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贫寒”的她,直到考上名校才知道自己是个富二代_风闻
栩先生-栩先生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栩先生(superMr_xu)2019-01-07 08:23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01
我高中时有个“传奇学姐”。
学姐大概大我们三届的样子,我进校的时候,她刚刚毕业。
不仅成绩好到爆炸,还写的一首好文章,作文经常被全校传看,所以很有名。
有名到,我还没进校就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
那时候我刚考进城里的省重点,带我们的班主任之前正好带她们那一届。
刚开学不久,就给我们讲了学姐的传奇故事。
学姐的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非常辛苦。
家里吃穿都紧巴巴的,经常到了开学,父母还要到处借钱给她凑学费。
父母从小就教育她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不要像他们那样没什么文化,只能四处打工。
当然,学姐打小也很懂事,品学兼优。
她那么努力,就是为了以后能找个好的工作,让父母不要那么辛苦。
从中学开始,学姐就被父母送到了外县(学姐不是我们县的)读寄宿,一家人难得团聚。
一直到高考结束。
真相终于大白。
学姐的父母确实是在外地,但不是打工。
而是当!大!老!板!
手底下握着好几个煤矿。
按照班主任的说法,那时她们家的资产应该就是千万级了。
因为害怕子女在小地方自甘堕落,她的父母装穷装了那么多年,滴水不漏。
这件事当年听说后,曾给我很大触动,我在日记本里写下了当时的疑问:如果挣了钱却不用,那么努力挣钱的意义又在哪?
也因为日记本的存在,才让我在想起这个十多年前的故事时,有了佐证。
说说最后的结果吧。
学姐不负众望,当年高考就考进了人大。
写这个回答的时候,我专门去百度搜了一下她的名字。
居然一搜就搜到了。
最近的一条是在2012年左右,她作为XX学博士发的论文。
另外还搜到了一本书,研究了下,应该是她的博士论文。
应该算是实现了她父母的理想吧。
02
这是我在知乎“你所知道的有钱人的生活是怎样的?”问题下,写的一个回答。
但我如果只写到这里,那也不过是讲了一个离奇故事而已。
我关注的是,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更多、更深的东西。
在知乎上,这个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居然没有多少人质疑是否真实。
反而有很多人在回复里说,其实自己也曾幻想过天天苦读苦熬,然后突然有一天父母告诉说:其实,你是个富二代。
在那个回答下,有个人回复了一句话:“这是上学的时候经常幻想的事情”,居然有四千多人点了赞,点赞数都快超过原回答了。
还有人调侃说“我本科都毕业了爸妈还没宣布他们真正的身份……好着急”“长大了,我发现我们家是真的穷”。
更没想到的是,这个我不带任何感情、完全白描记录的事,居然引起了巨大争议。
有人觉得这样的父母很赞,为了子女成才忍辱负重,宁愿自己也不享受。
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样做非常不好,表面上看起来是子女成才了,可小时候因生活拮据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即使长大后宽裕了也无法消除。
其中一个回复写道:这****也是那个学姐争气,不然看了所谓的富养女儿啥的或者被物质论洗脑,指不定要怎么裸贷呢。
我忽然就想到了,去年大火的“XXX限制了想象力”。
03
对一个孩子而言,他的父母,他的原生家庭,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他所能看到的全部世界。
这个世界的大小和层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观点和想法。
就像当年农村长大的我,群山对我而言就是全部。
一直到读中学考到县里,才走出大山。而之后走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开地图”。
世界那么丰富多彩,但我却要花上几十年的功夫才能慢慢看到。
从这个角度看,学姐的父母就像是刻意地向她隐瞒了真相。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因为目睹了老家很多暴发户的小孩儿不学无术、坐吃山空的“反面教材”。
为了避免因为家里突然发迹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他们应该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抉择和思考。
但受限于他们的文化水平,最后只能用这种极其粗糙低效的方式来解决。
故意隐藏起家里的真实情况,刻意为孩子打造一种在他们看来“更利于成长”的环境。
只不过,我们都知道,虽然他们这样做看起来有点“处心积虑”甚至“惨无人道”,但这样充满惊喜的好事从来都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情况是,父母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刻意地为他们屏蔽掉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真相。
现在,第一批八零后基本上应该都已为人父人母,第一批九零后也将面临升级。
我不知道关注我的人里,有多少是宝妈、奶爸,但我们都将会面临同一个问题:
到底是蒙上孩子的双眼告诉他,这个世界很美好?还是让他早早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着许多残酷的真相?
