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知识万千条皆是治标不治本!“节制与规范”才使我闺女在演习中安然无恙_风闻
末那识-学以养识,以识统学。(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2019-01-09 15:54
防骗知识万千条皆是治标不治本!犯罪的进化绝对领先于法律的进化,骗子的手段永远领先于防骗的教育。
看到镇江一幼儿园请家长扮“人贩子”:20分钟骗走46个孩子
想起我闺女幼儿园的同样的演习,结果差不多,鲜有不中招者。
欣慰的是,我闺女没中招,幼儿园老师很是夸赞了一番。但实话说,我和她妈妈教她的防骗知识远比其他父母少得多。
我只培养孩子两项德性:节制与规范。正是在这两项德性方面小有成果,所以我闺女才能在防骗拐演习中面对“骗子”的各种诱惑而淡然处之,才能将老师和家长的告诫“当真”并听从,从而安然无恙。
关于节制
节制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能力,是美丽人生的基础。
从猿到人,乃劳动之功。劳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延迟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行为和过程。怎么做到从欲望当即得到满足到延迟得到满足的转变?节制!
古人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其实讲的无非节制二字。守静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让智慧生发;克俭才能适可而止,培养德性。
比如在垃圾食品和零食方面的节制。
小姑娘两岁之前基本没吃过零食,偶尔吃几块饼干。这是不见可欲,其心不乱的阶段。我基本不吃零食,甚至连饮料都不喝,我老婆偶尔吃,但得避着小家伙。孩子渐大,逐渐受到零食的诱惑,这时就告诉她零食是垃圾食品,吃了会肚子难过,不能吃,要吃也得少吃。具体做法上,每次见到商店或超市里玲琅满目的零食,小家伙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会告诉她是什么,但同时强调是垃圾食品,我知道她想要,但她不提要,我就装糊涂,她一提要,我就告诫她是垃圾食品,不能吃,有时乖乖的就走了,有时要拉着走,但基本上没哭闹过。反复多次下来,她也就只是问问,基本不会死缠烂打的非要不可了,而且自己会说那是垃圾食品,不能吃。偶尔拗不过她要了,或者见到她妈妈的零食了,用另一招,定量,说好吃多少,拿了后要自己放回去或交给爸爸妈妈。比如,薯片,说好吃几片,我们经常是以三片为准,饼干,也是三块为准。偶尔小家伙也会得寸进尺,会再要,这种情况,我们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视小家伙的索要的劲头而定,即使给,也还是老样子,定量,通常是再吃一个,偶尔会仍是三个。小家伙只有再二,从来没有再三。现在的效果是,小家伙每次拿,说好的三个,拿出了多的,一定会将多出来的放回袋子或盒子,然后将其放回原处或交给我们。
我家小姑娘从来没吃过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披萨倒是偶尔去),即使我们经常在去超市时带她到肯德基的小游乐区玩耍一番,跟没吃过什么鸭脖之类的我认为的大毒之物。因为我总是告诫她,那些全是垃圾食品!
我能做到坚持原则,并持之以恒。她妈妈偶尔会放纵她一下,这时我多数情况下,我不会去争。因为,能放能收,也是节制养成的必修课,就顺水推舟了。
比如在玩具方面的节制。
我们给她从小立的规矩是一周有且仅有一次机会买个小玩意儿,一个月有且仅有一次机会买个大玩具,当她同时想要好几样东西,那她必须做出选择。现在闺女上大班了,有时好几个月都不买东西,有时她想要什么,也很容易就劝服她不要了。
关于规范
就是培养孩子理性规范的精神。明确规范,对其作出解释说明,然后严格执行。我们要将我们文化中“讲经又讲权”的“权变”先收起来,而只讲“经”即原则、规范。
比如公共卫生,我和她在一块,烟头、垃圾一定是不乱扔的,垃圾桶无论多远,也得扔到垃圾桶,找不到垃圾桶,要自己收着,碰到垃圾桶了再扔;哪怕你不是每次都能做到,切忌,“干坏事”时别让娃看见;在娃面前,即使是装也要装成一个好人。
当然,生活中无数的大事小情都可以在其中进行“节制与规范”的培养。
诚然,认识到“节制与规范”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
其一,要培养的所谓素质太多,好多相互之间可能还有冲突,比如“规范”与“权变”,不教孩子权变可能你会担心孩子吃亏,这时考验就来了,你能否择善固执。
其二,偶尔为之不难,难在长期坚守。
人生的痛苦和麻烦大都来源于本心的“欲求不满”,在各种欲望之前颠倒迷乱,行差踏错。不见可欲,其心不乱,这是一种办法,然而是逃避的办法;见惑不惑,才是真功夫。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知识愈多,智慧愈少,这是太多的知识蒙蔽了智慧,我们的心受“惑”太重。懂得节制,才会赢得自己对欲望的自由,有此自由,则智慧自彰。有了智慧,所谓的创新能力还不是水到渠成吗。
西方给我们传来的文化,是催发欲望的文化,是极度浪费的文化,是一种带有进步强制的文化,是让人受欲望蒙蔽从而成为欲望奴隶的文化。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的狂飙突进,中国已经“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发展到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复旦大学哲学院王德峰教授语),我们在疯狂的追求物质满足,但同时精神却没有家,心灵得不到照料。大家要警惕,我们的下一代不能生活在这样的世界。
那么,就从培养孩子的节制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