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琅琊榜》:中国新青年的“家国童话”_风闻
新之AKIRA-观察者网编辑-《新之说》主讲人,在观网陪您聊文娱2019-01-09 00:45
如果你想爱上《琅琊榜》系列,那就永远不要把它看作一部“权谋剧”,不然你很快就会自戳双目。
作为一部“架空”题材,虽然创作者通过嫁接历史上的“巫蛊之祸”与“岳家军冤案”来构建两部的剧情,但编剧的笔力很难营造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整个剧情和人物设定就是“飘”的,很容易让观众出戏。
但是即使能很明显地感觉“历史不会是这个样子的”,我依然看得非常过瘾,甚至欲罢不能。可以说,《琅琊榜》系列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一方面呢,这种“气质”让剧情有点“不伦不类”——说是“历史剧”吧,剧情基本是架空的;说是“政治权谋剧”吧,里面反映的古代朝堂和后宫的政治又显得过于表面和小儿科;说是“江湖武侠剧”吧,武林在剧中基本上是在打酱油;说是“古装言情”吧,里面人物的家国情怀明显高于儿女情长;说是“古装偶像”吧,剧情又是凝重考究不像偶像剧那样泛着粉红泡泡……一方面,里面的陈设摆件、礼仪做派力求严谨、追求古风;另一方面,里面的人物气质又不全然是古人的样子。
这就有点像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大理石雕塑,抑或是帝政时期巴黎贵妇们飘逸的衣裙——一群现代人竭力去崇拜、复原、追逐他们心中古希腊、古罗马美好的样子,然而他们拥抱“古典”,或者说通过臆想重塑他们心中的“古典”,只为借此来和浑浊的“旧时代”划清界限,歌颂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新未来”,或者说是他们在时代曙光中的心灵乌托邦。
这种“气质”是老一辈笔力深厚的知识分子无法去创作的,也是同时代他国青年无法切身体会的,**它是一个只属于当代中国新青年的家国童话——或者说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包裹着繁琐礼仪外壳却体现了当今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内心世界和价值观的“新古典主义”。**这种其实根本不“古”的“古风”,正在形成一种潮流,而《琅琊榜》系列就是一个鲜活的标本。
首先,《琅琊榜》系列与其说是“权谋剧”,不如说是极端“反权谋”的。它至始至终都在用帝王伦理学的叛逆者视角去解构传统历史剧那种“帝王视角”。
古装剧从大陆电视剧的发源开始,就长盛不衰到今天,成为最有代表性的题材类型。然而上下五千年,从朝堂到江湖,无论怎么拍,“古装”和“历史”终究只是一层外皮,它包裹的是主创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国产古装剧的“立意”其实是单一和苍白的,尤其是表现“庙堂之高”的诸多电视剧。
编剧总是给出了一个“统治者视角”,让观众带入皇帝的角色一步步扫清政敌、走上人生巅峰,其中的阴谋诈术、背叛牺牲、奸权当道都被视为一种“无奈”的常态,帝王为了霸业牺牲掉有功之臣、耿介的人没有好下场成为了标配。大家跟着这些庙堂剧体会封建时代的残酷和黑暗,但心里都明白这不过是“借古讽今”,于是乎又暗暗地学习“斗争之术”好“古为今用”。
到了《甄嬛传》,悲催的四爷在影视作品中终于完成了从“反清复明头号心腹大患”上升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勤政明君”到“所有穿越女用了都说好的极品备胎”再到“坑女人最后被反杀的悲催绿帽侠”的华丽转身。
然而非要严肃的说,《甄嬛传》的总体基调是极其黑暗的,“不斗就会死”、“没有权力就人皆可欺”的氛围弥漫全剧,甄嬛、华妃、皇后、安陵容这些宫斗高手在最开始都是有着美好期许和正常欲望的“人”,在权力的倾轧和无休止的算计和斗争中变成了“非人”——弄死别人好让自己活下去、强者夺权弱者党附——弱肉强食的“兽性”在一个个衣冠华美的倩影下让人不寒而栗,而这一切背后的皇帝(悲催的四爷)心知肚明,喜闻乐见地看着这一群母狮为了争夺他这一头公狮相互咬得鲜血淋漓,这是一种属于雄性无上的奢侈和快感。而最后全体人员包括笑到最后的女主的人格全部被推进黑暗的深渊。
