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万元户的存款,究竟等于现在的多少钱?_风闻
豆子-豆子官方账号-人民艺术家2019-01-03 08:41
万元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在民间现端倪的事物,到八十年代,“万元户”这个概念已经人尽皆知了,无非就是土豪的代名词。不过,据我观察,人们对于万元户的理解偏差太大。总以为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百万元资产户,这是不对的。
我们以底层百姓的常见月入为基准进行计算,才能得出真正的膨胀率。同时应注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流的发达,原先很难买到的东西,或者很贵的东西,到现在很便宜,人人都买得起,并不影响当年万元户的身份和位置。
如在古代,一斤猪肉折合人民币50~100元,而养殖场、肉类加工厂和便捷的物流运输的出现,使得一斤猪肉只值十多元,就是一个例子。再如布匹,在工业化之前,一匹的价格非常昂贵,而机械织布后,布匹价格迅速降低。又如胰子,手工猪胰子、肥皂果,人工制作,费时费工,不便利,又贵。而工业化制作后的胰子(肥皂),利用化学合成,所费极少,操作简单,出产量十分大,价格因此低廉,可以迅速占领市场。无论是古代对比民国,还是六七十年代对比现在,道理都是一样的。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让依然很低的月入,可以买到更多东西,而非底层的月入变高了。为对付货物增加导致的通货紧缩,或者其他不可描述之原因,政府印发货币刺激经济(通货紧缩时钱币最值钱因此人们藏着钱不花),而这一过程,又反过头来切切实实地稀释百姓存款。
我们以底层维持温饱的月入来看这几十年来的货币膨胀,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结论。以1980年的一元钱,等于后来的n元钱,便可知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真实价值的多少。
于是,我们知道,80年代初的万元户,大略等于现在的“百万元户”,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可是一想,现在城镇中拥有百万元的家庭很多啊,就连县城里,家庭资产一百万不也很正常么?一套房子不就一百多万么?怎么就“稀奇”了呢?我村里就有好多万元户啊!是哪里错了么?
错大发了!
因为当年的万元户标准,通常是指年净入万元,而非全部存款万元。
也就是说,在2017年前后,只有年纯收入一百万,财产数千万(人民币)的家庭,才能与80年代初的“万元户”媲美。
可见,在那时候,年入一万元,是真的真的很牛逼。
而年入百万,在现在社会中也是很牛逼的,与当年的万元户荣耀程度等同。可被万人敬仰,算是人生的大赢家。
所以人们管它叫逼乎,说的是某个网站的万元户们,喜欢装年入百万。(当然不排除真有年入百万的,比如说那个谁)
这个表单还有一些有用的信息: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货膨胀(即钱变毛)最厉害的时期,一是1985年左右,一个是1993/94/95年,一个是2008年左右,民间资产、存款,的确迅速被稀释。**如处置不当,死守吃利,则存款的绝大部分,顷刻就化为乌有。譬如,如果你在八十年代攒了一千块,攒起来舍不得花,到最后它就会变成十块钱。如果你现在有十万块,存起来舍不得花,二三十年后,它就会变成一千块。
人民普遍的焦虑,造成各类钱宝型投资项目的猖狂。许多老头、老太太,还有存了几笔辛苦钱的人们,已经深刻体会到了钱币兑水对于自己一生血汗的稀释作用,于是想办法使自己的存款增值,作为某种抵抗和挣扎。但他们迎来的却只是绝望,不仅没增值,就连本钱都要没了。说明投资是有门槛的,是有风险的。说明在通货膨胀所维系的稳定中,总有少部分人得利,大部分人失利。
另一个有用的信息和已经广为认知的结论是:
2015年,你贷款买房,一月需还贷3000元,要还30年。到2020年,就大略等于一月还2300块,到2025年,就约等于一月还1200块。到2030年,就约等于一月还700块。到2045年前,每月就只合现在的200~500块了。
因此,专业人士和过来人总建议说:买房的话,依然是贷款划算。最低首付,最高贷款,贷款时间越长就越划算。
但需注意,这是在未来绝不会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而言,你自己可以根据这四十年的情况猜测人民币在未来会不会不膨胀。
研究历史数据是很有意思的,可以很明确地指导我们未来的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万元户,我们不应再问什么“历史有用吗”“数学有用吗”这么蠢的问题,而是应从显而易见的事件里,得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