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的爱,是舍身取义的壮烈,是生死分离的相依_风闻
新文天天有-2019-01-06 09:38
战士的爱,是舍身取义的壮烈,是生死分离的相依
文/家奴
主人公宋立华是一名山西新军野战医院的护理员,19岁那年经介绍认识了八路军21团某营教导员王锡九同志。共同的信念使他们在简短的几次见面后就结为了夫妻。他们结婚8年,在一起生活的日子累计不超过两个月。他从扛枪入伍到为解放古交而壮烈牺牲,十多年没有回老家看望过父母。“等抗战胜利后一起回老家看望父母”是他们夫妻每次短暂见面的约定。在丈夫牺牲之后漫长的50个春秋里,宋立华先后六次从四川千里迢迢来山西古交寻找丈夫遗骨。
用广播剧《战火中的约定》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叫王灵仙,曾长期在文化单位任职。著有散文集《一路风景》,《灵魂的语丝》、《灵魂的联盟》等。此剧作为太原市文艺作品重点扶持项目,在许多广播中栏目的“国庆特别节目”中连续播出。而此剧的创作起因,却是在作者瞻仰革命英烈纪念馆时,被一个耀眼的、别致的花环吸引。这个花环十分特殊,有普通锅盖那么大,用数不清的彩色绒线精心编制。
作者经过询问,得知是烈士当年的新娘宋立华千里迢迢从成都送来的,当时已经年近80,于是,作者立即给老人去信,表达了她想把他们的革命爱情故事写成文章,教育后人的意思。稍后老人回信说:“1985年我为山西新军史料办公室写过材料,一个是回忆王锡九烈士的,另一个是写我的成长过程的,现在没什么新东西讲了,我已快八十岁了,不要宣传我们了。”
老人一席话,让我们的内心生出许多感动,她是多么的无私,不愿过分突出自己,默默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当年的诺言,这样的诚信和坚持,令我们敬佩,也值得后人学习,比起那些明星的绯闻,和其朝秦暮楚的言行,老人的爱情是何其的伟大。
1997年4月,“古交解放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进行,作者去到烈士陵园,来到王锡九烈士遗像前,忽然感觉身旁有人抽泣,回头一看,是一位满头银丝的老者,手里捧着纯白色绒线花环,她一时想到纪念馆橱窗里陈列的花环,马上说道:“宋老,我是给您写信的记者。”老人叫一声小王记者,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哭出声来。之后,作者进行了此剧的创作。
她说,这真的不是花前月下的山盟与浪漫。这份短相守而后魂里梦里心心念念的爱情,时间冲不淡,风霜驱不散,岁月愈久远,思念愈深长。我有一吐心中敬仰、崇敬之情的舒畅,也有春天流汗秋天收的喜悦与完成一件事的轻松。也算是我献给宋立华与王锡九烈士的一枚橄榄枝。在为他们相约一世的爱情感动之余,为更多的老一辈革命者崇高的革命理想与牺牲精神所折服。
网友说,一个多小时的音乐广播剧巜战火中的约定》听完了,王锡九和宋丽华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凄美爱情故事深深震撼了我的心,几次控制不住自己泪流满面。这是个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爱情故事。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物质高度文明的时代急需一批像《战火中的约定》这样的精神食粮来慰寂我们的心灵!感谢著名编剧王灵仙以及所有为此剧付出心血的演职人员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大餐!
有人讲,这对情侣在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在作家的笔下描写的如临其境,既体现了革命军人热爱祖国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又欧歌爱和被爱的真谛。我们都生长在和平年代,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是否记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那些拋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他们舍弃了自已的一切,爱情.家庭甚至年轻的生命!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应该扪心叩问,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得起那些早去的先烈吗?我们怎样做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怎样做才能给祖国母亲添彩增光?
有专业人士认为,此剧的艺术特点是宋立华的演播年龄跨度大,情绪起伏变化大,演播者情绪始终饱满,表达到位,极大地增强了该剧的可听性。旁白演播庄重自然,状态积极,为全剧增色不少。后期合成,包括音乐选配基本达到剧情需要,算是常规动作。编剧主题明确,故事完整,但不足之处是,结构上过于依懒于旁白解说,人物台词也流于说教,生活化、真实性稍缺。总的来说,是一部好的广播剧作品,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是为冲击“五个一工程”奖而创作的。
有听众说,《战火中的约定》写的好。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托,充满歌颂英雄,歌颂战火中的爱情,充满正能量的广播剧,与最近上演的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幸福快乐的年代,巜战火中的约定》把我们带到了战争情感里,眼泪无数次的流,感谢作者王灵仙编写广播剧,
对于剧中的主人公,有读者说,剧中男女主人公为了民族大义,舍弃自己的爱情;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离弃自己的小家;为了苦难民众的翻身解放,放弃回家探望亲人的约定。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战争年代中的典范,是当代人学习的榜样。我看到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实现自己的桌高理想而奋斗。他们是干千万万个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缩影,作看亲身接触了故事中立人公的原型人物,故事有血有肉,十分感染人,我为此点赞。
作者十分的有才气,是一位让我们倍感崇敬的作家,古人一直崇尚读史,写诗,习字,并把它们列为修身养性的三件必做之事,反而把读小说看做不入流的事情,一些文人,也以写小说而感到自形惭秽,那些写出伟大的文学巨著的文人,终是在这样的认知下,隐去了自己的姓名,从而令后人对之一次次的考证。但反观作者此剧,可以讲,这是一部史了,一部英雄史,她与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后人知道了什么是两心相守,什么是海誓山盟,什么是坚贞不渝。比起那些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比起那些低俗庸俗的情色小说,这样的剧,堪称力作。感谢作家给我们写出了这样优秀的作品,希望她能够继续耕耘,为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的历史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