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套房子的买卖看中国房地产政策效果_风闻
小岛笠翁-2019-01-08 17:43
2018年6月正是中国房价的顶峰期,我们去到南沙,本来只是去转转,却看中一套房子,208万元,想也没想就交了5万订金,回家后便开始了卖房旅程,因为没有做任何功课,加之这边交了订金,房子如不能及时卖出,新房子的后续付款就成问题,订金和后期付款可能收不回。其实,事实是只要不网签,房子是可以及时卖出的,在业内被叫着“内部过名”。可我们买得太急了,急急地成了一头笨鸟,去咨询中介,那个中介却给我们出了一个馊主意,要我们用奖励的办法,刺激中介帮我们交易,所以我们竟真的按房子交易额的1%给中介,作为奖励,到最后我们才发现,这是多么愚蠢又多余的行为!不管房屋买卖是否火爆,中介都是免佣金吸引人们放盘给它,甚至还要反给放盘人5000到10000元不等的放盘费,因为它是用卖主的房子在赚钱啦!为了房子能尽快出手,我们低于市场价180万,按178万报价,按171万交易成功。加上付给中介的1.71万元,实收169.29万元,这样,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另掏了38.71万元现金,买下新房。
等我们将款项全部付完,拿到产权预登记证明时,已是11月份了,这时,房子嗖的一下降了下来,可以最低190多万买一套了。如此算来,明亏18万。
但我们自我安慰说,反正我们是一房换一房,旧房子现在也没这个价了,但二手房市场没跌这么厉害,基本维持在我们实际成交价的附近,也有人160多万元报价的,于是最多比我们少10万。还是一手房跌的力度大一些。
于是我又换了一种算法来为自己的冲动开脱,算下来,我们只花了58万元买了一套电梯精装房。2006年初我们花18万元买的二手房,加装修,总计20万不到,这次另加了现金38万多,按整数正好是58万。
这增加的38万元也是物有所值,25年房龄的旧楼变成了新楼,另外增加了10平方米的面积,如果算上电梯与装修,应该与旧房等价。是的,我原本打算至少花20万给旧房重新装修,再等什么时候旧楼加装电梯,估计也要摊约8到10万,这样算下来至少要28到30万,还乘8万,摊到增加的10方,二边基本持平。我们在旧房住了12年多,抵掉现在等新房的2年,这么算下来,还赚了10年的房租。这里还没算上设施和环境的改善应该的获利。
如果按照我的这个逻辑,是不是房子其实没涨价呢?
如果我将20万存入银行,假设年息5%,按复利公式计算,即20(1+5%)12=36.3969万元,而20万投资到房产,现在的收益是171万元,比存银行多134.6万元。是银行收益的370%。
同一套房,我们住了12年,房龄25年,如果按当时买房的18万元,现在卖出获得171万元,涨了950%。
而广东省的职工平均工资2017年的82866元/年,与2006年是26186元/年比,增长316.45%,比房子的涨幅少了633.55%,所以有了“6个荷包”的说法。
有人说,房子的涨幅是货币超发造成的,并以物价为例说,说过去白菜萝卜几分钱,现在都涨到几块钱十几块了。这个几分钱说的是改革开放前的物价,我们还是看下面这组曲线:
对应2006年到2016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特别是2012年到2018年CPI是相对平稳,甚至在荣枯线103%以下,可以说无增长。
再看下面一组数据:
2006****年到2016年中国M2一览表
年份 M2(万亿元) 增长率
2006年12月 31.26
2007年12月 40.34 129%
2008年12月 47.52 118%
2009年12月 60.62 128%
2010年12月 72.59 120%
2011年12月 85.16 117%
2012年12月 97.41 114%
2013年12月 110.65 114%
2014年12月 122.84 111%
2015年12月 139.23 113%
2016年12月 155.01 111%
2017年12月 167.68 108%
2018年11月 181.32 108%
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现金+定活期存款)是逐年增多,其增值均超过当年的GDP增幅,2018年比2006年增加了580 %。
如果假设中国全社会只有二种消费投资,生活费与购房,我们知道,2012年至2018年这7年的生活费基本维持不变,那么假设增加的钱都投放到购房,但我们知道这期间房子的增幅是950%,也就说,即使货币增加了580 %,但仍不能满足房价的增幅,仍差370%。那这个370%从哪里来呢?应该包括二个渠道:一是购房者的积蓄,所以有了6个荷包的说法,为了一套房,全家几代人用尽了其一辈子的积蓄。二是用了未来的钱,有统计表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高达110.9%,高于美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水平(108.1%),其中房贷占比在60%以上。
