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恩来留日谈起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4024-2019-01-08 09:23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今天写出来这个也算是晚了一天了,北京温度下降的厉害,手脚一直冰凉,也就觉得该应景的让当年的酸气燃烧起来,温暖一下今日。
去年的今天,想想也是在日本的最后一周,和两个好友骑上自行车在关西大地肆意狂奔,京都是个三面环山的半盆地,我们从东山穿越整个京都城,来到了被称为“岚山”的京都西山。
100年前的今天,周恩来作为赴日留学生,正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今筑波大学)的考场上准备着属于自己的入学考试,一年前他壮志满满的来到这个东方岛国,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不酬蹈海亦英雄。”
然而此时的周恩来的情况却非常神奇。
“现预备日文,无大困难,所难者懒病时发,不肯向书堆里求快乐,是为病耳。官费考试在明夏,届时背城之战,十有九必败,缘来此日文程度一年,用功者可保考入,若弟优游性成,诚难有把握矣。”
2015年,我坐的飞机降落在关西国际机场,从我登上飞机的一刻起,却并没有两年多来预想的那种兴奋,而是不断拷问三个哲♂学的不得了的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tm为什么坐在这里?”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中已不复那个时代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的尖锐矛盾,或明或暗的东西穿插其中塑造出更难以捉摸的人生。我们或许早已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那个时代,因为大学时候的一个执念,从自我感动的追爱变成了早已忘记动机为何的一次旅途。
毫无意外,周恩来因为语言水平的不过关落榜考试,此时的周恩来已不仅仅是落榜的问题,更是在日本这个本就充斥着热血和空无的国家中的迷茫和彷徨。周恩来更加不愿出门,倦怠学习,甚至在遍地寺院的日本陷入了无为无不为的状态,希望看看古文,等待着他那个梦想中的世界大同。
比起毛泽东这种实干家,周恩来对理论的追求更有一种强迫症的味道。像我这样的人,虽不说对世界真理有啥渴求,但是却也是在对未来的一片迷茫中,陷入对遇到的每一个碎片的执着中,彻夜不眠。
我孤身前往正在修建的奈良药师寺,对着东塔,长跪不起,血色夕阳洒满一塔一金堂。
在鸭川的两岸红叶中,向着北方的大文字山走去,回到住所中,打开计算机,在这个网站上敲打着那些或是思考、或是加工、或是拼凑的字符。
无论怎么说,这里确实改变了一些我的什么。儿时对于这世界纷繁文明、国家的热爱,对于丝绸之路驼铃和远洋孤帆的热爱,让我越来越感觉在这个新规则还未定型的时代,我可能是可以做些什么的。
曾难倒周恩来的语言问题,会不会是世界大同的另外一把钥匙呢?
“昨、前两日试验失败,心中难堪异常,负友负我,自暴自弃!不胜悲矣!”
周恩来的第二次尝试,有一次因为语言成绩不理想而告终,然而一个从中国传过去的新兴杂志《新青年》,却让身在异国的周如获至宝,他开始和里面的每一个作者进行者思想的碰撞,在古刹的钟声中,迎来东方的鱼肚白。
第二次试验失败的周,却和一年前的自己截然不同了吧。
求学无望的周恩来,却轻松的来到了京都的西山,做着对这个国家最后的告别。我们一路骑行,终于在岚山脚下、桂川边,看见了那个“周恩来总理题诗处”。
“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雨中岚山》周恩来
伙伴在岚山上等待日出,我却不知为何和一个枯萎的小树较上了劲,这树虽死,但是却极难折断。他们看着癫狂的我手脚并用,最终用一块石头折断了小树,却只见到一丝光正从东方升起。
那天也正是蒙蒙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