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肉守住宅男的“昭和精神”——日本退出捕鲸条约的因果_风闻
马前卒-马前卒工作室官方账号-万丈高楼平地起,NB社区在这里2019-01-05 11:07
1****日本退群了!
日本宣布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将于明年7月重启商业捕鲸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12月26日报道,当天上午的日本政府例行记者会上,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正式宣布日本将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IWC),于明年7月重启商业捕鲸。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8_12_26_484656.shtml?s=sywglbt
日本此次退群的直接原因,是其重启商业捕鲸的申请又一次被多数IWC成员驳回,日本自民党政府据此判断难以在IWC下重启商业捕鲸活动,索性干脆退出。
然而,对日本捕鲸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多年以来一直以“调查科研”的名义在南极附近海域(也称为南冰洋)进行商业捕鲸活动,而日本在本国近海如和歌山等地捕杀海豚等小型鲸类的活动更是从未停止。
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海豚湾》详实地展现了日本九州岛和歌山太地町渔民捕猎海豚的活动,获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长片奖
事实上,在一个未爆发世界大战的地球上,作为经济大国和海洋大国的日本如果铁了心要进行捕鲸活动,国际社会也很难说会有什么强烈的意愿和实力对其进行有效的阻止。理论上,IWC在1982年就决定了暂停全球大洋商业捕鲸,日本即使退出了IWC,也只能在近海和专属经济区内进行商业捕鲸,还会因此失去原本的“科学调查捕鲸”份额,但显然不会有人相信,日本会服从这种毫无强制力的约束。
日本的“退群”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日本政府已经判定,IWC及其协定已经不值得给予哪怕是一点表面上的尊重,至少完全无法跟商业捕鲸给日本带来的利益相比。
几乎任何关于日本的社会现象和国家行为,都不难在中文网络上找到为之洗地的文字。就在日本退群的这几天,已经有人为日本的决定找出了很多理由:例如食用鲸肉是日本的饮食文化传统,世界鲸群资源数量已经恢复增长,过多的鲸会吃掉大量鱼虾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只要简单了解一下人类捕鲸的历史和国际捕鲸机制的变迁,就会发现这些理由大多根本站不住脚。
2****历史上的捕鲸业
虽然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有捕鲸活动,但以商业获利为目的的捕鲸产业,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十一世纪左右的西欧巴斯克湾区。
现代捕鲸技术出现前的捕鲸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巴斯克-格陵兰捕鲸时代和美式捕鲸时代。但两者都非常依赖于捕鲸手的个人战斗技巧。在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几百年当中,捕鲸的范围从北大西洋扩展到全球几乎所有海域,捕鲸船从帆船换成了蒸汽船,捕鲸叉由普通鱼叉(Common Harpoon)变成了爆裂鱼叉(Explosive Harpoon)。但基本的作业流程并没什么变化:捕鲸船锁定目标鲸鱼,追踪逼近后放下划桨小艇,然后就是捕鲸手们和巨鲸的短兵相接:他们向鲸鱼投掷捕鱼叉,和受伤的鲸鱼搏斗直到杀死鲸鱼或是鲸鱼因失血和疲乏而死。
普通鱼叉(上)和一种早期的爆裂鱼叉示意图(下),后者由英国人威廉·康格雷夫(William Congreve)发明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相当于在普通鱼叉上捆绑了一个碰撞触发的火箭推进器来增加威力。同一时期前后还有许多人发明了其他制式的爆裂鱼叉。
大多数种类的鲸生性温顺,遭到人类的捕杀时往往只会惊惶地逃窜和挣扎,但在鲸鱼庞大的身躯和力量面前,捕鲸手们仍然是在用自己性命做赌注厮杀。
“每一加仑鲸油里总有一点人血。”
——梅尔维尔《白鲸》
