗的。
2014年的情人节,《北京爱情故事》电影版上映,这部电影是受到《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版启发,专门为情人节定制的爱情电影。情人节当天票房破亿,第2天票房就只有4600万,缩水近60%。
2016年的情人节,又一部瞄准情人节的定制电影《奔爱》也在2月14日上映了,首映票房3600万,第2天只有400万,跳水幅度达到88%。是《地球最后的夜晚》之前缩水幅度最大的电影。
大概是看到情人节当天上映爱情电影已经骗不了情侣,所以这两年春节档基本就没有爱情电影出没了。
2018年的情人节《西游女儿国》的主题是爱,加上大概片方估计大年初一竞争不过《捉妖记2》、《唐探2》等对手,这部电影提前在2月14首映,意图吸引情侣观众,先捞一波票房再说,结果提前暴露了自己的口碑,所以2月16日首映成绩虽然没有大幅跳水,但也很快失去了票房竞争力。
除了这些情人节定制电影容易出现跳水惨案,影史上还有一些宣传过度的电影,也在首映日后迅速被打回原形。
最典型的就是2018年暑期档《爱情公寓》电影版。
这部电影打着同名电视剧的名头,在预售期间就吸引了一波粉丝,有此情怀加持,首映票房居然破了3亿。当然后面的故事也是如出一辙,这部打着《爱情公寓》名号的电影,其实和剧版没有什么关系,结果是个盗墓游戏,让粉丝们也大倒胃口。第2天票房缩水60%,之后票房就基本不值一提。
这类案例还有《捉妖记2》,营销广告做到了除夕夜,春晚之前30秒黄金时间都被片方花钱拿下,大年初一票房一举突破5亿,是目前中国电影单日票房纪录保持者。
但是后面的票房也是快速跳水。
其实首映票房出色,第2天就大幅跳水的情况,反映的是我们时代的进步。
这说明哪怕营销手段再厉害,最多可以骗到第一天的票房。现在网络社会,资讯非常发达,一部电影的口碑如何在当天就可以传播出去,知道真相的观众马上就会用脚投票,后面的票房就骗不到了。
如果放在以前,电影口碑扩散的速度没有这么快,那些烂片往往可以骗第一周的票房。而且以前越是烂片,观众骂得越响,反而越是能激发不明真相的路人观众进去瞅个热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凯歌《无极》了,当年上映以后,引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疯狂吐槽,倒是吸引了更多观众买票进场。
所以,还是那句话,如今的电影能不能拿到高票房,全靠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