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时代来临!成都重庆“老不起”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34579-2019-01-08 07:30
文丨西部君
这两天,人口危机成为热门话题。
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提到,2018年是历史性的拐点,出生人数是清朝中期以来最少的,中国的人口总数也在这一年开始负增长。
由于出生人口数据统计口径不一,关于2018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的说法,也有很多学者表达不一样的声音。不过总体来说,人口危机的确比我们预想中的要严峻。
如近几天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同样提到:
中国总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2030年起进入持续的负增长,如果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一直保持在1.6,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
人口负增长,以及相应的老龄化现象,如果具体到不同的地区,因为政策、历史、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严峻程度有又不尽相同。
比如在高城镇化率的东北,青壮年流失严重,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的负担压力会很大;“计生红旗县”如东所在的江苏南通,由于出生率低,面临着相同的压力。
西部的四川和重庆,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也是第一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虽然贵为“新一线城市”之首,但正如其“适合养老”的外界形象所揭示的,在诸多一二线城市中,它不新也不年轻:
截至2017年底,成都全市户籍人口1435.3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3.98万人,占总人口的21.18%。
人口是最基本的经济要素,未来川渝地区特别是成都的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可能是,别让自己老了。
01
川渝地区老龄化多严重?
四川属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比较严格的地区之一,有数据显示,70年代以来,四川的出生率比全国要低2个千分点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严格的生育限制下,由于传统的男性偏好,加上人流技术普及,四川一度成为全国性别失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失衡到什么地步呢?
2004年,南充的仪陇县,男女比例一度高达1.4:1。所以彼时曾有专家断言,到2020年,全四川将有350万左右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妻可娶。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直到2014年,四川的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才回归到102:1-107:1正常范围。不过在解决了性别失衡和光棍危机后,限制生育的另一个后果——老龄化,开始逐渐严重。
关于老龄化社会,国际通行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而四川早在1997年,就达到了该水平,比全国提前四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老龄化警报!重庆、四川偏老,东北暮气沉沉,包邮区到了危险时刻》中,西部君以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抽样调查为依据,对各地的人口结构进行了梳理。如下图:
制图:西部城事(注意:由于是抽样调查,数据存在误差)
川渝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名列前二,占比要远远高于其他省市。其中,重庆为13.97%,四川为13.7%。
作为对比,这一年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
当然,川渝地区全国领先的老龄化程度,不意味着人口负增长会来的更快。这是因为其老龄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青壮年人口外流。
尤其是四川,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期的人口净流出量高达777.7万,这也导致四川的留守儿童数量全国最高,截止2017年还有76.5万。
中西部人口回流的大趋势,会适当缓解川渝地区的老龄化压力。但得看到,0-14岁儿童数量,川渝地区在全国也属于相对较低的一档。
显然,过去囿于生育限制,川渝人民不敢多生;现在,生育观念变化,养育成本提升后,川渝人民,已不愿意多生。
02
成都要赡养一个大城市规模的老人
劳动力都是跟随产业走,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它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就业,甚至成为奢侈品第三城,按说应该成为川渝地区相当年轻的存在。
其实不然。
《成都市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7年底,成都户籍人口1435.33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303.98万,占总人口的21.18%;65岁及以上人口210.18万,占总人口的14.6%。
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两百万,超过绝大多数城市。也就是说,目前的成都,已经要抚养人口数量相当于一个大城市规模的老年人群体。
当然,这里指的是户籍人口。考虑到成都有很多外地的打工者,以及大量的大学生,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要稍微低一些。但如果与其他二线城市横向比较的话,情况也不容乐观。
来源:智谷趋势
如上图所示,在一二线城市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成都仅次于南通、沈阳和长春三座城市,达到14.3%,排在第四位。
这个数据与户籍人口14.6%的数值相差不大。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粗略判断:成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7%的老龄化社会门槛标准的两倍。
低生育率,让成都面临着低于全国水平的少年儿童抚养比,但2017年中国年鉴的抽样数据显示,全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是15.86%,成都的老人抚养比是20.57%。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也达到了20.6%。
超过20%,意味着平均每五个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就要养一个65岁及以上老人。对公共服务水平和养老金的周转,将会是不小的挑战。
03
告别“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川渝地区尤其成都,宜人的自然人文条件,留给外界的印象,历来都是适合休闲养老。但所谓“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站在产业而非生活的角度看,可能未必是件好事。
少不入川,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劳动力,就进不来;老不出蜀,社会的抚养成本就很高。
也许这是一种很功利、很不政治正确的看法,但如果观察下日本等老龄化严重国家,国民心态中的厌老症,就会发现一个年轻化的社会,会有多大的吸引力。
再者,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往往是相互影响。很多新兴产业靠的都是年轻人的创新,比如互联网公司的平均年龄就在27岁左右。一些新的经济形态,往往也都是在人口结构更年轻化的地方诞生。
老龄化的确可以带动相关的夕阳产业收益,换个角度来看,却也意味着活力的不足,城市运转节奏的缓慢,缺少朝气。这一点,关于广州和深圳的对比,很能说明问题。
广州适合生活,深圳适合打拼。前者近几年有掉出一线城市的危险,而后者,尽管在大学数量上没有任何优势,却吸引了诸多年轻人就业。
2016年深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低到只有3.27 %,年轻、快节奏的另一面是,经济一路向好。
当然深圳自身的历史就那么短,所以人口结构比较特殊。对成都和重庆来说,更有参照性的是北京和上海。如果以户籍人口来计算,京沪两地的老龄化相当严重,其城市活力正是来源于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
来源:第一财经
2017年京沪人口负增长,人口流动的趋势逐渐发生结构性变化。中西部人口回流,将会为成都和重庆等中西部二线城市,带来一波人口红利。
问题在于,一方面这种红利的周期,未必会持续很长;另一方面如此前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回流人口中40~50岁最多,要不了多久这部分人口也将步入老龄期。
不论如何,警报已经拉响!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城市战争,很大程度就是人口的战争,有些暮气的成都和重庆,真的“老不起”了,要避免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拖累。
除了鼓励生育、降低落户门槛,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产业。互联网、新经济、金融等年轻化的行业,都需要有前瞻性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