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黏窝窝_风闻
凤凰小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19-01-03 10:26
当兵在外多年,不管在哪座城市,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每年一过腊月二十,心似乎就开始往老家奔。每到那时便能感受到父母亲人心里的期盼:“等着你回来,扫房子、炸年货、蒸黏窝窝、包饺子……”其实,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只要有钱,商店里什么都可以买到,但却缺少了小时候的那种浓浓的、期盼已久的准备过年的忙碌与渴望。
我的老家坐落在河北省肃宁县,地处海河冲击平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有“武垣城遗址、烈士塔”等,出了钩弋夫人、刘完素、魏忠贤、刘春霖等著名历史名人,近现代还有口技杂技表演艺术大师“画眉张”(张增财)、湖北省政协前副主席韩文卿、河北工程大学校长哈明虎、河北电视台主持人于辉、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裴艳玲等。在这片土地上,百姓朴实,性格直爽,民风淳朴,著名的古唐河文化就形成于此,代代相传。每到春节,尤其是在农村,总是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尤其是那黏窝窝的枣甜米香夹杂着鞭炮味扑面而来。
春节,我国很多地方都讲究吃黏窝窝。黏窝窝又称“黏黏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我们河北老家常见的黏窝窝与南方的不一样,河北是用江米粉掺着白面做的,而南方多用纯糯米。从口感上,糯米做的更加软糯一些,不知是不是味觉的固有记忆。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毫不马虎且极为虔诚地去准备制作黏窝窝。
在那个物资还比较匮乏的年代,每逢家乡万里镇上赶大集,街上就会有三三两两卖黏窝窝的人,总有些嘴馋的人,会花上三毛、五毛过过嘴瘾。吃完了还不免再看一眼,那热气腾腾的黏窝窝和那个一个劲吆喝叫卖的人。而我比他们幸运的多,有时逢年集时,爷爷都会给我们变戏法一样买一兜黏窝窝,咬一口满满的都是枣子的香气,糯米跟香甜的枣肉交织在一起,馨甜沁脾。每次我都会慢慢地去享受它,感受那年糕的枣香和米香的混合味道。直到今天,我休假回到老家偶遇逢集时,还能看到卖黏窝窝的,当然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有时也会遇到串街卖黏窝窝的小贩。可是当时,也只是好奇地看上一眼,似乎在寻找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与感觉,有时还会想,那黏窝窝还是那么香甜吗。
每逢过年时,蒸黏窝窝都是美好的回忆。奶奶都会买些江米磨成面,然后发面,精挑细选一些大红枣,将发好的面揉成饼,然后再一层面一层枣,偶尔也会夹杂些豇豆,再加上面花或面字作点缀,预示着芝麻开花节节高、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最后将揉好的黏窝窝放在大锅里蒸熟,开始时是小火,中间必须用旺火,掀开锅盖的那一刻,黏窝窝晶莹剔透的,软酥酥的,又黏又甜,面香中夹杂着枣香扑面而来。那一刻,口水立马充满了口腔。年三十的晚上,祭祀神时,都会摆上黏窝窝和饺子,请各路神仙品尝,也寓意让神灵保佑全家“今年更比去年好”,全家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有好收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黏窝窝不在是只有春节才吃的食品,蒸黏窝窝也不只是为了祭祖,由于黏窝窝口感好,寓意也佳,历代传承与发展。现如今大小节日、结婚生子、祝寿祈福等喜庆活动中,甚至在高档的酒店里,都会有黏窝窝做食品或主食,而黏窝窝也成为了河北地方特产,也许都是借意“黏黏糕”谐音,以示步步高升、年年高寿、吉祥团圆之意吧。在河北老家一些地方,还盛行女孩出嫁后三年,每年女孩的母亲都会送给闺女一锅黏窝窝,而且每一年做的黏窝窝都会比头一年更大,祝福闺女未来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更是寓意家和万事兴。
今年春节期间,好不容易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千里迢迢赶回老家过年。赶到老家时已经是腊月三十了,晚上看着厨房里年事已高的奶奶正在麻利地制作黏窝窝,心里一下子升腾起一股暖流,多么熟悉的场景与味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也许正是儿女们的到来却让奶奶牵挂在心,一定是想让儿女再吃上那久违的家乡的味道。她再苦再累,脸上都是带着幸福与满足的微笑。
奶奶,您辛苦了,祝福您永远像那黏黏糕,年年高寿,年年平安,年年健康。我们更想年年都能吃到您做的黏窝窝,直到永远!(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新闻通讯员 刘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