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王不懂人心:一个与现实政治逻辑完全相反的评价_风闻
吃石锅拌饭的阿锐-2019-01-06 08:45
一提起fate系列,就不能不提起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即传说中的亚瑟王。而一提起亚瑟王,就不得不提起亚瑟王不懂人心这个老梗。在fate的初期设定中,亚瑟王为了不列颠南征北战,呕心沥血,但却被自己的骑士特里斯坦和保护的人民评价为不懂人心
而在fate zero中,这一点更是被亚历山大借题发挥,讽刺亚瑟王不过是一个完全丧失自我,因人民的寄托而承担起王者职责的小女孩罢了。在高中时,我也觉得亚历山大的评价很中肯,但是在大学学习了政治学的相关知识后,才发现这样的评价与现实完全不符,看似有理,实则胡搅蛮缠
亚瑟王最后的悲剧绝不是因为亚瑟王不懂人心,而恰恰是她还没有将不懂人心做绝,正是这尚存的一丝温情导致了后来悲惨的结局
一、亚瑟王不懂人心
在fate的设定中,通过旁人的口吻转述了亚瑟王生前的故事。他们说:亚瑟王虽然保卫了不列颠,但行为却变得愈发冷酷无情。为了筹集军费,就必须征用村庄的补给,收取重税,很多村民因此家破人亡;为了赢得最后的战争,就必须选择在关键时刻牺牲少数,成就多数;她有效率的歼灭敌军,却愈发显得冷酷,没有人情味。她有效率的杀死敌人,在抉择时毫不犹豫的选择多数,因为他相信每压榨一个村庄整军经武就能换来守护十个村庄的战果。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亚瑟王与卫宫切嗣其实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他们都有着正义的目标,也都相信为了最终的目标可以暂时牺牲当下的利益。换句话说,除了fate zero中的设定偏离较大外。亚瑟王,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她和切嗣一样,都对人民的利益和当下的形势进行精密的计算,在抉择中,她和切嗣一样,总会选择数值更大的那一方。亚瑟王相信,她已经尽可能的拯救了不列颠,已经尽可能的做出了最符合人民利益的选择。
但是,在分析卫宫切嗣和功利主义哲学时,我们也提到了功利主义的副作用,长期对人命、国家利益等重要的事物进行功利性的计算,必将导致自己的非人格化倾向。换句话说,变得冷酷无情、不懂人心乃是一种必然。这个设定的问题不在于不懂人心这个结果,而在于旁人的评价。
如果我们但凡了解一些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统治者的非人格化即不懂人心其实正是人民真正的所需。人民之所以需要王者和政府,就是出于对绝对公正、公共利益这种非人格化的需要,对于亚瑟王这种将非人格化做到近乎极致的统治者,他的子民是绝无可能有半点不满的。
二、“不懂人心”是成功统治者的必备
b站up主阿卡林嫁给我吧,对于亚瑟王不懂人心有一个完美的评价,那就是不是亚瑟王不懂人心,而是亚瑟王不能懂人心。作为一个责任心极强的王者,要想满足整个王国的公共利益,就必须做出最为理性的判断,如果判断中含有个人情感,就无法使决策完全的正确,完全的利于国家。
而完全理性和摒弃多余的个人情感,恰恰是几千年来民众对于王者的核心要求。对于国家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的看法是在自然状态下,人民滥用自己的自然权利从而导致个人利益无法保证,出于共同的利益,人民自觉或不自觉的让渡出一部分权力,从而形成了国家。国家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集体利益的实现。
(无论是卢梭还是马克思,都强调了国家的公共属性,就算再为自私的统治者,只要他想维持统治,就不得不在公众面前显露自己公心的一面)
而在马克思的定义中,国家则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但是马克思也提到,统治者虽然实则是为了阶级统治,但他必须以代表公众利益的面目出现。可见,无论是温和一些的卢梭还是愤青一些的马克思,都认同统治者作为国家的代表,必须以代表公众利益的面目出现。不管这个统治者是亚瑟王这样目的单纯的明君还是实行暴政、欺骗人民的独裁者,他们都必须表现出自己没有私情,绝对公正的一面,换句话说,装也要装的不懂人心。
在历史上,统治者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们总是尽力剔除自己身上人格化的因素,从而符合民众的期望(装也要装出来)。中国古代的皇帝将自己称为天子,并且不允许草民直视自己。他居住于深宫之中,连冠冕都带有珠帘遮挡脸部,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感、威严感。百姓相信公正,而只有没有人情的神才能施展公正的裁决。中世纪西欧的君权神授也是同理。
