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亦云什么再无大师之论,只能说明自己心盲眼瞎!_风闻
末那识-学以养识,以识统学。(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2019-01-03 09:35
按语:看到一篇文章被诅咒之年:大师之后再无大师_风闻社区,怒发冲冠,想扇他丫的,浏览了评论,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但遗憾之处在于只是针对文章为“民国”招魂的酸腐,而在现在到底有没有大师这件事上实际上是自己心里也没底。故贴上笔者一篇旧文(原发于微信公号“煅履堂薪火”),供大家讨论,或可作为一件趁手的批判的武器。
说什么民国多出大师,现在出不了或难以出大师,甚至说现在的中国没有大师,这些都成了老生常谈了,似乎不照这个逻辑发挥,你的脑子就是被洗脑了,要么进水了,要么就是文*革余*孽。说这种话的人,大多还是在各自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所谓专家、学者,受媒体追捧的大V,什么思想导师之类了。太多人想都不想的就信以为真了,然后人云亦云。
真的是这样吗?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我说说我的几点感想,供你参考。
一、公认的大师都是事后追认的
大师都是前代人。说民国出了不少大师,是因为民国已成了历史的记忆,隔代追思,学界公认某某某的学问做的好,于是奉为大师。
孔子在其生时,恐怕也不被认为是大师,顶多一学问做的还可以的老头,如同现在的权威专家。因为同时代的各方面学问的权威多的去了,儒墨道法,百家争鸣,谁服谁啊。只是后代追思,还是孔子的思想体系好用,于是奉孔子为尊,孔子就成了大师了。但随着历史的前进,魏晋时期老庄的思想被重新发掘,老庄也就成了大师。但,墨家虽然被边缘化了,但墨翟就不是大师吗,恐怕不能这么说吧。
同时代的人,某人被奉为权威、泰斗,当事人能受、敢受,但被奉为大师,恐怕当事人自己也不敢受吧。
所以,要知道当代有没有以及哪些人是大师,恐怕只有到我们孙子辈当事的那会儿才会有比较公允的说法了。
二、文人相轻,同代人尤甚
文人相轻,谁会服谁啊,凭什么奉你为大师啊,我觉得我不比你差啊。想想毛泽东,当初谁服他啊,遇到困难了,请他出山解困,问题缓解了,又把他给边缘化了,如是多次。如果不是革命斗争的血与火,有几人最终会服毛泽东啊,跟着他的思想走呢。写到这里想起一句话,“人类以痛苦为代价学会真理”。
前几天看电视,说毛泽东和萧子升,初,二人似乎差距不大,皆才华横溢,还一起做的农民运动考察。只是其后,二人激辩,谁也不能说服对方,于是分道扬镳。直到新中国成立,萧子升也还是认为自己比毛泽东不差,因为他自以为太熟悉毛泽东了。看到这里,我当时就想起一句话,“仆人眼中无英雄”。此之谓也!
