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纪(一):究竟是谁杀了上将华雄?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4662-2019-01-07 07:47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循环往复,却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三国战纪
话说东汉末年,刘氏后继无强,桓、灵二帝任人摆布蛊惑,以至外戚干政、宦官弄权,结党营私,祸乱朝纲,政令日非。高祖之荣耀、光武之基业毁于庙堂之下,分崩离析、荡然无存。天示异象,灾祸并起,民不聊生,人心思乱。
此时巨鹿有张氏三兄弟,自称得道,受高人点拨,代天宣化,普救世人,手执救世神书**《太平要术》,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于是兄弟三人组起了黄巾军,揭竿而起,大汉江山眼看着岌岌可危。
各路诸侯厉兵秣马, 内有乱世之人以勤王救汉之名镇压黄巾起义,实则觊觎未央宝座。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循环往复,却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东汉的统治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动荡,为平息叛乱,各地方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东汉名存实亡……至此,才引出了一段军阀割据,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三国战纪”这个板块,**就是为了让大家以上帝视角来零距离的观看这动乱时代里,一场场紧张刺激,精彩纷呈,充满热血和激情的大小战役。为大家讲述当年的一场场战役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以及,这片曾经的战场今天发展的怎么样。
三国战纪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跋扈,欺君霸政,**天下人皆欲除之后快。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后,奔逃回乡招集义兵,并发勤王檄文于天下诸侯,同伐董卓。天下“十八路”诸侯纷纷起兵响应,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同扶社稷”。
话说这日,联军驶与虎牢关下,华雄先后斩杀数名联军将领,令联军畏惧。这才引出了“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欲知详情,且听我慢慢道来。
**少帝昭宁元年,董卓占据洛阳,将何进、何苗等人的部队并入帐下,**同时买通丁原部将吕布杀死丁原,又兼并了丁原的部众,于是兵势转盛(董卓进京之初只有步骑三千多人)。九月,董卓两次大会群臣,讨论废立之事,大儒卢植公开反对,在蔡鬯等人的劝阻下,董卓虽没有杀掉他,但卢植也因此遭到罢免。
**董卓最终还是废掉了少帝刘辨,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改昭宁年号为永汉。后来董卓毒杀了何太后****以及废帝刘辨。**由于董卓进京,洛阳周围大军驻扎,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董卓还废掉了五铢钱,铸小钱,取洛阳和长安的铜人、飞廉、铜马等,鼓炉化铸,造成了通货膨胀。
董卓生性残暴专横,朝野上下对其不满的声浪越发高涨,许多人从洛阳逃了出去,其中包括:曹操,袁绍,袁术等是当世英杰。东郡太守桥瑁假托京师三公写了一封伪造信,移书各州郡,内称: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桥瑁这封伪造的信,成了关东众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的导火线。原本畏惧董卓,同时监视袁绍的冀州牧韩馥采纳了治中从事刘子慧的意见,写信给袁绍,谴责董卓的残暴,支持袁绍发兵。在桥瑁的檄文发出之后,山东各州郡纷纷起兵响应,至初平元年正月,正式起兵的有兖州、冀州、豫州、青州以及司州的河内郡等地。这个时候,黄河以北包括冀州和河内郡,讨伐董卓的核心人物是袁绍,兖州方面则是曹操。
董卓
义军向西集结兵力,袁绍和河内太守王匡屯兵黄河北岸的河内郡,冀州刺史韩馥负责供应其军粮;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骁骑校尉曹操屯兵黄河南岸的酸枣;豫州 刺史孔伷集结在颍川;青州刺史焦和本来已经率军过河,打算到河内与袁少军汇合,但是却因为黄巾军入境而被拖住。
