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8)汉灵帝重置州牧_风闻
浔阳咸鱼-写三国史,有一说一,不偏不倚。2019-01-02 13:30
如果我说:在中平五年(188年),灵帝刘宏远离中常侍张让、赵忠这帮宦官,招贤纳士,立志革新,重振朝纲。估计很多人无法相信。但历史的真相确实如此,只不过被人为地分解并加以抹黑。只要我们把林林总总相关史料堆积在一起,就像玩拼图一样,这段历史就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范书《贾琮传》: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乃以(贾)琮为冀州刺史。
这个“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发生时间恰恰就是中平五年(188年)。很多人看到“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以为是中平二年(185年)事。实际上按照贾琮的履历,他于中平元年(184年)至交阯担任交州刺史,“在事三年”【184+3=187。可推贾琮于187年返回朝廷为议郎。】,征回朝廷任议郎,再拜冀州刺史;推其于中平五年(188年)拜冀州刺史,正是恰当。
这条史料也能从侧面上反应出:本年,刘宏对刺史、太守(官秩二千石)等重要地方官员进行严格筛选,任命贾琮这些有能力的人才出任地方。
非但如此,还是这一年,刘宏还做了另外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采纳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第二件,就是设置“西园八校尉”。
先说“重置州牧”。州牧的前身是州刺史。
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106年)设十三州刺史,官秩六百石;
汉成帝(刘骜)绥和元年(-8年)改为州牧,官秩二千石;
汉哀帝(刘欣)及新朝王莽时期,又多次将刺史、州牧互改。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重置州牧。建武十八年(42年),罢州牧,改刺史。
范书《光武帝纪下》:是岁(建武十八年,42年),罢州牧,置刺史。李贤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经王莽变革,至建武元年复置牧,今改置刺史。
单说后世评论,常有人说刘宏重置州牧是一大政治败笔,导致汉末军阀割据。
这种论调是不公道的,始作俑者应该是刘昭,他在《百官志五》中就“灵帝重置州牧”这件事注解道:汉之殄灭,祸源乎此。
刘昭又注:
至孝灵(刘宏)在位,横流既及,刘焉徼伪,自为身谋,非有忧国之心,专怀狼据之策,抗论昏世,荐议愚主,盛称宜重牧伯,谓足镇压万里,挟奸树筭,苟罔一时,岂可永为国本,长期胜术哉?
在这段话中,刘昭直接将刘宏定位成“愚主”,说刘焉“徼伪,自为身谋,非有忧国之心,专怀狼据之策”这都罢了,但刘宏可从没说过“重置州牧”是“永为国本,长期胜术”啊!以种种迹象表明,刘宏决定“重置州牧”只不过是应对乱世时的权宜之计。
后文,刘昭又以刘焉、袁绍、刘表、曹操等人在汉末乱世时割据一方作为论据,认为这是重置州牧的后果;又以晋武帝司马炎罢免州牧的诏书作为论据,认为司马炎是担心“州牧会导致割据分裂”,这根本就是混淆主次原因嘛!
《百官志五》刘昭注:晋武帝(司马炎)又见其獘矣,虽有其言,不卒其事,后嗣缵继,牧镇愈重,据地分争,竟覆天下。
明明刘昭引的司马炎诏书原文是说:因为汉末天下大乱,所以朝廷重设州牧也是“一时之宜”,如今天下统一,就可以遵循汉制,收回刺史们的特权。
《百官志五》刘昭注引司马炎诏:古及中代,或置州牧,或置刺史,置监御史,皆总纲纪,而不赋政,治民之事,任之诸侯郡守。昔汉末四海分崩,因以吴、蜀自擅,自是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此一时之宜尔。今赖宗庙之灵,士大夫之力,江表平定,天下合之为一,当韬戢干戈,与天下休息。诸州无事者罢其兵,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出颁诏条,入奏事京城。二千石专治民之重,监司清峻于上,此经久之体也。其便省州牧(前文中“刺史”即文末“州牧”,两相呼应)。
刘昭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而曲解了司马炎的诏书原文。
我们再来看客观事实。
第一,灵帝执政末期,某些刺史已经拥有接近州牧的权利,可设治所。
《南齐书·州郡志下》:荆州,汉灵帝中平末刺史王睿始治江陵。
——荆州刺史王叡的治所设在江陵。
第二,刺史可以平叛名义征兵,只不过需要向朝廷批准这一步走个形式罢了。
《袁纪·卷28》:光和初(178年),交阯贼梁龙等攻郡县,以(朱)儁治兰陵有名,即拜交阯刺史。儁上书求过本郡募兵,天子(刘宏)许之,得以便宜从事。将家兵二千人,并郡所调合五千人,分两道至州界。
——交阯刺史朱儁以平定叛乱为名在扬州会稽郡征兵二千人,得到刘宏批准。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灵帝(刘宏)欲北巡河间旧宅,(王)芬等谋因此作难,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征之。芬惧,自杀。
——冀州刺史王芬申请以平定黑山军为由征兵,获得刘宏批准。后来因为刘宏又决定不回冀州河间国了,就下诏让王芬罢兵。由此可见刘宏对刺史掌兵的尺度还是非常严格的。
第三,刘宏在本年三月批准“重置州牧”后,先后批准三个州牧,而不是把州牧的权限全部开放。
刘焉被任命为益州牧后,因为益州黄巾闹的凶,刘焉走到荆州停下了,等益州平定了才入蜀;黄琬去豫州时间不详,他去豫州后,平定了陆梁地区的叛乱;刘虞为幽州牧,是年底才去的,因为他在本年十月份还在雒阳参加了阅兵。
本年,天下十三州只设置了三个州牧,而且两个是汉室宗亲,可见刘宏对此事是非常谨慎的。
只不过在后来董卓进京之后,引发的一系列政治斗争,导致各地起兵反董。当时反董联军的参与者们大都是太守的身份啊【初平元年(190年)反董联军中只有一个冀州牧韩馥。】,难道说,汉光武帝刘秀时,因为设置了太守拥有兵权而导致了汉末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显然这不是准确的评价。
献帝时,涌现出新的州牧及各种上公【上公即太师、相国、大司马、丞相等。】,只不过是董卓、李郭之乱引发中央集权瓦解后的具体体现,并非重置州牧政策所致。
退一步说,就算没有重置州牧,各地对董卓不满的刺史、太守们还是会参加反董的,他们还是会割据一方的。所以说,应该是“董卓之乱引发地方割据”,而不是“重置州牧引发地方割据”,这里的因果关系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