应该指出的是,早在现代捕鲸技术取代传统捕鲸业之前,全球鲸类的数量就已经因为人类的捕杀而大量减少了。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美式捕鲸时代的高峰时期,全球有近1000艘捕鲸船,其中美国捕鲸船就有700多艘,每年捕鲸近万头。推动这一切的,则是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爆发产生的对照明和机械润滑的大量需求——在石油工业兴起以前,鲸油是最好的制蜡烛和润滑油的材料,而当时欧洲和北美的沿岸鲸群已经近乎灭绝,捕鲸业的收成越来越依赖遥远而凶险莫测的南大洋。等到十九世纪下半叶石油工业兴起之后,传统捕鲸业的风险和效率无法与之抗衡,美式捕鲸时代也步入了尾声。
3****现代捕鲸业盛衰记
1864年,挪威人斯温德·福因(Svend Foyn)发明了捕鲸炮。可以把鱼叉像炮弹一样发射出去击中数十米米外的鲸鱼。捕鲸炮的发明标志着现代捕鲸业的开端,而把捕鲸炮安装在蒸汽动力的捕鲸船上,就是当代日本捕鲸船的前身。
斯温德·福因捕鲸炮所发射的鱼叉,有着类似雨伞伞骨一样的结构,后面拖着长长的绳索。尖端(也称为铦xiān头)可以装卸,内部填充炸药,射中鲸鱼以后,铦头在鲸体内炸裂,同时推动尖端铦爪在鲸体内伸开,鲸鱼即使没有被一击毙命,也会受到致命的伤害而且无法逃脱——鲸叉连着的捕鲸索的另一端,已经不是捕鲸手的小艇,而是几百吨的捕鲸船。从此捕鲸彻底失去了人鲸搏斗的意味,变成了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现代捕鲸技术的出现,提高的不仅仅是捕鲸活动的效率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原本因为石油工业而衰落的捕鲸业再次变得有利可图了。
近代以前的捕鲸业,主要以露脊鲸(上)和抹香鲸(中)等游速较慢、鲸脂含量较高的鲸种为猎捕目标。而蓝鲸(下)作为体型最大的鲸类,的游速快、力量大,而且体脂含量较低,死亡后往往可能沉入海底,甚至会把捕鲸小艇一道拖沉,但在现代捕鲸船出现后,蓝鲸也成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猎捕对象。可以说到了这时,全世界已经没有一片海域、一种鲸鱼是安全的了。
现代远洋捕鲸船队,由若干条捕鲸船(Catcher Boat)和一条做为母船的鲸工船(Factory Ship)组成,此外还可能再配备一到数艘运输船、补给船和探鲸船。一支远洋捕鲸船队,就是一条航行的产业链。
现代远洋捕鲸船一般为500~700吨,单甲板设计,中后机舱,中前甲板室,驾驶室顶设有捕鲸作业操舵室、捕鲸绞机遥控台、探鲸仪控制室,前桅顶上设瞭望台。甲板上装有电动捕鲸绞机和三头(或双头)拖鲸桩。舷墙板上开有双眼曳鲸孔。船首处设捕鲸炮台,炮台和驾驶室之间通常设有天桥。捕鲸炮台上装有鲸炮,大型捕鲸船鲸炮的口径为75或90毫米,炮身长1.30米;小型捕鲸船炮的口径在50毫米以下。炮身和炮鞍在炮座上可左右转动360°,上、下俯仰15°~45°,炮的有效射程为100米左右,一般在50~90米的距离内发炮。捕鲸船除了装备常用的航海仪器外,还装有探鱼仪、测向仪和追鲸航迹仪等。
为了追上游泳速度可达14节的鲸,捕鲸船必须具备强大的马力和航速,几百吨重的捕鲸船,主机功率都在2000千瓦以上,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制动性能。船体也比较瘦削,长宽比在5~6之间,以达到15~18节的航速。为了便于在复杂的海况下完成追踪、瞄准和猎杀,捕鲸船还需要良好的回转性和大倾角稳定性,以抵抗高速回转时的横倾。因此捕鲸船往往采用倾斜首柱,削去尾踵的设计,而且有较大的舭部升高和舭半径(船壳上连接船底和船侧间的弯曲部分),以减少船体的水下侧面积,并采用通常用在大型船只上的悬挂舵结构。同时为了保证在大浪中快速追鲸时的视野,捕鲸船的船首楼和甲板弦弧(特别是首柱处)都比较高。此外,捕鲸船船体外板需要加厚,以抵抗冰块的挤压、碰撞,和防止靠傍母船时外板损伤。
以上这么多术语可以跳过不看,总之反映到乘船体验就是一句话:**捕鲸船很晃,人坐的位置又很高,而且常有磕磕碰碰,待在上面并不舒服。**站在游泳馆的10米跳台上看着下面的游泳池已经会让很多人头晕目眩了,那么试想一下在差不多的高度(捕鲸船船首离水高度一般在6~8米)上摇晃颠簸,而且脚下还是咆哮翻腾的大海时的情景吧。虽然现代捕鲸业被讥诮为“当年捕鲸是木船铁人,今天捕鲸是铁船木人!”但相对于大多数现代职业来说,捕鲸仍然可以算得上是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之一。
重达数千乃至数万吨的鲸工船,是船队的指挥中心和鲸体加工处理的海上基地,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海上工厂”:强大的绞机把捕鲸船捕获的鲸鱼沿着滑道拖上甲板,鲸体在那里被专门工具分解,之后,鲸肉、骨头和鲸皮等再被分别送往船上的制罐头、鲸骨粉、鲸油的加工制造车间。
鲸鱼虽然是自然界所创造出的最为庞大的生物,但在这样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工业化队伍面前,仍然显得如此脆弱而渺小,转眼之间便消失得干干净净。
