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晚清:过一回县官瘾_风闻
中国国家历史-《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号2019-01-08 07:48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以小人物看大时代。
1895年12月,你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乡下一个大家族里,祖父有一千五百亩地,家里吃饭有二三十人。
在当时河南农村,算个中上等人家。
你们家是书香门第,祖父能诗文,伯父叔父都是秀才,父亲在你三岁的时候进京赶考,高中戊戌科进士。
这样,你父亲就完美实现了读书的愿望:学而优则仕。
这一年,是光绪二十四年。
父亲成为进士以后,以知县任用,要分发到省里去。
按清朝旧制,新科进士分到哪一省,由吏部抽签决定。但如果“捐官”,也就是给朝廷捐一笔钱,就可以“指省”(自选)到哪个省去。
你们家乡紧邻湖北,当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施行新政轰轰烈烈。于是,你父亲“指省”到湖北候缺,等哪个县官出现空缺,按先后顺序去补缺。
候缺的人,如果再出一笔钱,就可以插队,叫“遇缺先”,先于别人去任职。
你父亲一边候缺,一边帮助武昌府知府梁鼎芬办洋务。这一候,就是九年。
1907年,你父亲“得缺”,担任崇阳县令。
个中缘由,张之洞奉召进京,担任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湖北官场职务挪一个,动一串。
湖广总督由原布政使(藩台)代理 ,藩台由按察使(臬台)递补。
藩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分管财政、民政的副省长,臬台大约相当于省政法委书记。
梁鼎芬代理藩台,对你父亲有所了解。遇见空缺,就给了你父亲。
好,你现在正式成为县太爷的少爷了。
县官上任
晚清的县衙门,县令是唯一责任人。新官上任,衙门里的一切都要自己置办。
为了赴任,你父亲在武昌购买家具陈设、招募执政班底。准备妥当后,你们分两船向崇阳进发。
重要随从跟船走,其他人自己到崇阳报到。
船从武昌鲇鱼套港出发,走了一天到金口。第二天转入长江支流。三天后,到达汀泗桥,改陆路。
崇阳县里迎接的人与你们汇合。
你父亲坐轿先行,你母亲和你们兄妹第二天分坐两乘轿子走。走了一天,到达崇阳城外。
城里抬了大轿来接。你母亲坐了大轿,你们坐两乘小轿,仪仗摆开行进。
到得城门,只听“咚咚咚”三声炮响,迎进城去。到临时安置的公馆,又是“咚咚咚”三声礼炮。
一个月后,衙门布置完毕,全副仪仗把你们接进县衙。
县官的仪仗,供县官本人和夫人用,县官的母亲老太太也可以用,但老太爷不能用。
老太太来县衙,可以全副仪仗迎接进去。老太爷来,只能自己悄悄走进去。这叫“母以子贵”。
县衙格局
衙门大门上挂竖匾“崇阳县”,表示以上临下。
进了大门就是县衙的第二重门:仪门。仪门一般不开,只在重大活动开启,平时走仪门两旁的侧门。
县令上任时到仪门止步,整理官服后走仪门步入大堂。你进县衙当然是走侧门。
大堂前面两侧各有一排房子,这是县衙办公地方。
东边三房相当于吏、户、礼职能,西边三房兵、刑、工职能。里面办事的人叫“书办”,不是官,属于吏。
吏,类似于职业文官,不由朝廷任命。县令,属于官。
大堂正中,有一座暖阁,中间摆放一套桌椅,县令在这里办公。
暖阁上边三个大字:“清慎勤”。源于明太祖,清朝继续沿用。
暖阁前面有两个高脚架子,一个放黄布卷,里面是敕,也就是朝廷的任命书。另一个放着黄布包着的盒子,里面是印。
这两样东西,县官升堂时候要摆出来,以示皇权。
大堂后面是宅门,为县官私宅。宅门进去,是二堂,后面还有三堂。西边是花厅,县官会客场所。尽头有个套间,叫签押房,县官办公地方。
花厅后面,隔一个院子,就是上房。是你母亲和你们兄妹的住房。
东边院子里有厨房和其他房屋。
整个县衙格局,就是故宫的缩微版,都是皇权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
衙门人员
衙门人员首先是县官一家人。
县官幕僚叫师爷,一共三位。
刑钱师爷,主管捐税和官司。有的县分设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刑钱师爷地位很高,薪水最多,县官也要尊称其“老夫子”。
书启师爷,负责官牍文书。
教读师爷,负责教授你们兄妹读书。
三个师爷,彼此间互相看不起。刑钱师爷和书启师爷认为自己是老爷的先生,教读师爷是少爷小姐的先生。
师爷不能跟衙门外的人接触,跟衙门内的人也接触很少,各自带着家属住在单独的院子里。
各类差遣十几人,仆人佣人杂役等,总共有三四十人。这些人都是新任县官招募,县官走,他们也走。真是一朝君子一朝臣。
厨房由老板负责,专给衙门人员包饭。
官僚收入
你父亲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年薪、养廉银、陋规。
