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女明星不生孩子:生育率下降,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变成恐娃族的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0432-2019-01-09 23:31
文:周冲 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芒果台一档新的综艺出炉,吴昕是嘉宾。
作为一朵大龄圣女,她父母很是操心她的婚姻,直接说:“现在这就是我们家最大的一件事。”神色语气也是焦虑得不行。
在节目里,导演组当着吴昕父母,问过吴昕的择偶观:“离异的可以接受吗?”
“有孩子的能接受吗?”
吴昕的回答令人惊讶。
她脱口而出:“能啊。”
接下来又是一句更令父母震惊的话:****“反正我也不想生。”
当下二老的脸色就不好看了。原本就揪心,现在更焦心。
但我个人是非常理解吴昕的。
之于有些人,孩子的到来可能是锦上添花;
但之于另一些人,孩子却不是雪中送炭。
所以拜拜了您咧,你们继续怀孕生子,我继续人间浪荡〜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明星表达“不想生”的愿望了。
2014年,朴树在一档节目中,谈到自己的育儿观,说:“不敢尝试做父亲。”因为对世界没有信心,对自己也没有信心。
李健在节目上也多次说过:“我并不觉得自己的基因优秀到必须要让孩子来继承。”
郑伊健多次强调,自己一定不要小孩。
因为他觉得世界并没那么美好。“我们把他生下来,有没有想过他开不开心?”
主持人老梁则说:“我是铁丁。”
所谓铁丁,就是铁了心地选择丁克。
“我和媳妇达成高度一致,100%地、高度一致地决定不要孩子。”意志坚定,不会动摇。
之前看过一本写单身贵族的书。
里面有一个故事有点意思。
一个黄金王老五遇见一个美女。
男的风流多金,女的妖娆多情,两人一拍即合,睡到了一块儿。
事后缠绵悱恻,无尽浪漫。
两人在地板、在客厅、在花园、午夜时在酒店沙滩、还在无人的西餐厅餐桌上……各种干活。
有人看不下去了:“你们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
这对情侣说:“孩子?我们这么不要脸,就不祸害孩子了。”
这乍看起来,是一个笑话。
其实深层的观念和以上明星们的主张也差不多:“我做不好父母,所以我就不害人了。过好自己这一生就算了。”
随着时代发展,丁克族真的越来越多。
他们可能不是为了自由、为了自私、为了享受而不要孩子。
**相反,**更多人是因为恐惧,或因为责任,拒绝草率地成为父亲或母亲。
对不起
我可能做不好一个爸爸或妈妈
《和陌生人说话》有一期节目,叫《丁克》。
在节目中,导演组邀请来了三个丁克,谈论他们的观念与选择。
这三个人,分别是一个男人,两个女人。
大家说起自己丁克的理由,个个都有2分心酸,3分理性,5分无奈。
其中的男人说:
“我的父亲是一个装卸工人,母亲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这两人是完全没有共同语言……原生家庭糟糕,我没有一个很好的榜样告诉我,家庭是幸福的,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是愉快的。”
女人说:“爱与被爱很重要,但问题是你需不需要而已。”
她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而天底下也有很多亲子,并不是爱与被爱的。
还有一位女士说:“小时候父母吵架,说因为你的存在,我们没有办法追求好的生活。”
她当即惊醒,原来孩子并不是“爱情的结晶”,还有可能,是一种“沉重的拖累。”
这种认知嵌进她年少的潜意识。
而她对孩子的排斥,也从那时候开始。
成年以后,她看到孩子,并没有亲近感,也一直觉得,孩子是麻烦的,阻止你个人自由的。
于是准备一辈子不要孩子。
我有一个70末的女性朋友,今年40多岁,未婚,当然也无子。
她特立独行的派头,一直令我很钦佩。
我曾问她为什么这样选择。
她说:“我谈过恋爱,有一场谈了6年,几段感情下来,只告诉我一件事,我身上的匮乏和索取欲太重了,真的不适合经营长期关系。”
孤独谁也不爱。
但比之于无法处理的、源源不断的、没有尽头的麻烦,她情愿孤独。
她是一个不幸的孩子。
童年时父亲车祸去世。
母亲薪水少,人却有几分姿色,在各种男人身边来来回回,甚至有一两个,还曾对她动手动脚。
14岁那年,她被继父堵在家里,说:“我喜欢你……”她以跳楼相逼,才逃过一劫。
她在这种极度不安的环境中长大,内心有如惊弓之鸟,生怕危险或伤害不期而来。
所以说,这些丁克族选择不生的原因背后,藏着一个狼藉的原生家庭。
那里充满战争,却少有和平。
那里充满哭泣、嚎叫、殴打、背叛、冷漠,却欠缺温柔的爱。
心理学家说过,人成年以后的关系模式,往往都来自童年。
童年时感受到的暴戾与恐惧,成年时会像成精的妖怪一样,在你的心理世界呼风唤雨,电闪雷鸣,令你无法自控。
你会焦虑,会怕,会恐惧,会在关系里,不自觉地投射一对不合格的父母。
**付丽娟说,在不幸的关系里,**男人会在女人身上,投射阉割自己、控制自己的父母。
女人在男人身上,投射忽略自己的父母。
于是,男人逃,女人追。
这样的关系,当然不是好的家庭氛围。问题重重,源源不断。不解决这种无意识的投射,矛盾就没法终结,而孩子也必将受苦。
于是有些觉察过来的人就在生育的路上,摁下了暂停键。
孩子?
