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登月”幕后,又一画面让国人振奋!网友:这才应是热搜第一_风闻
剑啸易水寒-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2019-01-05 10:14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
嫦娥四号成功登月的背后,年轻的面孔让人振奋!
这些年轻人!让中国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昨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中国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除了被广泛传播的画面外,还有这一幕也引发热议:让中国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年轻面孔↓↓↓
戳视频,看看“嫦娥四号”背后最可爱的中国航天人,视频不长,但每一秒都让人振奋↓↓↓
视频来源:人民视频
网友:年轻面孔很多,最令我开心和欣慰
视频中,年轻面孔很多,有网友表示,这“才是最令我感到开心和欣慰的”,“感觉很振奋”。
还有网友认为: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这才是我们追的偶像!
网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一起加油!
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调侃起了他们的发量…哈哈哈哈
在中国,“黑发浓密”早已不是新鲜事
早在2016年,中国的飞控中心“黑发浓密”的一幕就已引发国外媒体的关注。
2016年,环球时报翻译的日本《日经商业》杂志的一篇文章称,2016年 11月3日,中国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随后,微博出现4张照片。其中两张显示的是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时飞控中心的情景,另外两张分别显示的是当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和长征五号发射时飞控中心的情况。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2003年的时候,飞控中心大多是老技术人员。但当年这两次发射在飞控中心工作的大多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
日媒还称,中国采取一鼓作气开发长征五号、六号和七号的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之前长征二号、三号和四号火箭开发速度并不快的情况来推测,2000年以后的新一代长征火箭的开发新启用了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其中很多是“80后”。
另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2016年的报道,在长征五号研制生产的过程中,不乏80后、甚至90后的身影,这些年轻的中国航天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和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一起,支撑起中国航天的未来。
甚至一些年轻人,刚刚走出校门,就进入到长征五号的工作中。火箭装配特级技师崔蕴是位“不折不扣”的老师傅,很多年轻的装配工比他孩子的年龄还小。
“他们都是年轻的,我们车间的(平均年龄)以后才26岁多。”
崔蕴向记者说起,之前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清澜港卸船过程的经历,让他觉得,这些年轻的航天人在关键场合,是拉得出去,能打得赢的:
“火箭运到清澜港卸船的过程中,突然一块乌云来了,那雨就跟倒的式的。所有天津公司57车间总装车间的这些孩子在现场所有扶着产品的没有一个往后推一步,或者松开一下没有一个,全都是扶着产品,扶着箱子,眼睛看着车,或者上面拽着绳子,没有一个人往后退一步,我当时是挺感动,也看出来这个队伍可以说是作风上是行了。”
“长五”发射的主要配套单位之一、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晶体元器件团队中,“80后”是中坚力量,占了团队人数的一多半。三位“90后”更是认真不输老同志,用一天的时间对近2000只产品进行了封口,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封装工作。
当时,“长征五号”型号总指挥王珏说,和一些国家白发苍苍的航天队伍相比,国外同行非常羡慕中国航天的人才队伍。
“咱们的航天的人才队伍,是外国同行非常羡慕的,俄罗斯就不说了,我们接触的俄罗斯同行都是白发苍苍的,美国的平均年龄比咱们大的多,一听我们这个团队,现在长五的团队,整个的现在的实验队的平均年龄32点几,不到33岁。”
延伸阅读
西昌指挥控制中心90后团队****保障“嫦娥姑娘”登月第一步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随着01号指挥员喊出发射口令,摁下发射按钮。火箭腾空而起。
10多秒后,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控制大厅,一连串通报声响起: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光学跟踪正常、西昌飞行正常。这几句话的背后意义重大——“嫦娥姑娘”飞天登月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这一步的背后,是西昌指挥控制中心100多位技术人员对四方而来的各种数据整合分析后作出的精准判断。
记者了解到,这个群体中,90后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西昌指挥控制中心的年轻技术团队
2018年12月7日晚上10点,距离发射还有4个多小时,高洋已经开始为火箭起飞后的测控作准备。他和各位同事反复确认各套设备系统是否运行正常,数据是否能高速率传输,各路监控画面是否能实时显示……事实上,他们从今年8月份就开始为这次任务做准备,到当天,光全系统合练就组织了好几次,每一道流程、每一项任务大家都已经烂熟于心。
西昌指挥控制中心副主任王晟告诉记者,西昌测控岗位担负的责任重大。从火箭离地开始,到探测器与火箭分离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是整个探月发射过程最危险的一段。从地面一直飞行到数百公里的高空,火箭的速度、高度,以及外部环境气压、气温等,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都会对火箭的飞行状态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火箭每一秒钟的飞行状态,及时作出判断和测控操作。”王晟说。
作为“后台”测控指挥员,高洋任务就是从下属11个岗位的同事那里获取光学、雷达、遥测设备实时传回的火箭飞行数据,及时往指挥控制大厅通报。我们听到的各路正常通报声音,就来自于这个28岁小伙子的信息传递。
发射前夕,高洋正在忙碌
“嫦娥姑娘”成功抵达地月转移轨道,这群年轻人圆满交出了整个探月测控的第一棒,“和其他航天工程一样,测控也是‘万人一杆枪’,大家一起努力才能保障整个探月的成功,我们交棒后,其他测控单位会一路跟下去,直到嫦娥姑娘在月宫里彻底安顿下来。”高洋笑道。
向中国航天人致敬!
为这些年轻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