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三季人”太多,我们要学会心平气和!_风闻
一然-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2019-01-05 10:31
曾经有段时间痴迷于庄子,当时读到其《秋水》篇中的“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肤浅的认为不需要和那些无知的人多费口舌,现在觉得这句话不是在说那些人无知,是在告诉我们不需要我们不需要因为一时的口舌之争而让自己变得糊涂。
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你是谁啊 ”?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
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的假的,对我们都非常有用,跟一个夏天的虫讲什么冰呢?如果非要讲的话,那就是干糊涂事了。这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见人不说人话,那不就是鬼话连篇吗?万一有一天真的碰到鬼的话,不讲鬼话又怎么沟通呢?这绝对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随机应变,会用的人就可以多活几年。
有时候,我会被某些误会和不理解而气的失去判断力失去理智,也会渐渐的疏远那些有意或者无疑攻击我的人,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非常生气,现在不会了,我心里边会这样想:这些不讲理的人都是“三季人”,他们理解不了我所经历过的一切,所以他们不能理解,不知者无罪。任何事情当我情绪不稳定想发脾气的时候,这样想想,我就会心平气和很多。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他们讲话的声音就越大,以后不管在哪里,只要看到凡是那个声音最大的人,就是不懂的人,要是懂得话就不需要拿音量来证明自己!
碰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你就会想到他是“三季人”,如果你不“说谎”让他一着,势必无休止地争吵下去,你会耽误不起那个闲工夫,把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毫无意义地浪费掉。
想对那些三季人说的是:永远不要随意的去评价定义一个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都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什么。
最后,庄子《秋水》片段,共勉。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