(人人都知道希拉里是个投机的政客,但人人却都原意配合希拉里完成她亲民的演出,社会必须要有不懂人心的存在)
直至今日,人民对于统治者的期望依旧没有变化,在欧美,屁民可以随便浏览huangse网站而不受管束非议,但是议员克鲁兹刚给huangpian点了个赞,就被口诛笔伐,视为败类。大家同时也明白,政客对自己嬉皮笑脸并非其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只是装出来的假象,但人民依然原意与其配合,将戏一起演下去。人们对于企业老板任用自己的亲人为高管并无看法,却对领导的任人唯亲十分忌惮。在人民眼中,统治者就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普通人那些合理的行为,放在政治人物身上,就会不被接受。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皆是如此
可见,无论是亚瑟王这样真正为人民好的明君,还是那些自私的君主,他们只要想维持统治,达成意愿,都必须表现的“不懂人心”。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在考虑公共利益,至少,你的表现的绝对公正、不近人情、大公无私
因此,亚瑟王的不懂人心,在现实中,不但不会被群众口诛笔伐,反而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拥护。在生死存亡之时,妇人之仁只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唯有冷酷的功利主义才能换得国家的存续。当时的不列颠形势极度危险,人民的忍耐力只会更高而不是更差,想想二战中统治者干了多少牺牲少数成就大局的事,但人民可因此表现出了半点反抗?
三、伊斯坎达尔的话才是有问题的
依照现实中的历史,亚瑟王的不懂人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恰恰是,伊斯坎达尔的那番言论。即王就是要将自己的私欲展示的淋漓尽致,唯有这样才能让人民产生我应为王的欲望,这样,国家才能强大。只要但凡了解一些历史,就会这句话错的十分离谱
(亚历山大一死,他的帝国就四分五裂,大帝或许是个成功的征服者,却是个极为失败的统治者。)
历史上将私欲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君主,死的都非常惨,上至桀纣,再到隋炀帝,罗马的尼禄,他们都是想干啥就干啥,完全任自己的性子胡来,而最后,他们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不仅是私欲,人情味较重的统治者也难逃厄运,他们要么导致了王朝的衰落,要么上了断头台。明英宗朱祁镇和南唐后主李煜都是富有人情味的好人,但是却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尼古拉二世和路易十六都是温和有礼、优柔寡断之人,却被人民亲手送进了地狱。
就算刨去历史,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真像大帝说的那样,将私欲展示到极致。那么请问,你真能容忍一个骄奢淫欲,情绪极度不稳定,任性胡来的君王吗?而这样的君王,由于太过像凡人,人民就不会有畏惧感,其统治必然是不稳固的。大帝自己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伊斯坎达尔的话完全是歪理,就算统治者真的很贪婪,也不可能主动像群众显现出来,公然显示私欲的统治者死的都很惨)
大帝虽然生前征服了广大区域,但一死帝国就分崩离析,因为大帝虽然进行了征服,却没有建立任何秩序。甚至就算大帝自己的权威,也没有那么牢靠,比如在征服巴比伦后,亚历山大娶了当地的波斯女子并穿上了波斯服饰。这时立即有手下质疑其统治合法性,认为其数典忘祖,不配做马其顿人的王,最后,大帝靠掷矛击杀此人的方式才暂时平息了动乱。可见,如果你不为自己树立一个宛若神明,绝对公正的角色,就只能依靠暴力维持统治,而你终有衰老的一天,那时统治该如何维持?大帝,说到底,只是个出色的征服者,而非统治者
既然亚瑟王做的没错,为何结局依然如此悲惨?
亚瑟王之所以会导致那样的结局,不是因为她不懂人心,而恰恰是她还不够不懂人心,那一丝残存的温情彻底毁掉了她的事业(中二点说就是:狠又狠不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