《琅琊榜》的“立意”却恰恰相反:里面的人物不是为了生存和野心一步步主动或是被动地堕入黑暗,而是通过塑造“梅长苏”这样一个开挂的谋士形象试图将众人从这种黑暗中而拉回人性的正轨。梅长苏以“江左盟主”之身回到金陵,扶持自己的青梅竹马——耿直单纯的靖王登上皇位,一是为了“洗冤”,更重要的是为了“匡扶社稷”,这一点,在剧中所有正直之士如蒙大统领、霓凰郡主、言侯等人都表达了他们对于朝中党政导致风气颓废、国力日衰的担忧,他们这批真正的“国士”在党争中都被边缘化、只能淡泊中立、清静无为、远离漩涡求自保,而当梅长苏扶持靖王夺嫡开始,他们又因为共同的信念而团结在靖王周围,成为了未来中兴国家的有生力量。
你会发现,《琅琊榜》中,掌握着权力的人往往是国家政治清明的阻碍,而弄权者不仅无法获得胜利,反而会因为权力诈术将国家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青年一代组成的团体则是公而忘私,冲破这些障碍,正本清源的动力和希望。
当靖王和梅长苏深夜密谈,谈到洗冤和夺权的关系,梅长苏问出了三个“你可知”,得到靖王不假思索的肯定回答,两人相对跪下行大礼,这个情景让我感到陌生而动容。这不是君臣之间的礼仪,而是两人为了“大义”的千金一诺,再配上深沉的灯光和对称的构图,一种“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的儒家精神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国士情怀跃然眼前。
《琅琊榜2》中,作者对于“斗争”的厌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一部结尾,萧庭生作为原来的太子,祁王殿下的儿子,原本是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然而萧景琰和梅长苏却选择不告诉他真相,而是由萧景琰收为“义子”,从军辅佐自己的弟弟(萧景琰的儿子)将来成为皇帝。很多观众在看了第一部最后一幕,青年萧庭生穿着和当年誉王相似的铠甲在宫城里和小太子玩耍嬉戏,而高湛公公意味深长地说:“这风从来就没有停过。”就自动脑补了未来的宫斗:当庭生知道自己才是最纯正的皇位继承者时生出野心,进而阴谋夺权……
然而在《琅琊榜2:风起长林》里我们看到,这对名义上没有血缘的义兄弟,实际上的堂兄弟真的就是这样兄友弟恭的过了一辈子:弟弟依赖和守护哥哥,哥哥辅佐和尊敬弟弟。作为苏先生悉心培养的关门弟子,萧庭生一辈子景仰和追随梅长苏的精神,做到了无愧于心,成为了栋梁之材。作者冲破一切狗血题材,使整个《琅琊榜》系列成为一个“兄弟不反目,君臣不离心,夫妻不互绿,情敌不撕逼”的清爽故事。
其次,两部《琅琊榜》上下三代热血忠魂,实质上都是包裹着古典外壳的完整的现代人人格,正邪双方的较量本质上都是新旧观念的冲突。
在第一部中,剧情的最高潮莫过于朝堂洗冤,梁帝成为众矢之的,但他依然顽固地骂所有人是“乱臣贼子”,陷入了一种失神的状态:“这天下难道不是朕的天下吗?”直到一生病骨的梅长苏仿佛用尽所有力气喊出那一声振聋发聩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可以说成为了全剧的“文眼”。
的确,梅长苏等人对于梁帝的怨恨,第一层是夺取了几乎所有至亲之人的生命,第二层是让让赤焰军背上了叛国的罪名,尊严受辱,英灵蒙尘;然而他们最在乎,最痛心的是梁帝这种为了皇帝一人的权力,一家之天下而置国家利益不顾,视百姓生命为草芥的行为。说白了,无论是梅长苏还是萧景琰、霓凰,都骨子里觉得这个皇帝不配做皇帝(老皇帝摆下鸿门宴要诱杀梅长苏时,霓凰、蒙挚和萧景琰都已经磨好40米长刀准备造反了)。
在《琅琊榜》的世界里,“忠君”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所有的英雄人物都只忠于百姓苍生、忠于国家,而并非忠于君王。皇权的神圣在国家利益面前不值一提,或者说皇权的神圣来自于君主对于国家的利益的维护。
这层意思作者在《风起长林》里进行了更深的探讨。首先是萧平旌抗旨出征,这里荀首辅是想用皇权威严来打压政敌势力,并且裹挟了儒家的政治正确“国丧不能动刀兵”,其实这事在古代是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的,就像岳飞那痛彻心扉的“十二道金牌”,英雄如岳武穆也必须服从皇权。
但是萧平旌在紧急权衡之后,在“皇权尊严”和“大梁十年和平”之间选择了后者,同时在“家族命运/家人安危”和“大梁十年和平”中也毅然选择了后者。所以事后虽然是回京领罪,但是老父亲盛装迎接,用无比自豪的逾期说到“父王为你骄傲,若是先帝还在也当为你骄傲!”