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现代捕鲸船,是1963年由上海求新造船厂建成并交付大连水产公司使用的“元龙号”。该船总长45.74米,型宽7.2米,型深3.9米,平均吃水3.1米,排水量468吨,主机功率882.6千瓦,航速14节,船上设有90毫米的捕鲸炮,有效射程100米。
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捕鲸船“元龙号”侧视图,可以看出其外形结构已经具备典型的现代捕鲸船特征。
1964年《中国水产》的报道——《元龙号捕鲸记》:
“元龙号”捕鲸船的宣传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年5月出版,作者张碧梧。1978年,“元龙号”停止作业。1981年,中国完全停止捕鲸。相比于捕到的几千吨鲸鱼油脂,“元龙号”对中国造船工业的意义可能更大。
有了现代工业技术的加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捕鲸的最高峰。老牌欧美捕鲸国纷纷重操旧业,后发工业国如苏联、日本也在这一时期加入捕鲸国家的行列。南大洋作为鲸鱼最后的避难所,眼看也要毁灭殆尽。IWC的前身——国际捕鲸统计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协调各捕鲸国的现实和长远利益而成立的。
1931年——也就是国际捕鲸统计局成立的次年,英国、挪威、冰岛等二十多个国家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会议通过并签署了《捕鲸管制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Whaling),对捕鲸船采取许可证制度,禁止捕杀当时已濒临灭绝的露脊鲸,同时出于人道方面的考虑,规定禁止捕杀幼鲸和伴有幼鲸的雌鲸(在此之前,先刺伤幼鲸,再借以诱捕不肯舍弃孩子的雌鲸是捕鲸人尤其是美国捕鲸人的常用伎俩)。该公约于 1935 年才正式生效,但由于诸如日本、苏联等彼时正在大力发展捕鲸业的国家则根本没有加入该公约,该公约的代表性和约束力都大打折扣。
1937 年5月,当时的主要捕鲸国在英国伦敦召开了国际捕鲸会议。会议通过了《捕鲸管理国际协定》(International Agreement for the Regulation of Whaling)。协定规定了诸如南极附近海域捕鲸季节从上一年十二月起至来年三月;南纬四十度以北地区不向捕鲸作业船发放许可;各捕鲸国要统计本国捕鲸业有关数据,并向国际捕鲸统计局汇报上述汇总的数据等等内容。但该协定未对陆基捕鲸站做任何约束,也没有从实质上限制各国的捕鲸船只的数量,这导致该协定最终未能对国际捕鲸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反而恶化了全球捕鲸活动的治理局面。1937 年至 1938 年的捕鲸季,南极捕鲸总量、鲸油产量再度高涨。
在这之后,二战的爆发总算极大地干扰了捕鲸业,给了鲸鱼们一个喘息之机,而战后的有关各国在也终于认识到了国际秩序和共识的重要性。1946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捕鲸大会上,与会各方签署了《国际捕鲸管制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Whaling)。两年后的1948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正式成立,国际社会对于捕鲸终于开始有了制度性的约束和管理。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一方面石油工业的不断进步,使得鲸类产品越来越可有可无,另一方面,环境和生态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非捕鲸国加入IWC,使得IWC从一个旨在限制滥捕,保护捕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组织,开始向一个以保护恢复鲸鱼种群资源为主的国际化组织转变。1982年,IWC通过决议暂停商业捕鲸。1986年,IWC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商业捕鲸被明令禁止。此后的几次会议,商业捕鲸禁令始终未被放开。
在2018年9月召开的IWC巴西峰会上,东道主提出了《佛罗里亚诺波利斯宣言》并获得通过,此提案不具有约束性,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口号:捕鲸已经不再是一项必要的经济活动,所以《国际捕鲸公约》今后的目的就是保护鲸,力求使全球鲸的的数量恢复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这意味着IWC的组织性质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1951年起就是IWC成员的日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退出IWC的。
