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华尔街兴衰史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4027-2019-01-08 09:20
作者:假秦川人铁马 来源:财经早餐(Femorning)
前天小雪,晚上走在魔都湿冷的街道,铁马被一碗陕西油泼面暖了肚肠。
面馆老板是个陕西人,饭罢他也快收摊了,一起聊天时我说:你这也算半个出来打拼的秦商啊!
老板说:“撒秦商不秦商,饿们陕西滴秦商几百年前可能就来上海咧,当然,一百年前他们又没咧,现在大家都是混口饭吃。”
翻翻历史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就像面馆说的老板说的,当年的十大商帮里,陕西商帮竟然在现代的存在感微乎其微。
例如,目前作为西北五省经济龙头,陕西的上市企业仅有50家,市值过百亿的也仅有11家:
图片来源:中商情报网
陕西的企业家也在富豪排行榜上不见踪影,当年风光的“西北华尔街之狼”都哪去了?
今天,就说说曾经“西北华尔街之狼”的故事吧。
之前的几篇文章我们知道了古代的十大商帮中,晋商、徽商、潮商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
还是这张十大商帮的图,你可能还要看好几次
其实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这十大各商帮特点不同,北方善义,南方善商;北方厚重,南方灵活;北方重古典,南方更现代。
其中有这样一支商帮,集南北之长,汇南北之才,当然,也就赚南北之钱粮啦,那就是陕商。
茶马生意
在明代时,各大商帮已经初步形成,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搭起伙来做生意,人们便把他们合称为西商或是山陕商帮。
据资料记载,山陕商帮在明代时势力很大,因为他们从朝廷的盐业特许中获得了大量利润。不过钱多生变,他们内部分化,陕西盐商与山西盐商自此分道扬镳。
最终陕西盐商开始在四川独立发展,在康定一带开始做“茶马盐”生意,民间称为“蹚古道”。也这条路也是他们做生意把南北汇合起来的关键。
当时的政府为了安抚边疆,在陕西实行被视为基本国策的“茶马交易”政策,将陕西茶区所产的茶叶贩运到甘肃、青海等地。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基本上是陕西商人踩出来的。茶马生意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也为陕西商帮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腔《张连卖布》中有一段唱词是这样的:
先把那渭南县当铺坐下,西安府开盐店咱当东家。兰州城京货铺招牌悬挂,西口外金刚钻发上几车。穿皮袄套褐衫骑驴压马,烧黄酒猪羊肉美味有加。
……
银子多使不了这该怎咋?寻几个好伙计四路访查。幸喜得四路里粮食涨价,百十名走粟行银赚万八。
这段唱词里记载着,当陕商手里有了一定的资本,他们由行商变为坐商,由坐商而进一步做强做大开始异地扩张。
除了起家的食盐、茶叶,还涉及布匹、药材、烟草、酿酒、木材和典当业。最终,陕商将手掌覆盖在了这八大产业领域之上。
西北华尔街之狼
这八大产业海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金融业的发展作为货币流通的基础。
当年每月28日为走标之期,各地庄口将新疆、西藏、宁夏等地的货款汇押兰州,再统一由兰州分雇镖局押运至陕西的泾阳、三原,再销往全国各地。
当时大宗商品批发业务多采取赊销方式(就像是现在的应付账款),这就使全国集散地泾阳、三原也成为票据流动的基地,进而形成了西北金融汇划的中心。
每年划汇各地的银两常在两千至三千万两之巨,为避免“失镖”。经营异地汇兑的票号、钱店和经营同地借贷的典当、钱庄多集中在泾阳、三原,形成古代银行扎堆经营的局面,这就是西北华尔街的雏形。
当年的“西北华尔街之狼”有多狠,有个例子可以佐证:
据说在陕西渭南的贺家洼有一个贺家,掌控着西北各地有300多家典当行和70多家钱庄,鼎盛时,当家人贺士英一句话就能影响西北银钱市场利率。
想想,一个地区的市场利率掌控在一个人手中,是十分可怕的。
另外,铁马还在一些史料里发现,陕商创造了一系列有着现代意义的“类企业制度”,这先进性让我怀疑他们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一帮人。
例如陕商创造的“万金账”:
在缺乏资本的情况下,陕人合伙筹措资本,将各家投资人的股份、分红和认债等都明文造册。
账册为布皮纸心,包装精美,长期锁在柜中保存,逢退股、纠纷、买卖时取出,名为“万金账”。
堪称中国最早的合伙股份制,甚至可以说这是“上市企业”的雏形啊!
再比如他们创造的“东西制”:
由于陕西商人主要从事大规模的贩运批发贸易,又实行产、供、销一体化资本运作模式,分号遍布全国各地,投资人往往人力有限,鞭长莫及。
所以他们开始实行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经营制度,即“东西制”。
投资人为东家,也叫财东,只投资,不干预经营。由财东组成“神仙会”聘任掌柜负责经营,这妥妥的就是现在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啊。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悉听掌柜调度,财东不得干预,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这其实就是王石在万科创立的著名管理理论,两权分离制度的初步形态。
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觉得没什么,但是在古代看重“家财”的大环境下,这无异于陕商的一项创举。
又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商帮
孙俪在2017年底担任女主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其实就是清末陕商的一个缩影。
电视剧里有个细节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就是周莹种田、卖茯茶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出,一直到了周莹那个时代(19世纪末),农业、茶业仍是她经营的主业,可见她并没有跳脱老祖宗的商业模式。
当然这也是秦商自身的局限性所致,因为秦商大多农人出身,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你肯干,自然能积攒财富。
但19世纪末,西方已经历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已有了大幅改进,这些农人出身的商贾,在机器代替人力、工业文明代替农工手工作坊的时候,仍拘泥于传统商业经营,以至于丧失了最佳的转型时期。
而且,和晋商一样,一些传统的秦商集团依然没有摆脱以农守财思维模式,在取得利润后并没有积极的扩大经营,而是选择了买田、修宅子。
相反,同一时期,浙商、闽商的做法却不尽相同,他们广修书院、学堂、医院等公共福利性事业,试图以儒商之风相互提振、彼此扶持,形成了既商且儒的商业群体。
与此同时,审时度势的商人们还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之路。如,宁波商人一方面主动采纳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将传统的钱庄业转型为近代银行业等。
或许是出于迎合受众的缘故,电视剧对周莹的形象做了美化,把或有或无的事(传)迹(说)都作了极其正面的解读,以突出周莹的大女主形象。
剧中的周莹后期选择去上海做生意,还十分乐意采纳外国人的建议。所有人也在看完电视剧后都称赞周莹把吴家的生意推向极盛,甚至还是当时的“陕商之光”。
但是没人知道在真正的周莹之后,吴家及其背后的陕商直接从神坛跌落。
历史上真正的周莹 画像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再见也不会说。
这句话我相信你已经看烦了,但是还有多少人依旧在重蹈着“时代抛弃你”的覆辙而不自知呢?
参考资料:部分资料引自《陕西商帮:中国资格最老商帮为何最早衰落?》——最爱历史(id:solove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