而后的朝堂辩论中,荀首辅一派也继续用“皇权神圣”的政治正确来压制长林王父子,并且屡屡用上了古装剧的经典台词“你难道想造反吗?",“长林王你手握大权专横跋扈难道想废了皇帝?”这话在传统古装剧里基本就是核弹级别的相互攻击了(再次吐槽琅琊榜里的权谋情节),被质问的人一定会在惊恐中或极力反驳或激情对喷,指责对方才是乱臣贼子,贼喊捉贼。
然而我们的《琅琊榜》英雄集团才不会鸟你这一套嘞,他们可是拥有现代灵魂的好汉,咱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你是皇帝了不起哟!于是乎,长林老王爷霸气侧漏地来了一句:“这倒也不是不可能!”反派阵营全体石化。。。
其实老王爷不是真的要废皇帝,他只是用这种振聋发聩地方式用最后一点力气给小皇帝上了一课,而后循循善诱:所谓皇权,没有这么简单。并非你有皇帝这个名号就理算当然受到天下的朝拜和绝对服从,也不是靠朝堂制衡和所谓的剪除权臣就能安然统治的。(潜台词:自己没两把刷子别指望能镇得住场子,你一个小屁孩要文化没文化,要手腕没手腕,要功绩没功绩,TMD的一道圣旨加道德绑架就要牛逼如我儿子听你的话,就要大量百姓遭十年罪,醒醒吧)此刻的萧庭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一众英灵的光环在他的背后闪烁。。。
更妙的事,这个剧里,封建派(梁帝、荀白水)和现代派(主角阵营)致死没有相互妥协过。梁帝最后都落魄成这样了,依然坚持“坐这个位置都得这样”“你要的天下祁王和萧景琰都给不了你”然后拿出自己大姨父的身份想和梅长苏打打亲情牌,梅长苏没鸟他径直走了。荀首辅也是到死就觉得长林王府都是一群薛定谔的反贼,自己是大梁焦裕禄,大大的忠臣。
第三,《琅琊榜》系列流露出新一代的年轻人非常深刻的历史记忆和家国情怀,这种历史传承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归宿和现实奋斗的力量源泉。
《琅琊榜》虽然是讲朝堂权谋,其实更接近武侠小说。从“一个神秘而强大的江湖机构”、“江湖高手排行榜”、叼炸天各路神医以及诡异的各种毒药和解药,主要年轻角色基本都会武功等等这些设定看,基本还是走的上世纪港台新武侠的套路。
但是港台武侠小说的各路大侠们是没有历史记忆的,江湖和朝堂是二元世界,除了游离在两者之间的诸如“六扇门捕快”,一般来说和现实的国家、百姓、政治都毫无关系、互不干扰。武林你自去血雨腥风,国家运转一切如常。很多小说甚至根本不会“画蛇添足”地设定朝代背景和朝廷背景,而武林人士对于国家所做地极致也就是郭靖那种“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以圈外人的身份守城而已。(其实郭靖战死襄阳城的设定在上世纪的武侠圈是被大范围质疑和否定的,很多人认为“为国为民”破坏了“侠义”的本质)而武林一代代的传承基本上靠非常抽象的“帮规”“口号”和恩怨。
而在《琅琊榜》系列里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为家”“为国”永远是在人们的选择中高于“江湖逍遥”和“儿女情长”的。
《风起长林》至今有一个让我非常动容的情节:当三个邻国预谋重现当年差点灭亡大梁的“圆月弯刀”攻势时,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当年那个在千钧一发之际孤身出使敌阵,用三寸不烂之舌周旋斡旋,最终使敌方自乱阵脚而退兵的28岁年轻人,也就是第一部里已近步入中年却用一身傲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言侯!第二部里一句话“那已经是近百年前的事了”让人不胜唏嘘。
在第一部里,言侯的事迹被梅长苏娓娓道来,震撼并激励了他的下一代:言豫津和萧景睿。到了五十年后,新一代的栋梁萧平章又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明明已经绝处逢生,却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捍卫国家领土不被侵犯,百姓不被涂炭。同样,第一部里梅长苏也是明明完成了复仇即将归隐,恰逢边关告急,他宁愿舍弃美好的江湖逍遥,选择以捐躯沙场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身死,但是他的精神和风骨却被一代贵族青年所仰慕追随,第二部里已经花甲之年的萧庭生,经历了人生重重磨难:幼年丧父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却为了江山社稷苦苦支撑,维持着自己正直的本性,支撑他的始终是他念念不忘的“那个人”的教导。
