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玉米粥_风闻
凤凰小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19-01-03 09:45
当兵离家七年了,难忘家乡那碗浓香的玉米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老家河北肃宁这片热土上,祖祖辈辈都有喝玉米粥的习惯。
小时候在老家农村,冬天的早晨,不是被东方的太阳亮醒的,也不是被矮墙上的公鸡“啄醒”的。乡村的早晨,是被飘摇在村庄上空的炊烟暖醒的。当乡村第一缕炊烟升起的时候,太阳还陷在村外的坡后面,慢慢地爬,而矮墙上的公鸡,则瑟缩着身子,微合着双眼,偶尔的一次啼鸣,也不过是睡梦中的一次呓语。
每天的晨曦微露或夜幕降临,武垣大地上的每个小村庄,到处都是炊烟袅袅,粥香阵阵,伴随着卖豆腐的吆喝声,一副甜美的田园生活画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处炊烟升起的地方,都会忽闪着一扇火红的窗,那是灶膛里的焰火映在上面的舞蹈。柴禾在灶膛里熊熊燃烧,噼啪作响。大块的蒸气从锅盖缝儿里溢出来,溢满整个小屋,像雾一样。一手拿勺子,一手把玉米糁子均匀地撒入滚烫的锅内,撒完后继续搅匀,放少许碱面,温火慢慢熬制,有时还要放入一些红薯,北瓜之类的。微火熬制到红薯绵软之后,一锅香喷喷的玉米粥也就熬好了。此时,整个小屋便氤氲在暖烘烘潮乎乎的热气中。
玉米粥在铁锅里沸腾着。每天早晨喝一碗粥,并不是先人制定的清规戒律,而是乡亲们几辈人保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好像早上不喝一碗粥,这一天就提不起精神来,不喝一碗粥,这日子就不是日子一般。而一碗粥唏哩呼噜下了肚,额头冒汗,全身暖和,即使屋外天寒地冻,风霜雪雨也不在话下。因为,心里有了底气。
家乡肃宁县地处海河冲击平原,属于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这里土地肥沃、水质优良,特别适合玉米、小米、蔬菜生长。肃宁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也是河北省核心区产粮大县之一。
记得当年在肃宁县第四中学寄宿读书时,每次周末回家,奶奶总会熬上一锅热气腾腾、香气诱人的玉米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先喝上一大碗,路途的疲劳与寒冷一下子没了踪影。那时,奶奶总是坐在我身旁不停地给我添饭,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一直挂着幸福的微笑。
喝玉米糁子粥是有技巧的,要用嘴绕着碗沿喝,而且口不能太大,这样才不会烫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吸溜一口,吸溜一口,喝得滋滋有声,口舌生津。每人都能喝上两三碗,一锅粥很快就见了底。
后来,我当兵远离了家乡,很难再喝到家乡那碗香喷喷的玉米粥了。每次休假回去,奶奶总会熬上一锅玉米粥等着我回来,现在想来,那玉米粥的香甜就是奶奶殷殷的慈爱与对子女无限的祝福啊。
熬制玉米糁子粥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城里不及乡下,没有大铁锅,更没有柴草。需要经心,慢火咕嘟,火大了容易溢出来。粥,越熬越香,味,越熬越浓。就如同亲情一样,汇成所有的感情,经历了时间的熬制,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听太奶说,我们肃宁的玉米粥和玉米饼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支援了不少八路军、解放军部队,养活了不少伤病员和随军孩子。曾在这里与日本鬼子英勇战斗的八路军120师师部就驻扎在肃宁县万里镇,师部旧址至今保存完好,与肃宁人民并肩战斗了多年,开辟了冀中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中的大曹村战役、曹家庄战役、邢家庄战役、黑马庄战役,四战四捷,肃宁人民的玉米粥、玉米饼子都给了前线指战员莫大的支持,并得到了当时在前线指挥作战的120师师长贺龙将军的高度赞扬。
太奶兄妹六人,她排行老五,都是老共产党员,当时的太奶是晋察冀边区的联络员。那时候,太奶奶在家组织妇女、识字班不分昼夜筹粮、熬粥、贴饼子,太奶的父亲是当时村里的村长,带领全村群众无数次冒着枪林弹雨,把玉米粥、玉米饼子等干粮送到了前沿阵地。那时候的他们都饿着肚子,却没有一个人偷喝玉米粥、吃饼子,无私地支援着人民军队指战员奋战。
现如今,昔日的薄粥已被浓稠的粥所代替,餐桌上的粥也已经不是战争或困难年代的救命“粥”了。而如今,家乡人把它加工成了一日早晚餐必备的“养生粥”,里面不止有玉米面子,还有产在武垣大地的金丝小枣、绿豆、红豆、地瓜、北瓜等。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作为肃宁这块红色热土走出来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我相信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肃宁县的“玉米粥”一定会走向全国,走进我们每名国人的心里,它香喷喷的热气是我们这代人奋勇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这代人对过去历史永恒的记忆!(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新闻通讯员 刘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