徐州的广陵太守张超,荆州的长沙太守孙坚等人,因为路途比较远,在之后也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行列。张超随后进驻酸枣。孙坚率军进入中原以后,杀死南阳太守张咨,后将军袁术于是占据南阳参加讨董。山东诸郡突然反叛,令董卓大为惊恐,他一面调集军队进行战争总动员,一面打算给自己安排后路,也就是迁都长安。
话说这日,联军驶与虎牢关下,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引兵出关,到联军寨前大骂联军搦战。联军先后派遣骁将俞涉与上将潘凤,皆被华雄所杀。联军众将领大失颜面。正在这时,关羽自荐,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回中军,关羽提着华雄的首级。出战之前为他准备的壮行酒还是温的。
**“温酒斩华雄”这场战斗,**无论是对关羽还是对这次战争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关羽而言,这是他一生英雄的战斗历史的开端,在这以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区区县令手下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马弓手;从这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声名大振。就这次战争的意义而言,他为这支讨董联军赢得了第一个胜利,鼓舞了联军的士气,大大打击了董卓的气焰,为联军进入汜水关、大破虎牢关打开了胜利之门。
关羽
“温酒斩华雄”此役情节因为极其令人热血沸腾而被后人所铭记,关公的伟大形象也第一次在世人的面前崭露头角。而真实的历史并非像小说那样精彩纷呈,因为“温酒斩华雄”这一典故实属后人杜撰,而真正在联军真前斩杀大将华雄的确另有其人。此人便是三国时期另一位名将孙坚(字文台)。
据史书记载: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当时公孙瓒还在幽州,并没有前来会合。刘备这时还没有依附公孙瓒,怎么会随公孙瓒前来呢?原来刘备鞭打督邮,弃官亡命之后,不久就赶上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丘毅到丹阳募兵,刘备一小伙人和他同行,在下邳遇到黄巾军,力战有功,刘备被任命为下密丞,后来又做了高唐尉,又升任高唐县令。为黄巾军所破,去投靠中郎将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刘备任别部司马的时间,**《三国志》没有记载,《资治通鉴》和元人郝经的《续后汉书》都编排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十月,是在关东州郡结盟将近两年以后。从当时的情势来看,这还是较为符合实际的。**所以在初平元年(公元190)的年初,在各州郡起兵讨董卓的时候,刘备在下密为县丞,或在高唐为县尉、县令,并没有在洛阳外围的前线上,关羽是不会在那里斩华雄的。
斩华雄之事,史书上确有记载,但**斩华雄的并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孙坚原为长沙太守,封乌程侯。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孙坚也起了兵,从湖南北上,到鲁阳与袁术会师。当时屯兵于洛阳外围的诸军惧怕董卓,又想保存实力,都不敢进军,只是置酒高会,持观望态度。只有曹操、孙坚和河内太守王匡与董卓的军队交过战。孙坚在梁县之东受到董卓的将领徐荣的攻击,与数十骑突围而出,后面追兵甚急。孙坚的头上系着毛织的红色发巾,怕被敌人认出,便把发巾摘下来交给亲信的裨将祖茂,祖茂系上发巾,敌骑以为是孙坚,便争着去追祖茂,孙坚得以从另外的方向逃脱了。祖茂跑到一块坟地,急忙下马,把红发巾系在一根柱子上,潜伏在草中。敌兵来到,包围了这个地方,走到近前方知是柱子,只好扫兴而去。
《资治通鉴》
《演义》也写了这件事,追赶孙坚和祖茂的董卓的将领不是华雄,而且华雄还斩了祖茂,这显然与史实不符。按照史书所载,华雄的出场是在下一个战役------阳人战役,而且就在这个战役中被斩了。当时孙坚收集散卒,进屯梁县之西的阳人。董卓派遣大将胡轸、吕布、华雄等攻打孙坚。吕布与胡轸不和,而胡轸是主帅,吕布竟故意捣乱,使军中自相惊恐,士卒散乱,孙坚率军追击,胡轸和吕布、华雄等败走,孙坚正是在此役麾兵斩了华雄。
看了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能够明晰实事,名将孙坚在阳人战役中的威猛表现毫不逊色,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关公虎牢关阵前“温酒斩华雄”的“英勇事迹”。
那么,**“虎牢关”与“阳人”**今时今日究竟地处何处呢,当地是否还依然流传着三国时期的故事呢,承载了丰厚历史的地方在今时今日究竟发展如何呢?