《琅琊榜》两部曲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第一部虽然祁王和林帅已逝,但明显可以感觉他们当年的精神在激励梅长苏和靖王这些后辈战胜困难平反昭雪,第二部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是仍然可以看到“祁王”、“林殊”、“梅长苏”、“霓凰”、“萧景琰”这些人的精神不灭,被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正义一方的精神支柱和脊梁。
反派的情况亦然,支撑反派集团的居然也是“家国情怀”。第一部的反派幕后大BOSS其实事滑族的璇玑公主:一个智谋还在梅长苏之上的人。一手布局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和阴谋,更兼神机妙算,让当初背信弃义害得滑族国破家亡的大梁血流成河、忠良丧尽、几乎亡国,而且影响波及了整整两代人。
第二部的反派前期BOSS濮阳缨,同样也是被大梁坑了的夜秦后人,以神棍身份为掩护将故国的精英“夜凌子”组织起来,安插在大梁的各个角落伺机复仇,虽说玩儿脱好多,但也干了几票大的(“大瘟疫”“萧平章之死”“策反莱阳侯”),虽说中途领了盒饭,但是说是“幕后BOSS”也是妥妥不为过的。
说到底,反派们也是“公而忘私”的,不为了权倾武林、不为了荣华富贵,搞阴谋也是为了祖国。
其实我很动容的是那些阴谋中的“棋子”们,第一部里的滑族女人和第二部里的夜凌子,他们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家园、无论是第一部没入掖庭成为奴隶的公主、沦为娼妓的女谋士还是第二部里原本是万里挑一的精英却在灭过后沦落为大梁社会底层的“夜凌子”们,家国情怀依然可以让他们被有效的组织起来,不忘旧恨,如飞蛾扑火般地为早已沦陷地祖国牺牲生命。
可以说,这样的浓烈情怀在当代年轻人心中是一种“理所应当”,他们的这种价值观正是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百年来的国家记忆,而这种记忆所激起的精神力量又凝聚成一种“认同感”和“原动力”,而这些都体现在《琅琊榜》这样一部套着古典外壳的童话之中。
最后,《琅琊榜》这个男性角色占据大部分篇幅的电视剧却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女性视角”。从第一部的霓凰郡主,到第二部的林奚,身上都有一种古典女子特有的温婉、内敛和克制,但却活出了现代女性最美好的样子。
在《琅琊榜》的世界中,优秀的女性都是不仅要文武双全而且业务能力不亚于男性高手,还要有自己的事业,而且这个事业是独立的,完全不依附于自己爱人的事业。
对比上一代人写出的武侠作品,虽然也不乏智勇双全,武功高强的女性,但对比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笔下优秀女性的样子可以说是两个世界——黄蓉聪明绝顶、武功不俗还当了丐帮帮主,但自从跟了郭靖她的第一工作就是辅佐他完成救国救民的事业,自己武功的精进、丐帮的事务都是不重要的,直到几十年后和丈夫一起殉国,哪怕黄蓉骨子里只是桃花岛那个世外的小公主,不是忧国忧民的义士;赵敏也是文武双全、智谋无双,曾经凭一己之力就将整个武林世界几乎一网打尽,但是自从爱上了张无忌,毅然逆父叛国,和张教主一起武林远遁江湖去了,世上再也没有那个明艳如玫瑰的敏敏郡主。
然而在《琅琊榜》中,霓凰郡主虽然在豆蔻年华失去了青梅竹马的林殊哥哥,却也是十五岁披战袍、上战场,浴血十年成为守护南境的一方诸侯,国家的栋梁。当发现了梅长苏的真实身份,自己的林殊哥哥居然又回来了,他也没有过深地参与到梅长苏的权谋之中——在剧中,梅长苏和穆霓凰是至死不渝的恋人关系,但彼此的责任是高于爱情和长相守的,两人也是对等的“相互保护”的关系——梅长苏为了保护郡主,不让她参与自己和靖王危险的夺嫡阴谋,而郡主为了保护梅长苏,在九安山叛乱里白马银枪,千里驰援,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最终解决了叛乱,在回宫复命时给了梅长苏一个骄傲和爱意的眼神。
我在VIKI平台上看老外的弹幕,这一段老外集体高潮了,狂刷弹幕,纷纷表示不愧是“shero"!(女英雄)并表示只有在中国的古装剧里才能看到这么又酷又强大的女姓角色。后面梁帝要诱杀梅长苏那里,霓凰也是霸气到极点:“敢动我男人,我天下都反给你看!”