再看看我们那套旧房的买家阿东,硕士毕业在一间科技公司工作,他花171万元买下我们那套房,其中首付54万元,公积金和银行贷款合计117万元,贷款年限分别为30与35年,按等额本息还贷,每月约7000元。其中,阿东的首付是向母亲借的。本来阿东正在准备跳槽,为了单位出买房资质证明之类,约半年时间是不敢动弹的,接下来,如果没有比现在单位收入好的下家,他也是不敢跳的,他突然感到自己不是自由身了,真真正正成为了房奴,以后的每一步谋划发展都要把还贷放在首位。试想,一个劳动者每月要还7000元,手上还能剩下多少可以消费,何况接下来他还要成婚,养小孩,加上其他支出开销,可能会过上入不敷出的日子也未可知。这还是一个年收入处在社会顶端的个案,如果一般劳动者呢?我们知道2017年广东省职工年平均收入为 82866元,也就是说,处在这个水平的个体,不吃不喝,全部用来还房贷,还差94.5元。
这个现象回答了我国这十多年来,货币超发,CPI却基本保持不变的缘由:钱都流入了房地产,也就是通过房地产将居民财富进行了第三次分配。按理,货币超发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而近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也就是说房子像一个吸血鬼,将居民财富搜刮一空,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影响消费能力,反过来抑制社会需求,导致产能过剩,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另外一个风险是,居民杠杆率过高,加上经济的不景气,会带来债务违约,形成金融甚至经济危机,如美国的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居民债务违约引起。
房地产的畸形发展所形成的泡沫,有人幻想用不断增长的货币增量来冲销,最著名的观点是:房子并没有涨,涨的是货币。但我们看到房子涨幅已超过货币增量的370%。2018年底,人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在股市一片绿的情况下,只要听到经济不好的坏消息,红的就是地产股,因为人们将房地产作为了应对经济不好的万能灵药,大家相信,只要经济不好,房子就会涨。股市是经济最灵敏的反应器,近几年房地产政策的功能确实如此。有人认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甚至被某些经济学家概括成了“房产红利”,是中国几大经济奇迹之一。然而,结果是什么?居民没有了消费能力,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之一的消费缺了腿,影响投资效率减弱,为了保证GDP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增长,201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1%,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而1978年为38.9%,2011年达到48%,近几年来,投资贡献率逐渐减少,被称着“新常态”。
常识告诉我们,没有消费的经济增长是舍本逐末,不能长久。用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罢了。
如上所述,畸形的房地产政策可带来二个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是国富民穷和贫富极度分化,劳动者的获得感严重受挫。另一方面是高昂长久的房贷如一副枷锁困住了房奴的手脚与想象力。
新的一年该如何破局?并不是房子该涨还是应跌,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已是强弩之末,对GDP的增加只剩下负作用力,下一个支柱产业会是谁呢?不管是谁,政策的导向应该达成如下效果:
一个正常的活跃的经济社会,必须具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劳动者个体有强烈的创富欲望及与之相适应的营商环境。同时,财富的分配应带给劳动者个人足够的可支配收入,这才可能形成强大的消费能力与欲望,促进下一轮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循环,支撑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9-1-8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