20世纪以来人类捕鲸数量的变化 最后的曲线几乎是日本独力支撑
4****日本捕鲸 “后来居上”
日本原始捕鲸的历史不短。大规模、有组织的捕鲸记录最早则是出现在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的末期。浮世绘表现了日本传统的捕鲸方式:在近海浅滩中使用敷网和刺网缠络住鲸,然后再以大、小铦射杀。据推断,15世纪日本每年狩猎鲸鱼的数量大约是800头上下。
1837年,美国捕鲸船“莫里森号”试图在日本的横滨靠港补给,结果遭到日本军队的火力攻击,被迫撤退。这件事也成为后来1853年黑船事件的导火索,并最终导致了日本开国,成为日本近代史的肇端。
“那个曾经闭关自守的日本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好客的地方,那完全得归功于捕鲸船;因为捕鲸船已经驶到了它的大门口了。”
——梅尔维尔《白鲸》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西方的文明器物一起涌入日本的,还有现代捕鲸业的先进装备。实业家冈十郎引进了挪威捕鲸炮,大幅度提高了捕鲸效率,日本全国商业捕鲸团体随之竞相而起。开始远赴北冰洋、南冰洋猎鲸,日本每年的鲸鱼捕获量爆发性地增长到3000多头,成为世界上的捕鲸大国之一。
大多数日本“传统”其实是近现代的产物,比如“武士道精神”,再比如吃牛肉、吃拉面。日本人普遍地食用鲸鱼肉,其实并没有多长的历史。远洋捕鲸最有价值的产品主要是鲸油,而鲸鱼肉不便储存携带,渔民在初期都是把鲸鱼脂肪带回,鱼肉直接扔回大海的。但随着日本启动大陆政策,对外进行侵略战争,国内粮食生产吃紧,鲸鱼肉这才开始被作为军备物资回收,并逐渐成为国民肉食越来越重要的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当时实际执掌日本大权的麦克阿瑟下令放松对日本渔船的捕鲸限制,日本的捕鲸业也随着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巅峰——1957年-1962年,国民对鲸肉的实际依赖达到70%。期间每年约有24000多头鲸鱼被捕杀。鲸鱼肉为日本雪中送炭,成为很多在战后的40-60年代成长起来的日本人对肉食重要、甚至唯一的记忆。鲸鱼肉排、鲸鱼肉咖喱等走上日本家庭的餐桌,成为代替短缺的牛肉、猪肉的重要肉类,和日本人饮食生活中获取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1947年日本人食用动物蛋白总量的47%来自鲸肉,1964年仍高达23%。昭和时代的日本人,对于鲸肉的记忆,大概相当于中国70后-80后对罐头食品的记忆。
日本居民年人均肉供给量和鲸肉占比,数据来自《日本捕鲸·历史视野下的文化政治》。
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禁止商业捕鲸的条令开始生效后,许多捕鲸国放弃了商业捕鲸。然而就在全球商业捕鲸逐渐趋于零的时候,“科研捕鲸”量却连年猛增,成为国际捕鲸领域里一个新的棘手问题。即使在国际捕鲸委员会对“科研捕鲸”相关条款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之后,日本滥发“科研捕鲸”许可证,大行商业捕鲸之实的情况仍然极其严重,而且由于日本捕鲸以获取鲸肉为主要目的,反而使得日本的捕鲸在全球捕鲸业因石油工业的冲击而不可逆衰落的大背景下表现出了“后来居上”的趋势。
事实上,鲸鱼肉腥膻味很重,不宜鲜食,除了生活在北极圈,别无选择的因纽特人,以及像日本这样因为历史原因极端缺乏肉食的民族,极少有人将鲸鱼肉当成美食。随着日本的经济复苏,进口肉类增加,鲸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也应声而降。
然而,昭和年代(1926-1979),前半段是向整个太平洋的军事扩张史,后半段是日本成为地球第二经济大国的辉煌顶峰。这几十年的味觉记忆,哪怕靠着卖情怀,鲸肉在今天的日本市场仍然会有一席之地。丢掉了鲸肉,很多老派的日本人会认为丢掉了日本最值得记忆的历史。
凭借这种记忆情怀:以“日本鲸类研究所”、“共同船舶株式会社”为代表的日本捕鲸业者,早已和作为日本政府机构的水产厅之间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而自民党在日本政坛的长期一党独大,加上日本政治和行业内部特有的代际传承性,又使得这根利益链条几十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
