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薪資中位數,持續與平均數漸行漸遠_风闻
雁默-台湾自由撰稿人-台灣自由撰稿人2019-01-10 15:31
台“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布「2017年薪資中位數及分佈結果」,這份數據顯示的是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的薪資中位數概況,分為四等份與十等分,涵蓋人口為七百五十多萬勞工,不含政府僱用者,以及農業部門,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宗教團體等行業別的受雇者約100萬人。(全台上班族勞工約900萬人)
2017年台灣薪資中位數為47萬新台幣,平均數為60萬,落差13萬。
小於平均數的上班族人口比例為66.28%,接近500勞工薪資低於平均薪資。
2017年薪資十等分分佈,單位:萬元
2018年選舉的結果若以薪資的角度來看,這500萬勞工正是對執政黨投下反對票的主力選民。他們率先擺脫政治意識型態,響應「貨出得去,錢進得來」的務實號召。
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的差距愈小,顯示社會財富分配愈平均,反之,則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從2012年至2016年,台灣主體勞工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的差距愈形擴大,從差距11萬到如今的13萬,意味著台灣繼續奔向M型化社會。去年執政黨經濟部門的主管公布年平均薪資60萬時,在網路上遭到普遍的譴責,就是因為多數勞工低於平均值。所以中位數47萬堪稱較為貼近實際情況的數字。
1個月3.9萬的薪資,在中南部或較為鄉下的縣市生活,還勉強過得去,但在中北部的大都會區,光是房租或房貸就吃掉勞工30%-50%的收入。單身者啃老,成家者必須雙薪,並縮減生養子女數,已是台灣社會的常態。
與2016年相較,2017年薪資所得成長最低的,正是中位數47萬這一個族群,僅1.98%。時間若拉長至6年觀察,成長最高的,是最貧窮的族群,這個底層階級在2017年的薪資中位數是26.2萬,與2012年相較成長13.48%,但年所得也不過成長3.1萬。因為台灣對財務弱勢的階層,有比較多的社會福利,也由於其薪資基數低,每年調漲總體薪資時,在比率上這個族群的差距較為明顯。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薪資最高的那一群,六年薪資成長率為9.76%,與中位數族群薪資成長率7.8%相較,高了近2%。六年成長金額近10萬(年所得),最貧窮的階級即便成長率最高,成長金額還不到最富階級的1/3。
以年齡來看,未滿30歲的勞工薪資低於47萬,25歲以下為31.9萬,30歲以下為44.8萬。年輕人低薪就只好啃老,但是他們的父母輩50-64歲的薪資也不過才51.9萬,而且是各年齡層年增率最低者(1.83%)。這個中年族群多數上有父母,下有兒女,房貸也還沒繳清,每個月都被錢追著跑,其年輕時若無積蓄,可說有點生無可戀。65歲以上的薪資為38.6萬,因為這個年齡層多數退休人口二度就業者。
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落差最大的年齡層為50-64歲(中位數/平均數=73.4%),以及65歲以上(中位數/平均數=63.7%)的族群。
台灣經濟的主力,眾所皆知是中小企業,若以100人以內的企業來看,其薪資中位數為41.2萬,亦低於47萬,更不用說4人以內的“工作室”薪資中位數為32.7萬了。所以在台灣得進入100人以上300人以內的企業,薪資才稍高於47萬,能拿到年薪51萬。員工規模500人以上的大企業,是六年來薪資年增率最高者,達9.82%,高於總體年增率7.8%。
從行業別來看,薪資中位數最高者為「電力及燃氣供應業」,達119.6萬。做生意的族群最低者為「住宿餐飲業」35萬。現在你知道為何高雄市第一個掛出「民進黨不倒,經濟不會好」的人,是餐廳老闆了。旅館,飯店都是在景氣不好時,第一波的受害者。一起倒霉的,就是從事娛樂服務業的勞工,薪資中位數為35.6萬。
為台灣經濟主力的「資訊及通訊傳播業」薪資中位數為67.5萬,但是六年薪資成長率非常低,只有1.85%。所有行業別最低者為教育服務業,薪資中位數為24.8萬,這個行業別薪資被拉低,顯然是幼兒園員工薪資非常低的緣故,這類的勞工通常是家庭主婦兼職,另外就是採取時薪制的補教業也拉低了行業整體薪資。
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落差最大的行業批發零售業(中位數/平均數=79.23%),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中位數/平均數=79.11%),醫療保健服務業(中位數/平均數=79.44%)。只有「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是中位數高於平均數的行業。
十等分位有九個薪資區間,分別是26.2萬,30.7萬,35.3萬,41.1萬,47萬,54.1萬,63.8萬,79.2萬,109.2萬,每75萬人分一區。換言之,有75萬勞工月薪不到2.2萬元,225萬人月薪不到3萬。以目前台灣的消費水平來看,凡是月收入不到3萬者,皆屬貧窮,扣除生活必須消費之外,根本談不上消費力。換算後,台灣900萬勞工,只有75%對內需經濟有幫助。但依賴服務業為內需經濟動力,主要還是靠薪資水平前三名的勞工,以及不包含於以上數據的百萬人口(含退休人員)的軍公教。
蔡英文日前稱要將去年的歲計盈餘200億-300億,直接發放給社會弱勢族群,依薪資來看,就是225萬月薪不滿3萬的人,並粗估每人會有1萬元大紅包可領。政策對不對是另一回事,重點在於,月收入不滿3萬者當然不只225萬,社會最弱勢者甚至是沒有收入的,以及大量非受雇的自營商(如攤販),這整個族群加起來不會少於300萬,他們會拿1萬元紅包消費嗎?
要細察社會財富分配,十等分位當然是不夠的,起碼也要二十等分位,如此才能看出受薪階級最富有的5%,其收入與中產階級的落差。再者,勞方的數據也不過是社會財富的一部份,另一部份是資方的收入,唯有將資方收入納入,方能得見台灣的財富分配問題有多嚴峻。
一成的最高薪者年薪只有109萬嗎?這與社會觀感也相距甚遠。事實上,以台北市的生活水平來看,年薪109萬應是中產階級的薪資水準,個人月薪沒有10萬以上,一個家庭雙薪未達20萬者,生養小孩已是負擔,買房更是奢談。
從蔡英文欲分發歲計盈餘給社會弱勢的想法來看,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就必然要支援貧窮家庭,並拖累整體財政。貧富嚴重不均的社會,底層人民的感受還遠不如均貧的社會。以物價水準觀之,47萬中位數對城市居民而言,是一個節衣縮食的數字,得透支勞力想辦法兼職才能過像樣的生活。
薪資中位數,四分位數,十分位數這些數字都是所謂「名目薪資」(nominal wage),也就是不考慮物價波動的薪資。受薪者真正感受到的是將物價考慮在內的「實質薪資」(real wage),實質薪資基本上就少於名目薪資,因此47萬可不代表受薪者的購買力。
談中位數只能看出薪資所得所畫出的財富階層,若要深入檢討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就必須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考慮在內。簡言之,47萬若對讀者而言是購買力相當不足的數字,顯示實質薪資成長落後於物價漲幅,或是生活地消費水平高於你賺錢能力的問題。
對我而言,47萬是活不下去的數字。