前段时间,经济学界的“张林之辩”影响甚大,两人都是学界牛人,各自代表一派观点,但两人谁服谁啊。恐怕真要分出高低对错,还要等待历史的检验,等下一辈或下下一辈的学界去评说吧。
三、大师也是捧出来的,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副产品
大师之为大师,似乎是公推的,但实在的说,仍然是要捧才出得来的,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副产品(这里的意识形态取中性,意识形态就是“主意的主义”嘛)。
就以民国为例,似乎众星云集,大师辈出。但那多是国共两党意识形态斗争的副产品,国民党捧谁谁谁,自由派捧谁谁谁;共产党捧谁谁谁,左派捧谁谁谁;当然,共产党还有统战,中间派的谁谁谁也会捧一些。即使是思想开放、舆论自由的现在,意识形态不同的阵营捧的大师那还仍是不一样的。
捧,除了意识形态需要,靠派别发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力量,弟子。谁谁谁的弟子众多,谁谁谁以后的地位就相对高。因为弟子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捧祖师的嘛。没有弟子的王国维,虽说知道他的人不少,但真正去阅读他的著作、了解他的思想的有多少人,不多,因为没有弟子去大力宣教嘛。人民群众嘛,哪里热闹去哪里。
四、读者的自救:培养自己的“鉴赏力”
俗话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君必为高人。要说学习有捷径,那一定是“识高人、读好书”。谁是高人?这就考较你自己的“鉴赏力”了。
“鉴赏力”哪里来?说实话,我说不好。分享一点经验:
华罗庚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所以广泛阅读的笨功夫还是下足的。毛主席就是一生勤学苦读不倦,关于毛主席读书的故事可以去看陈晋的讲座。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说,美女是需要比较的。比较方得真知。
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提到过两原则:“去意识形态化”,“逻辑分析的起点要去历史事实的起点一致”。不明白的请看温老师的“八次危机”的讲座或其著作。
相信你的直觉,不要迷信逻辑。这需要了解一点哲学。复旦大学吴晓明老师说“批判就是‘澄清前提、划清界限’”,要以批判的立场去阅读,批判就要多做些“澄清前提、划清界限”的功夫。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说“逻辑的真理都是派生的、直觉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说句题外话,也是王老师说的,请对女生多一些敬重,女生的直觉相对于男生要高明一些。
最后,提醒一些辨别技巧:国内真的有自己学问的学者,国际会议或国外机构会出费用请他去演讲,靠国内出费用去混个出镜的大都是没出息的“抬轿子”者,所以查查这方面的资料,就会知道啥人在国际上受真正的尊重和承认;国际会议上的地位,如果是请做主题演讲(first speaker),那了不得了,如果只是末了发言,那就是个点缀,吃尘的;熟悉历史的、善做古今中外比较的,往往具有真知灼见。
五、我心中的大师
前文已说,当代是不会“出”大师的。但这不是说,当代没有具有大师级水准的学者。以下,谨根据我的鉴赏力(当然,你也可以不当回事),推荐几位这样的学者。
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
以我有限所见,还没有其他人从“多数人的现代化”如何搞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首先他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其次他的思考和功夫是扎实的,是用脚做学问的高贵的学者。如此推崇,是因为至少,我就是这多数人中的一个,而邓英淘,为我在思考,乃至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以经济学家的定位来说,我觉得除马克思外,无人可与邓英淘比肩,什么亚当斯密、凯恩斯,尤其什么哈耶克之流,其学说不过是“为了少数人的现代化”罢了。
王德峰:《哲学与民族的文化生命》。
以我浅陋之见,我觉得王德峰是“打通中、西、马”的“世界第一人”(或有其他人,但我还没发现)。
陈平:代谢增长理论。
与各国牛人真刀真枪干仗“打”出来的高手,从来不抬轿子,只提刁钻的问题。从来不鸟权威,只愿意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枪扫一大片诺奖经济学家及其理论。看看他在北大、清华做的讲座,二个字,透、爽!
温铁军:《八次危机》。
用脚做学问的学者,国外的贫民窟和游击区等险地都亲身调研,做了广泛而深入的古今中外的比较研究。他善于拔下妖精的“画皮”。
张文木:《人生沉思录》。
书斋学者中极其难得的功夫深的学者,做地缘政治的。张先生极其严谨,看看他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的标注和附注就知道他没有一句话是没有根据的瞎说的,他的文章总能给你一种不得不信服的气势。
余不尽叙,以后的文章中提到时再推荐。
(原文完)
跋
自己没有鉴赏力或不敢判定谁是大师及大师之成色几何的人,不过是人云亦云者!
我的判定即使不正确,那也是我自己的判定,乃是我自己的主张。这方面我非常欣赏眉山剑客陈平的豪言壮语:“理论和直觉矛盾时,相信你的直觉,大不了实在错了再改,这样才能做出突破和创新。”
有一句毛主席的批语送给人云亦云者: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芦苇,嘴尖皮厚腹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