清朝对官员采取低薪俸政策,知县年薪只有45两银子。靠年薪是没法生活的。
养廉银。养廉银来自火耗,就是征收正赋时的损失,因为年薪太低,县官们普遍征收10%左右的火耗,朝廷后来默认,称作养廉银。
养廉银各地不同,湖北各县约600两——1700两。①
崇阳是个小县,姑且看作是600两。
这个钱,是用来维持县衙运转和贴补县官收入不足的。所以,你父亲采取的办法是利益均沾,自己只拿四五两银子,其他的分给大家。
仅有年薪和养廉银,还是不够。这就产生了各种陋规。
一是粮食浮收。征收各种税赋时候多征少交,完成朝廷田赋、漕粮等上交以后,余粮都归县衙。
二是银钱浮收。清朝币制混乱,实行银铜复本位制。朝廷征收按银子计算,民间流通铜钱。白银价格浮动带动银钱兑换不同。 你父亲在武昌时,一两银子值七八百铜钱。到崇阳后,一两银子值一千二三百铜钱。 朝廷固定按每两银子折合铜钱两串(2000文)计算,县衙收税赋收的是铜钱。 县衙在市面上用铜钱购买银两上交。其中差额归县衙所有。
很明显,银子升值,就得用更多的铜钱换银两上交,县衙收入减少。
其他的敛财手段,巧取豪夺、贪污腐败类的暂且不表。
县衙的僚属收入都由你父亲定下标准后,用红纸张榜在二堂上,公开透明。
僚属也有陋规。别人求他们办事,自然不会空手,这个收入该他们拿。
县衙几十人的工资,全部由县官负责。当然,全部出自崇阳百姓的税赋上交。
一般情况下,县官除开各种开支后,个人节余并不多。
县官工作
知县职责,按《清朝通典》《职官十二》,掌“一县之政令,平赋役,听治讼,兴教化,厉风俗,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皆躬亲厥职而勤理之。”
实际上,你父亲的主要精力用在三件事上:收赋税,走关系,断诉讼。
收赋税这些事光靠县衙的人手肯定不够,大量社会管理职责由乡绅承担。
“老七房中之三房富者,轮为乡间绅士。上通官府,下管附近乡里赋税、差役等事。” ②
走关系就是迎来送往。县衙礼房常送来报告,上面总是写着,某月某日是个什么日子,大老爷应该穿什么衣服,到什么地方,行什么礼。
皇权时代,礼就是秩序,就是统治,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断诉讼,县里各类矛盾都会求县官老爷裁决。
状子送到衙门后,由专人送到老爷的桌上。县官看后,拿出象牙图章盖上,转给刑钱师爷。
让人想不到的是:县官图章上刻的字竟然是“实事求是”。
刑钱师爷把拟批意见写在纸条上送回。县官阅后,如果同意,就传下去。
县官升堂,百姓可以在两旁观看。你有时候跑到大堂父亲椅子后面看审案。
案子审完,县官就用朱笔写个“堂谕”(判决书)。
一次,一起三角恋的案子审完,你父亲写的堂谕说:
呜呼!玷白壁以多瑕,厉实阶离魂倩女;棼朱丝而不治,罪应坐月下老人。所有两造不合之处,俱各免议。此谕。
你父亲开明的处置深得百姓赞赏,富有文采的堂谕一县传诵。
真正坐堂审案子不多,老百姓不喜欢诉讼。大量的精力要放在调解民间纠纷上,类似于现在的接待上访吧。
还有一次,有百姓为族产济困不公投诉到县署,告族中富人把持族中专门用于抚恤的“义庄”钱粮,贫苦族人得不到救济,要求换人管理“义庄”。
你父亲审慎对待上访双方。了解原告是不是成心敲竹杠,所告的事能不能双方和解,让双方回乡协商。
这样处理很智慧。乡村管理依赖乡绅,已经形成一套机制,有矛盾应该尽量让他们自行化解。如果不可调和,再由县里解决。
经过几个来回,双方仍然各不相让,你父亲不厌其烦。
你父亲对双方秉性有了了解后,先招原告到县衙私聊,商量出妥协方案。
次日,你父亲召双方再次协商,略带责备的口吻说:“同族久讼不决,此大不宜”。建议:其一,义庄仍由富户们管理。其二,管理人换大家信得过的人。
如此折中方案最终得到双方接受。③
不幸殉职
转眼到了次年夏天,你父亲因为一起命案去乡下验尸,为驱邪,返回时“排衙”。
你父亲在大堂下轿,不进宅门,先坐公座。随从两边排开,领班跪在中间,高喊:“大老爷天喜!”
你父亲下座走向宅门。脚一进门,鞭炮轰鸣。
可是,随后你父亲真的病了。好好的突然“扑通”一声倒在床上,呼吸急促,不能言语。几个钟头后病逝。享年四十二岁。
开吊之日,极尽哀荣。
有百姓自发送来挽联:
是上国栋梁,大任能胜,可惜无端遭催折;
真下民父母,诚求务中,谁教哭泣失瞻依!
你父亲在任上逝世,朝廷并没有抚恤。孤儿寡母,你们扶柩走长江水路到武昌,再沿汉水回到家乡。
你的少爷生活戛然而止,辗转家乡的家塾、省城和上海的学堂刻苦学习,1915年,你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考入北京大学。
参考资料:
《我的学术之路•冯友兰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①《清代州县官的财物收支——兼看州县财政》王磊2007年
②③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岳麓书社1986年第三页、第八页
▼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