**“虎牢关”,三国时期隶属于“司隶州”,治所当时的洛阳。**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虎牢关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虎牢关
“虎牢关”名字的由来,《穆天子传》-
卷五(截取):辛丑塞(戒不如,故进为塞也),至于台,乃大暑除,天子居于台以听天下之(因以避暑),远方□之数而众从之,是以选扐(音勒),乃载之神人□之能数也(有道数也),乃左右望之(占候也)。天子乐之(爱其术也),命为□而时□焉□其名曰□公去乘人□犹□有虎在乎葭中(葭草)。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请生搏虎,必全之,乃生搏虎而献之(《诗》所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此之谓也)。天子命之为柙(柙,槛也。《论语》曰“虎兕出于柙”),而畜之东虢,是曰虎牢(因以名其地也。今荥阳成皋县是)。(原文截取中包含“□”为原著出土时的破损之处,小编也不知道写的啥。贾平凹的《废都》就沿袭了这种写法,只不过在书中所描写的那啥片段才集中用了这种特殊符号,记得曾有人评论说,喵了个咪的,老子想看的就是这些被标点符号代替的内容)《穆天子传》一书原本出自春秋时期魏襄王的墓冢。此书作为随葬品与魏襄王一同入土后86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并将天下典籍付之一炬。即下文中提及的“燔书”。汲者,战国时魏地也。案所得《纪年》,盖魏惠成王子,令王之冢也,于《世本》,盖襄王也。案《史记·六国年表》,自令王二十一年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燔书之岁,八十六年。及至太康二年初得此书,凡五百七十九年。)
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荥阳是象棋的故里、郑氏(郑氏源自姬氏)的祖地。**历史上,荥阳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社会贤达和仁人志士,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郑虔、晚唐诗人李商隐都出生于荥阳,宋代的王博文。荥阳市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冬桃、金银花、石榴、柿子等农作物。河阴石榴在古代那可曾经是宫廷贡品,久负盛名;万山的冬桃特别好吃,盛名享誉中州;荥阳柿子做成的柿饼以质软糖多,驰名中外,柿霜糖入药和食用都非常棒,每年都会有大批柿饼出口到日本。
《穆天子传》
**三国时期的“阳人”,今为河南省汝州市。汝州是汝瓷之都、曲剧的故乡;河南省省直管县级市。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嵩山,南依伏牛,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汝州市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四市交界地带,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自古就是辐射周边县(市)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商品集散地;境内的千年古刹风穴寺是河南四大名寺之一;“万古神汤”温泉,汉唐“九帝三后”都曾经来这里沐浴;汝瓷、汝石、汝贴并称为汝州“三宝”,久负盛名。汝州从古至今便人杰地灵,为仰韶、龙山、裴李岗的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收录于《诗经》的《汝坟》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汝州历代为郡州治所,东周为王畿之地。秦置梁县,属三川郡,隋设汝州,明成化六年升为直隶州。汝州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汉代位居宰相的韩安国、唐代诗人刘希夷、明代官至兵部左侍郎的滕昭及世界食疗学鼻祖——**孟诜、民国初期的国务总理赵秉钧,抗日名将戴民权(国军中将)及当代文艺届名人黎辛、鲁慕迅、鲁慕迅、张绍文、徐慎等都出自汝州。汉代名相姚崇曾在汝州长大,苏轼、苏辙曾在汝州做官和生活。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曾经在汝州讲学,汝州的学子留下了“如沐春风”的千古佳话。在这里孟诜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食疗学专著——《食疗本草》。李白、杜甫、孟郊、刘禹锡、孟浩然、欧阳修、黄庭坚、祖咏等文学大家都曾为汝州这片土地留下了后人传颂、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相信大家通过阅读三国战纪这个版块的内容,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借古看今。可以说荥阳市和汝州市(曾经的“虎牢关”和“阳人”)都是物质文化遗产厚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的好地方。(版权所有,请勿抄袭)
****@影史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历史、科技、影视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