要不起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丁克家庭数量已经突破了100万,超过10%的育龄夫妇主动表示将选择不育。
在这更广泛的现实里,大家主动选择不育的原因还有更多。
一是生存压力。
美国最大的房产平台Zillow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房价平均每上升10%,生育率就下降1.5%。
同时,物价上涨、经济危机,也在影响着生育率。
在广州,即使它在一线城市中房价、物价最低,但依然能压得你几乎背过气去。
二三线城市应该好一点。
可无论哪个城市,生存压力都不会为你开绿灯。只要活着,经济压力就存在。
消费水平低,没事,当地的工资也低。你的压力同样硬硬地存在。
工资高?没事,消费水平高。你更是一只沉重的蜗牛。
我们这么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举头见KPI,莽莽无期。低头见户头,空空如也。试问,你哪来的信心生儿育女?
二是养育责任的失衡。
日本政府调查显示,2016年,30到35岁的男性有47.1%仍是独身。
记者采访时,发现男性不愿分享养育责任,是一大根本原因。
对于女性而言,育儿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
她会看成是一个职场的失能者。
也会看成是自我意义上的失败者。
所以日本反婚反育的电视剧纷纷出现,替日本女性表达相似的愤怒:“姐不乐意结婚,更不乐意生孩子。”
回到中国,境况也相近。
有心理机构统计过最焦虑的人群,全职妈妈高居榜首。
她们一方面焦虑于自己在养育上的失措。
另一方面,又愤怒于伴侣的坐享其成,甩手不管。
于是怨声载道。
当这种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拒绝成为全职妈妈。
可是生了孩子,你必然休假在家,必然全职。
怎么办?
干脆连生孩子都犹豫了。
三是对大环境的悲观。
那天请同事吃火锅,说到生产,我问:“你们想生孩子吗?”
在场没有一个说“想”的。
真的,没有一个。
男生说:“压力大。”女生说:“没条件。”
我以为,这是因为大家都是90后的原因。后来发现不是,80后也有很多是不育一族。
上周末有80后的朋友来广东参加会议。
她是女生,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说到婚育,连连摇头,“我是不准备生孩子的。”
我说:“我也是。”
我们共同的原因是:“活着太苦了。”
这是2018年给我的最大的感触:苦。不但我一人苦,几乎认识的人都苦。似乎所有人,都走在一条漫漫苦修途,看不见光明和希望。
这样的状态下,你让我生孩子?
咋的?我一人受苦不够,还把孩子拉出来一起受?怎么可能!
因为种种原因,2018年中国的生育数据,低得超乎想象。
新生儿不足1500万,即减少13%以上。
数据下跌速度前所未有。
生孩子
收支不平衡
孩子会带来欢愉。这我们都知道。
但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有理性权衡的。
在《经济学就这么有趣》这本书里,梁小民说:
城市养儿的收益主要是心理的(孩子带来的欢乐或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成本高,不仅直接货币支出多,机会成本也特高。
成本大于收益,你让他放开生,他也不想多生。
甚至还有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
养育一个孩子,如今成本直线飚升。
不仅包括父母的辛苦,还有抚养孩子所放弃的机会、享受和收入。
当孩子带来的心理收益,远远小于养育孩子要支付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时,许多父母就会停一停,问自己:
我真的需要为繁衍,放弃这么多吗?
我有一个朋友说,从前多子多福,现在变成了多子多贫。
所以,如果不是经济、时间和心理都已经准备好,她不会贸然怀孕。毕竟,这是一桩持续一生的大事。
可是,经济、时间、心理都准备好的人,又有几个呢?
既然如此,就顺其自然,不要强拗。
让该到来的到来,让还未准备的暂停发生。
连岳曾给一个犹豫于要不要生孩子的读者回信,信中有一段话,读来心有戚戚:
“若是下半辈子寂寞痛苦,就去找一个老伴;实在不行,找两个,总能热闹起来的。
如果心理变态,就去看心理医生,多看几个,总能治好的。
千万不要打孩子的主意,饶了他们吧,至少从我们这代开始,让我们自己照顾自己的下半辈子,让孩子活得像个人样。”
周冲,2015年离开体制,放弃公职,从事自由写作。出版《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等多部畅销书。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周冲的影像声色”(zhouchong2017),这是一个文艺而理性的公众号,以文艺的笔调,以理性的思维,剖析人间事与人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