到了《风起长林》,身为女主的林奚小姐姐更是延续了这样的优良传统,身为跨国连锁医药集团“济风堂”的CEO, 小姐姐虽然在开头几集就已经意属平旌,但一直在剧中干着自己的事业,并没有事事跟在男主身后做贤内助,反倒是男主在每每遇到困惑时都会主动来小姐姐这里寻求帮助。
林奚冷静、睿智,虽然她的爱同样炽热到可以为了爱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但同时也能冷静地审时度势,当事后萧平旌对他产生怨恨离她而去时,她没有哭,没有崩溃,甚至没有解释,只是表示“我理解你”,然后默默离去,继续投身事业完成自己的理想。
可以说这个小姑娘文弱的外表下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女性强大而独立的灵魂:她的人生,她的选择,甚至她的情感不依附于任何人,她清醒地分析自己的选择,并且敢于承担所有的后果,即使遭受打击,内心痛苦,也选择一个人扛下来,对自己负责——爱情和爱人,她看得比生命还重,但爱情不是她生命的全部。她所最终追求的是她自己独一无二的济世理想和人生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个有才情的女性,作者海晏在《风起长林》里描写了她心目中女性最好的样子,这样的格局和思路是男性作者无法取代的。
其实在另一部由中老年男性作者创作的经典小说中,有一个林奚镜像式的人物,那就是孙皓晖《大秦帝国》第一部里商鞅的情人白雪。白雪的出身背景、能力才情可以说是比林奚强很多,简直是战国位面的“琅琊阁”女阁主:她经营的“洞香春”是战国最强大的情报和信息交换中心,她收藏有最珍贵的诸子典籍和资料,她还有遍布六国的商业网络和一批誓死效忠的武士为她效命。然而当她发现了商鞅,她的所有都奉献出来成就商鞅的伟业:她的所有资源都在为商鞅服务,她为了商鞅娶公主主动消失,关闭了洞香春,遣散了商号,在深山隐居生下了商鞅的儿子,最终在商鞅临刑前再度出现,和商鞅一起饮下毒酒,共赴黄泉……
这可以说是男性心目中女人最好的样子了:强大到可以成就情郎,独立不会给男人添麻烦,站在夫君身后不计功名做好贤内助,在需要殉节时从容赴死用华丽悲壮的礼赞成就男子的千古英明。虽然《大秦》系列风格也是质朴昂扬,以扫旧式宫廷古装的腐朽浊气,但是我还是希望今后的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里能多一些“林奚”,少一些“白雪”。
如果说林奚小姐姐哪句话最打动我,那就是她在平旌决定去勤王时的态度。如此不俗的表白可以说是对那首《致橡树》最标准的注解。
另外不得不提一句的是,这毕竟只是一个“童话”,而且是一群未经苦难的年轻人用心中的梦境和乌托邦勾画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家国童话中,对这个世界依然还是充满着温柔和希望的。
他们并不愿意看到太过残忍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琅琊阁这样一个非常梦幻的组织会在小说中存在,飘然欲仙的一代代阁主们会孜孜不倦地给主角英雄集团治病疗伤、提供情报、充当基友、伴游度假、月子中心、入托入学、社会实践,关键是当长林王府被封,萧平旌被革职(这里作者依然没下得去狠手,至少不是像贾宝玉家那样被抄家入狱,平旌还能给父亲安灵送终,还能收拾搬家,还能保留爵位)萧平旌也不用流落街头,而是可以白衣广袖在风景秀丽的狼牙山过逍遥的生活,读书练武,陪小姐姐游历大好河山。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朝堂斗争,家族沉浮、忠良被害、国破家亡,哪一次不是血流成河、人头滚滚?所以说,琅琊榜系列终究是少年人对于古典主义的一个温柔诠释,是他们心中关于庙堂和江湖的一个梦,在这个梦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历史,而是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人对于家国和人生的情怀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