其实,在昭和年代的后期,日本人已经逐渐放弃了鲸肉消费。但七十年代,日本政府下令将鲸肉引入公立学校作为学生午餐,来扩大鲸肉消费,把鲸肉饮食习惯又“续命”几十年。昭和天皇死掉后,日本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通过保住捕鲸业来保住就业和情怀就更加成为日本政治精英们的共识了。日本的民间和社会虽然始终有反对商业捕鲸的声音,近年来更有逐渐扩大与国际社会的呼声合流的趋势,但鉴于昭和一代依然主导日本政治,指望日本国内对于捕鲸问题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短期内肯定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日本的“退群”,也反映了日本政府对冷战后国际秩序正日渐松动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摆脱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共识的“束缚”,有利于为日本争取更大的利益。
日本其实并非当今世界唯一仍在从事捕鲸活动并引来口诛笔伐的国家,不过和日本有关的话题更容易引来国人的关注和口水也是事实。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每一个出现在这张图里的国家,都意味着不仅从事着血腥的屠戮,而且背后也都有着大同小异的权力勾结和肮脏交易,都是在损害人类在保护鲸类,保护自然方面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共识。
日本坚持捕鲸活动,而国内也始终未形成压倒性反对舆论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仍然普遍存在于日本国民当中的“满怀不忿的下位者”心态:日本并非造成今日鲸鱼数量锐减,大量鲸种濒危的元凶,却要遵守传统海权国家制定的禁止捕鲸的规定,为所谓的保护恢复鲸类资源买单。
然而,国际社会禁止捕鲸的共识,正是在大多数并没有在捕鲸时代获利的国家的推动下达成的。错过大航海时代的中国,也在80年代果断放弃了商业捕鲸。人均GDP近4万美元的日本如此执着于几千头鲸鱼,最合适的理由还是怀念昭和年代,怀念日本两次接近世界巅峰的成就。眼下日本老龄化、少子化严重,主导政治和经济的主体人口还是昭和一代。日本自发停止捕鲸行动,恐怕要等到昭和日本人死光——虽然平成年代都都要结束了。
当今世界唯一在役的鲸工船,重8145吨的“日新丸”号,隶属于“共同船舶株式会社”
“日新丸”船队的4条捕鲸子船之一“勇心丸”
5****海上大战将近
日本宣布退出国际捕鲸条约,全球只有一个组织立刻发表了欢迎言论:
反捕鲸协会就日本退出国际捕鲸协会表示“欢迎”
“共同社”12月27日消息,反捕鲸组织“海洋守护者协会”26日就日本政府通报退出IWC一事发表声明称,由于日本退出IWC后就无法在南极海域实施“科研”捕鲸,因此组织对此表示欢迎,因为这意味着抗议活动的目的已经达成。
海洋守护者协会是是美国的一个以专门保护鲸鱼、鲨鱼、海狮、海豹等海洋动物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该组织平时参与保护海洋野生生物的常规抗议与直接行动。其中的直接行动包括凿沉停泊在港湾中的商业性渔船,对港口中的或海上的船只破坏和“投掷臭弹”,非暴力登上海中的捕鲸船,还有没收和毁坏海洋中的流网。
该组织创始人保罗·沃森(Paul Watson)在声明中表示:“既然作为合法产业的捕鲸已经结束,那么之后只剩下处理海盗(该组织将非法捕鲸船称为海盗船)了”。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8_12_27_484837.shtml?s=sygdkx
现年68岁的“海洋守护者协会”创始人保罗·沃森,因日本等国的要求,沃森正在被国际刑警组织(ICPO)通缉
“日新丸”捕鲸船队和“海洋守护者协会”的反捕鲸船之前的战斗
简而言之,海洋守护者协会今后要用更加直接和激烈的行动来对抗没有了“科研”光环护体的日本捕鲸船队。水炮、撞角、接舷冷兵器战斗……这些几百年前的海战要素即将在捕鲸区域复兴。在卫星转播技术和无人机拍摄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这些环保战士的每一次出击,都必然赢得整个互联网的欢呼。
而我们在观摩海战之余,也不妨扪心自问一下:
虽然人类凭借文明与技术取得了对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单方面压倒优势,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人类就可以为了满足私欲而对其他生命为所欲为?
人类自己的未来又会被这样的肆无忌惮引向何方?
除了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是否还应该有一些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东西?
在精致的野蛮人和粗糙的文明人之间,我们究竟会更偏向哪一边?
(作者:Harry 1986)
谢谢各位阅读本文,马前卒工作室将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