04
我想到很久前在《青年文摘》里看到的心灵鸡汤。
大致是说,那些鉴别假币的人,银行每天就让他们数真钱,这样等到有一天摸到假币的时候,一下子就能发现问题。
作者用这个“似是而非”的故事来说明,只要每天让孩子接触好的,孩子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坏的。
只可惜,这种心灵鸡汤犯了所有心灵鸡汤都会犯的错误——经不起逻辑推敲。
这样的类比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真币和假币有唯一的界限,要么真、要么假,不存在又真又假的钱。
但这个世界不是,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坏,你的立场、观点、目的和手段,都会影响对一件事的判断。
比如,对小孩子而言,让他们看情色的东西肯定是不好的,但如果有一天他不小心看到父母在OOXX呢?
你该如何告诉他OOXX是好还是坏呢?
在知乎的相关问题里,有很多人提到幼时撞见父母做爱,父母却什么也不解释,甚至加以呵斥,因此留下了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小男孩子问他妈妈孩子是怎样来的。
这个问题,对绝大多数父母而言都是“经典难题”;也正是拜这个问题所赐,许多孩子成了垃圾桶边捡来的孤儿。
而卢梭提供了另一个回答,书里的妈妈对孩子说:“小孩儿是女人从肚子里把他生出来的,生的时候肚子痛得几乎把命都丢了”。
卢梭认为这个回答很好,因为它告诉的是一个生孩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妈妈在 “孩子是怎么来的” 后面立即跟上了 “痛苦”,这像一层遮挡,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力。所以它既给予了孩子一个肯定的回答,又不会挑逗他的想象。
卢梭认为性启蒙应尽量延迟,就是不给他们以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
当然绝不能为了延缓而对孩子瞎说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诉孩子,也应该用简短的话语、没有犹豫的口气告诉他,而绝不可带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来。
05
这,才是真正正确的教育之道。
孩子对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在这件事情上,你可以使用自己的“能力”,决定让孩子能知道什么、看到什么。
但千万别忘了,你教育孩子用什么样的观点、态度去看待世界,才是更应该去修炼的“能力”。
某种程度上讲,他怎样去看世界,世界就对他呈现出怎样的真相。
花满楼是整个古龙小说里第一暖男,他是个盲人,却对世界充满了感情。
他曾经说过:
“你有没有听过雪花飘落在屋顶上的声音?你能不能感受到花蕾在春风中美妙绽放时那种美妙的生命力?你知不知道秋风中常常夹杂着从远方传来的木叶清香?只要你肯去领略,就会发现人生本是多么可爱,每个季节里都有很多足以让你忘记所有烦恼的赏心乐趣。”
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但他用心感受的世界同样美好。
他的话和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描述的一样美好:
在树林中穿行一个小时,却没有看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用双手亲切地抚摸一株桦树光滑的外皮,或者一株松树粗糙不平的树皮。我感觉到一朵花的可爱而柔润的肌理,发现它那不平常的卷曲。我非常喜欢让小溪凉爽的流水从我张开的手指缝隙间急促地淌过……四季的盛景是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演不完的戏剧,它的情节从我指尖一幕幕滑过。
世界的真相不需要刻意地隐瞒或者发掘。
你存在,你生活,他就在那里。
而生活在于感受。感受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回到文章开始时,学姐的故事。
我们的父母受限于他们那一辈的观念和识见,在抚养孩子的事情上,绝大多数都只能在教育和生活上任选其一。
能提供好生活的,很多给不了好的家庭教育。而是希望一切用钱搞定,最好就像充值Q币一样,花的钱越多,孩子越成才。
很多家里教育孩子非常严苛,但又因为经济条件,无法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与父辈们不同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在给孩子好生活的同时,给孩子好的教育。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选择。
我们有信心、有底气、也应该有能力去教育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就像古典说的:
如果一个家长,相信未来是善良的,那么他就教孩子们,去打开可能性,去创造可能,去尝试更多,去体验精彩;但如果一个家长相信未来是灰暗的,就会教孩子保护自己,开始死读书,熬过那些考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一个平庸的人。
所以,与其蒙上孩子的眼睛,精心为他打造一个“楚门的世界”。
不如花时间去引导他认识这个世界的美好。
因为总有一天,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他自己打破了边界,发现了他自以为的“真相”。
唯一的是,那时的你,已经无法再影响他了。
永远要相信,比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改变世界的动机。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4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
最新热文:
长按一键关注“栩先生”
可以在菜单栏可以直接读
我的更多全网热文
和关于毛主席的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